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嬖蛐院团既恍裕蚨痈鞣矫胬吹恼庵肿不魇遣幌嗟鹊模蚨膊豢赡芙骄U庋芄还鄄斓降脑硕故枪鄄觳坏降脑硕慕峁恕4罅W拥男形谀持殖潭壬戏从撤肿拥男形梢运担前逊肿拥男形糯蟮侥芄辉谙晕⒕抵锌吹眉某潭取2祭柿W拥脑硕肪兜牟还嬖蛐苑从沉斯钩晌镏实慕闲×W拥穆肪兜耐还嬖蛐浴4由鲜銮榭鑫颐强梢缘玫秸庋慕崧郏喝绻圆祭试硕饕桓龆康难芯浚芄皇刮颐嵌晕镏识砺塾幸桓龈羁痰睦斫狻:苊飨裕杉牟祭试硕氩豢杉淖不鞣肿拥拇笮∮泄亍H绻亲不鞣肿用挥幸欢ㄊ康哪埽蛘呋痪浠八担挥兄柿坑胨俣龋筒换嵊胁祭试硕R虼耍祭试硕难芯浚苁刮颐蔷龆ǚ肿拥闹柿浚馐遣蛔阄娴摹!�
经过理论方面与实验方面的艰苦研究,动理论定量的特色也已经形成了。由布朗运动现象所产生的线索,便是形成定量数据的来源之一。从完全不同的线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数据。所有这些方法都支持同一个观点,这个论据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说明了物质动理论的本质上的一致性。
由实验和理论所得到的许多定量结果中,这里只引用其中的一个。假使我们有1克最轻的元素氢,我们问:在这1克氢中有多少个粒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回答了氢的问题,而且也回答了所有其他气体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两种气体会有同样数目的粒子。
根据对悬浮在水中的粒子的布朗运动的某些测量结果,理论使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一个惊人的大数字:3后面接23个数字。1克氢中的分子数是:
3.03×1023
设想1克氢的分子都增大到可以用显微镜看得见,譬如说,它的直径达到了1/2000厘米,就是说和布朗粒子的直径一样大。要把它们用一个箱子紧密地装起来,那么,这个箱子的每边大约是半公里长!
我们只要用上面所指出的数字去除1,便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一个氢分子的质量,答案是一个小得出奇的数:
3。3×10…24克
这个数代表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布朗运动的实验,只不过是决定这个数的许多独立实验中的一个,而这个数在物理学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物质动理论和它所有的成就中,我们看到,把一切现象的解释都归结为物质粒子间力相互作用的这个普遍的哲学预示已经实现了。
结语
在力学中假如知道一个运动物体现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那么它的未来的路径是可以预言的,而且它的过去也是可以揭示的。例如所有行星的未来路径都是可以预知的,作用在它们之上的是只跟距离有关的牛顿万有引力。经典力学的伟大成果暗示着机械现可以无例外地应用于物理学的任何分支部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引力或斥力来解释,而这些力只与距离有关,并且作用于不变的粒子之间。
在物质动理论中,我们看到这个观点是从力学问题中产生出来的,然后把热现象也包括进去,而且形成了一个很成功的物质结构图景。
《物理学的进化》
艾。爱因斯坦 利。英费尔德著
第二章 机械观的衰落
两种电流体
下面是关于几种简单实验的一个枯燥无味的报告。报告之所以令人厌烦,不单是因为描写一个实验总不如做实验那样有趣,同时还因为在未阐明理论之前它的意义还是不明显的。我们的目的在于供给一个鲜明的例子以表明理论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1.把一根金属棒放在一块玻璃底板上,棒的两端用金属线连接在验电器上。验电器是什么东西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仪器,它主要是由悬挂在一根短短的金属棒的头上的两片金箔所组成的,注意使金属棒只跟非金属,即所谓绝缘体接触。除了验电器和金属棒之外,我们还要有一根硬橡皮棒和一块法兰绒。
实验进行如下:先察看一下两片金箔是否合在一起,因为这是它们的正常位置。万一它们没有合拢,那么用手指接触一下金属棒,让它们合起来。做了这些初步准备以后,用法兰绒用力摩擦橡皮棒,再使它接触金属棒,两片金箔就立刻分开,甚至在橡皮棒移开以后,它们还是分开的(图23)。
2.我们再做另外一个实验。它所用的器具和以前一样,开始实验时金箔仍然要合在一起。这次我们不使橡皮棒接触金属棒,而只放在金属棒附近,验电器的金箔又重新分开,但是这次的分开有点不同了,当橡皮棒(它完全没有接触金属)移开后,金箔不继续分开,而是立即合拢,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3.我们把器具稍微改变一下,来做第三个实验,假定金属棒是由两节连接起来的。我们用法兰绒把橡皮棒摩擦过以后,再把它接近金属棒,同样的现象又产生了——金箔分开了。但是现在先把金属棒的两节分开,然后才把橡皮棒移开。我们发现,在这个情况中金箔仍旧分开,而不像在第二个实验中那样恢复原来的位置(图24)。
这些最简单实验很难引起热烈的兴趣。在中世纪,做这些实验的人也许已经受过非难了,对我们来说,这些实验看来是枯燥和不合理的。把上面的实验报告读了一次以后,再要重述一遍而不至条理不清,恐怕都不是容易的事。有了一些理论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这样的实验绝不会是偶然做着好玩的,一定预先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了它们的意义。
现在我们把一个非常简单和朴素的理论的基本观念说出来,这个理论能说明上面的各种事实。
有两种电流体,一种叫作正的(+),而另一种叫作负的(-)。它们在过去表述过的意义上跟物质是很相似的,因为它们的数量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而在任一个封闭系统里其总量是守恒的。但是电的情况跟热、物质或能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电的物质有两种。除非作出某些概括,这里就不能应用以前所作的钱的比拟了。如果物体正的电流体和负的电流体完全相互抵消,这个物体就是电中性的。一个人若一无所有,可能是因为他确实一无所有,也可能是因为他放在保险柜里的钱的总数恰恰等于他负债的总数。我们可以把正负电流体比作是帐簿中的借项和贷项。
这个理论的第二个假定是,同类的两种电流体互相推斥,而异类的两种电流体互相吸引。这可以用图来表达,如图25所示。
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理论上的假定:物体有两类,电流体可以在物体中自由运动的一类叫做导体,电流体不能在物体中自由运动的一类叫做绝缘体。物体的试种分类不能认为是很严格的,理想导体和理想绝缘体都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一种假设。金属、地面、人体都是导体的例子,但是它们的传导程度并不相同。玻璃、橡皮、磁器之类都是绝缘体。空气只有局部的绝缘作用,这是看见过上述实验的人都知道的。静电实验的效果不好,通常都归因于空气的湿度,因为空气的湿度大了,会增加它的导电性。
这些理论性假定已经足以解释上面的3个实验了。现在我们把这3个实验仍按原来的次序,用电流体理论再来讨论一番。
1.橡皮棒也和其他物体一样,在正常情况下是电中性的。它包含正、负两种电流体,数量相等。用法兰绒摩擦它,就把两种电流体分开了。这完全是一种习惯上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是应用理论所创造的术语来描述摩擦过程的。橡皮棒被擦以后,有一种多余的电叫做负电,这个名词当然只不过是相沿成习而已。假如实验是用毛皮摩擦玻璃棒,我们必须把这种多余的电叫做正电,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跟前面的说法相矛盾。我们把实验继续做下去。把橡皮棒接触金属导体,于是我们就把电流体传送过去了。这些电流体在导体内自由地运动,于是它们就分布在包括金箔在内的整个导体上了。因为负电与负电相互推斥,所以两片金箔尽量地相互离开,其结果就是我们以前观察到的金箔的分开。金属要放在玻璃或其他绝缘体上,这样,只要空气的导电率很微弱,就可使电流体一直留在导体上。现在我们懂得在实验开始以前必须用手指去接触金属棒的道理了,在这个情况下,金属、人体和地面构成了一个大的导体,因此电流体便分散得极为稀少,验电器上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电流体了。
2.第二个实验在开始时是和第一个实验完全一样的。但是这次橡皮棒不接触金属棒而只是接近它。导体上的两种电流体因为都可以自由流动,所以被分开了,一种被吸引,而另一种被推斥。如果把橡皮棒移开,它们又重新混在一起,因为不同类的两种电流体是互相吸引的。
3.现在把金属棒先分为两节,然后把橡皮棒移开。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流体不能混在一起了,金箔保留了多余的那一种电流体,所以继续张开。
按照这个简单的理论,上述的所有情况似乎都是能够理解的。这个理论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不仅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些现象,而且还可以使我们理解“静电学”范围内的其他许多现象。任何一个理论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理解新的现象、启发我们做新的实验从而发现新的现象和定律。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设想把第二个实验加以改变,假使当我把橡皮棒放在金属棒旁边,同时又用自己的手指接触金属棒,现在会发生什么呢?理论能作出答案:受橡皮棒推斥的负(-)的电流体现在通过我的身体逃走了,结果在金属棒上留下的只有一种正(+)的电流体。只有接近橡皮棒的一个验电器的金箔仍旧分开,做一做真实的实验就能确认这个预言(图26)。
这个理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