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看王朔对发言大权的使用,便想到这世上凡有权力落脚的地方,总会有那么一些相通之处。比如,他有一种怎么痛快怎么来的感觉,某次酒桌上听醉客评鲁迅:“论骨头硬,他有王二小骨头硬吗?给敌人带路,掩护了几千老乡和干部,被敌人摔死在石头上。”王朔便感叹:“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确实先要有这么个耍王八蛋的过程。”(《我看鲁迅》,见《作品集》)。还有,他同样想着发言之权的不用,过期就会作废,“我认为现在为自己写作正是正当其时,我这时候还有点资本可以挥霍,我准备挥霍一把”(《谁比谁傻多少》,见《作品集》)。另外,他也有坐稳一把椅子后的闲适心态,就如何适应生存环境少一点幻想,他几乎说得不留余地:“你适应不了就说这种环境不好,你就绝望,就反抗,最后自杀?那你是犯了蔑视人类罪……为什么人类非得按你的意思发展呢?”(《我是王朔》,见《作品集》)读着这一类的话语,遥想王朔留在文坛上的反叛背影,会令人徒生一层雾里看花的茫然。可以说,即便作为一种行文风格被充分尊重,王朔在这几本畅销书里所留下的,还是充斥了过多的随心所欲和放纵失控,以及某种高视阔步的过度膨胀。而其中一个缘由,又是因为他拥有着非同一般的发言权,比较而言,这种权力离有形的朴实知识要远,离市场的无形巨手则显得更近。
有一位王朔的对谈者说:“中国传统中缺少那种逻辑的训练……可以在三句话四句话中间换三个或四个话题。这种东西挺可怕的,你无法与他争论,继续争下去你就进了他的陷阱,你找不到问题所在,最后也不明白争论的是什么。”(《误读、歪曲与人身攻击》,见《蒙汗药》)起初看王朔的鸣锣击鼓出山,恍然见他肩扛手提着强弓利箭,未料一阵热闹过后,观众们揉亮眼睛,不仅要帮他捡拾满地射飞的流矢,还得时常寻找不知隐身何处的箭靶,不知这一情形是否在那传统逻辑之列。而一碰上传统二字,要知道王朔可是有一副火眼金睛的,“传统文化一出来,立刻就有一个自觉的警惕:这孩子乔装打扮之后又来了,一定要站到它的对面。” (《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见《无畏》)我不禁想问,他是否也会一不留神,就落入尚未自知的圈套和陷阱,而恰恰在自以为站到了“它的对面”,并且满有把握的时候失察失守呢?
歧路亡羊的悲哀
? 邹纪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
翻开《老子》一书,赫然入目的,便是这十二个字。它的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不是具有永恒价值的道;名,如果也可以用语言概括出来,就不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名。
老子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居然推出这么个观点,实在是很令人惊异。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主要是指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名,指的是概念。如果道及名都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话,《老子》的五千言岂不全是痴人说梦,或者是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那又何必“道”出来呢?这岂不是老子的自我否定吗?老子还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一点,唐代的白居易早已提出质疑了,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不只如此,老子实际上否定了所有的理论、学说、思想(当然主要是人文学科),因为任何一种理论、学说、思想,无不是在阐述它们自己的“道”,如果“道”是不可道的,古往今来那么多的思想家、理论家汗牛充栋的著述,岂不全成了“满纸荒唐言”?
然而,老子是正确的,而且是深刻的。任何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一家学说、一种理论,都不能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常道”,即永恒的真理。可以这样说,迄今为止,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本身,真正的“道”,即它们的本质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还没有被完全认识,目前人类所道出来的那些“道”,恐怕都只具有相对的、局部的、暂时的意义。甚至某一个时期被奉为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万世不易的“道”,过了一个时期回头再去看,很可能是片面的、浮浅的,乃至是错误的。这样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是太多太多了。
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义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到了后来,同是革命家,有的说它是写吊膀子的,有的又说它是讲阶级斗争,近来,又有人说它是写佛,写禅,直到今天,《红楼梦》的命义,也即是它的“道”,也还是众说纷纭。看来,《红楼梦》的“道”也是永远不可道的了!
岂止《红楼梦》,任何一种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著作,人们对其命义的理解都是各有不同的。例如《论语》,它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仁”还是“礼”?它是安邦济世的良方,还是阻碍进步的惰性力?再例如《老子》,它的“无为”,究竟是揭示了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本质,还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它究竟是哲学诗,还是阴谋书?一部著作的理解尚且如此纷纭,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的“道”就更加难以严格界定了。
于是我们在历史及现实中,便看见了这么一种有趣的现象:都是信奉同一种学说、同一种理论的信徒,彼此对这学说、理论的核心即“道”的理解都各不相同,或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谁都声称自己是正宗的、嫡传的,对方是歪曲的,荒谬的、叛道的。谁都能从那理论、学说的创始人的著述中,摘录出只言片语,振振有辞地证明自己的正确,使旁观的人如坠入五里云雾之中,不知所从。这实在是悲哀。这令我们想起了《列子》一书中讲述的这么一个故事: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他既全家出动寻找,又请列子家的童仆帮忙。杨朱道:“唉!丢了一只羊,何必如此兴师动众?”邻居说:“岔路太多。”过了好久,找羊的人都空手而返。杨朱问:“找到了吗?”邻居说:“没找到。”杨朱问:“怎么还是没找到?”邻居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道羊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
杨朱一听,怅然若失,久久没有说话,整天也没露个笑脸。他的学生奇怪,问他:“一只羊能值几个钱,又不是先生您的,您却这样闷闷不乐,这是为什么?”杨朱也不回答,学生始终也没能了解他的心思。
他的一个学生孟孙阳将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一天,心都子与孟孙阳一起来见杨朱,对他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鲁一带游历,跟从同一位老师学习,掌握了仁义的道理以后回到家中。他们的父亲问:‘仁义的道理是怎么回事?’老大说:‘仁义的道理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誉放在后面。’老二说:‘仁义的道理使我为了名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的道理使我既保全生命又获得名誉。’他们三个人的结论大相径庭,而同是出自儒家,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杨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讲起了另一件事情:“有一个人一直住在河边,熟悉水性,勇于游泳,以划船摆渡为生,赚的钱能养活百口之家。自带粮食前来向他学习游泳的人成群结队,但,淹死的人几乎有一半。他们本来是来学游泳的,而不是学淹死的,而得利与受害竟如此截然不同,你以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心都子听了以后,默默走了出来。孟孙阳责备他说:“你干嘛问这么个叫死理的问题,老师没正面回答,我越来越糊涂了。”心都子说:“大路由于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而追求学问的人,也因为对治学方法理解的不同而丧失生命,他们学习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根本观点也没有什么不一致,而结果的差异却是如此之大。看来只有回归到原来同一的起点之上,才不会迷失方向。”
列子那个邻居的困难比较好解决,岔路再多,而羊毕竟就一只,再多发动一些人,多费一些功夫,总能将羊找回来的。而那兄弟三人的问题则比较麻烦,究竟他们三人谁真正得到了儒学的真谛,即儒学的那个“道”?看来老大说的有理,因为孔子分明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老二说的也有根据,他依据的是孔子的另一句名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老三说的也有根据,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都有孔子的语录为证,都是孔子的最高指示,究竟谁是谁非?大概谁也难以作出评判。这就是孔子给后人留下的难题。
其实,孔子留下的难题还不只如此,他本人的是非功过,就是留给历史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几千年来,他以及他的学说和门徒,大起大落,罪之者以为“儒以文乱法”,焚其书,坑其人。尊之者,称其为“至圣先师”,其学说为治国之经典,救世之良方,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独尊的地位。就这样过了几千年,忽然又说他是导致中华民族落后衰败的罪魁祸首,是阻碍中国进步发展的大拦路石,举国上下都喊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到了“四人帮”时期,他又成了复辟倒退的祖师爷,他的学说成了集中国落后、腐朽、反动思想之大成,其遭遇之悲惨,比起在秦始皇时代大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年来,又有人说,孔子及其学说,不只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安邦定国的法宝,也是拯救人类社会未来使其免于毁灭的最佳药方。
孔子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师,他的所谓学说也不过是五万余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