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世中华 作者:汉风雄烈(起点vip2012-06-11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堂!中堂!”

    “中堂大人!醒醒啊!”

第二卷 烽火连天 三百二十九章 两淮英才、西进

    三百二十九章  两淮英才、西进

    淮安城清军自然是丢了,松筠怒火攻心昏死过去之后,再没了压制的守城清军登时就纷纷逃散。北方的路他们是走不通了,可是西北走马头镇还是可以退到桃源、宿迁、睢宁一带的。

    余下的两个总兵带着手下就疯一样的往马头镇跑,城内的清军骑兵更是仗着马快硬生生的从无人去逃的东门出城而绕过半个淮安城先一步赶到了马头镇。

    梁纲查知后赶紧命令部队去追,可除了收押了一些掉队的散兵外,也只是抓到了一个小尾巴。

    “命令陈虎率部继续追击,给我拿下徐州!”追不上,那就继续追,反正大军也是要北上的,徐州重地梁纲是必须拿到手的。

    而淮安城内,松筠昏死过去之后就被亲兵带着退回了漕运总督府,面临着杀入城中的大队红巾军,亲兵卫队虽然依靠总督府拼死抵抗了一阵,可螳臂挡车又如何能成事?只是好歹支撑到松筠醒来,自己了断性命免了做俘虏之羞罢了。

    一同给满清守节殉身的还有南河总督康基田以及淮安的道台、知府、同知等一些文官,淮安府的通判以及山阳县令【不是山阴,上章错了。改正】等一些六七品小官却选择了投降。

    梁纲进驻淮安之后,近卫团【不含骑兵营】大索全城,清军溃兵逃卒以及一些盖被清洗的门户全部被收押了起来。而余下的四团则四面出击的,其中王权【王五】的八团在清江浦商船对过黄河后兵锋直捣海州,而余下的六团、七团、十一团并着骑兵营则开始全力搜捕起淮安、高邮之间的清军散兵。

    之前高邮大战后,红巾军毙俘清军一半左右,而逃回淮安的清军则是有一万***,剩下了六七千人全成了散兵溃卒,分散在高邮至淮安之间。梁纲急着打淮安城,所以之前没有下手收拾是他们,留在高邮的冯景山部,更大的作用是看押俘虏,和封住清军溃兵往南跑的路。

    眼下淮安到手,北去的路也被封死了,空出手来梁纲也就要解决这些后顾之患了。

    三天的时间,三团兵力拉网式的搜查,除去机灵的往西边安徽逃去的部分散兵外,余下的人全部成了俘虏,总数都接近了五千人。

    汇同高邮大战的战果,再加上淮安城捉到的战俘,三方面一汇合,俘虏总数轻轻松松的超过了两万人。

    另外就是投降献城立下了大功的韩进韬,他手下本就有一千多人,自然是跟着加进了红巾军。再加上兖州镇高邮大战里的战俘,梁纲特许韩进韬从中挑选出一部分可靠地人手补充自己,如此又一个三千人编制的独立营出现在了红巾军的战斗序列中。梁纲又增编了一个中队的俄式炮配给了韩进韬部。同时下令暗营,不惜代价,尽力营救韩家一族。

    韩进韬是河北人,现今这么一投降,消息传到北京,免不得全家就要遭殃。梁纲就是要跟满清抢一下速度。现在淮安清军残部都在逃亡之中,未必就有心思往北京大报告,所以救回韩家一门,暗营不见得就一点希望都没。

    在清肃清军溃兵完毕之后,北上的两部也都纷纷传来了捷报。王权的第八团毫无一丝抵抗的就开到了海州城下,海州知府逃亡,同知在红巾军的兵锋之下没有片刻犹豫就献城投降。

    而陈虎那一部,主力一团会同李成光【李九】的第九团,万余大军一路上劈荆斩棘、势如破竹,直杀到了徐州城下。

    清军河北大名、通永两镇总兵率淮安残存兵力汇集了不足一千人的徐州城守营,步骑四千人都不到,只是抵抗了陈虎一天时间,徐州城就宣告易手。

    两总兵以及一应副将、参将等高层武官出了倒霉的被杀被擒外,余下的再次弃城逃往。

    江北之战,红巾军如此战果,始算是正式完成了预期目标!

    “大帅。”王邵谊递上了一个折子。梁纲打开一看,上面写的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却是几个人的籍贯、简历和家庭基本情况。“此为淮安籍在乡有为之人。属下已全部在录。”

    占领一地,那就要收一地英才。红巾军政府草创促建,现在是继续有才之人供职。

    “汪廷珍……榜眼?”惊讶声从梁纲的口中叫出。竟然是一位榜眼,真是……意想不到。

    王邵谊嘴角露出了一丝笑,他折子上所录人等,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个汪廷珍,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俗称中的‘榜眼’!

    淮安是个人文荟萃的城市。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再兴,到明中期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五大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时来运转,似乎文气也跟着溢盛了起来。明清两朝,到现在为止仅山阳一县中进士者就有进士二百人之多,甚至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

    而这近期内科场最佳者就是汪廷珍。生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岁丧父,由母亲程氏扶养成人。早年科考不顺,困诸生十年,始举於乡,乾隆五十一年中举人。

    五十四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大考,擢侍读。未几,再迁祭酒。六十年,以事忤旨,被降侍讲。

    汪廷珍志趣高简,不事声气结纳,与世风相异,旁人多以他迂腐视之。和衿洳桓阶约海喾阶枰郑蜓挂沧砸菜嬷础A辏允骡柚急唤抵昂螅淠覆⊥觯敉⒄浠叵缍∮恰K韵衷诨乖谏窖簦允潜煌跎垡炅性诹耸孜弧�

    只是欣喜过后,梁纲想着丁忧面上又现出了苦笑,不说汪廷珍心中有没有满清,单是这个时候就不可能将他收入帐下的。

    父母死后,子女按礼要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民间称守孝三年、任官者则必须离职,称“丁忧”。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对于自己的招揽,汪廷珍完全可以推说‘守孝未完,尚未除服’,予以推脱。自己难道还真能把刀架到他脖子上逼他来?

    不过先解下一个善缘也好,送上一封书信,留下一条线。等到汪廷珍守孝期满后,那个时候怕是清廷招他去,他都不会去了。不说定,那时候自己都已经坐到北京城了!

    汪廷珍以下的人,有几个跟他一样,都是进士出身,而因为各种原因辞官返乡的。品行都还差不多,可以收录为官。而这些人外,就有两人身份特殊的了。

    其一吴瑭,淮安人,医学名家,乾隆二十三年人。十九岁其父亲患病,吴瑭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于卧病不起而死去。这深深触动了吴瑭,始而学医。后四年,侄子因患喉炎发烧严重,请来大夫因医治不当反而病情加重,连话都说不了。后来又请来几位大夫来医,都因方法不对,最后其侄病情恶化而死去。此后吴瑭更加发奋学医。

    至今十余年已经是天下有名的神医。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医学部分,由此可见一斑。

    从京返家后,吴瑭一直在闭门著书,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事实上梁纲并不知道,吴瑭现在所著的这本《温病条辨》是中医学上极重要的一本著作。是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是对于温【瘟】热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后世,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其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王邵谊知道梁纲对医学极其重视,其设立的医疗部和军医制度,以及引进的西方外科医学,给红巾军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所以对于吴瑭这样的天下名医,梁纲是绝对喜欢的。

    果然在看完了吴瑭的建立之后,梁纲就下令王邵谊着手聘请吴瑭入医疗部供职,而且给出的职位很高,在医疗部内新设一个温病预防司,就由其担任司长。

    吴瑭以外的另一个人就是骆腾凤,这位是一个数学家。精通算法,以开方最有心得。功名上却还只是一个小小秀才。王邵谊认为此人可以充到王贞仪处,也是一人才。

    “聘入南京。”梁纲点头,这样的人看起来对政权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是在科技科学方面还是极有作用的。等日后王贞仪等人一起搬回南京后,就可以正式组建科学院了。

    而至于中国传统官制体系中的国子监和翰林院,也要跟着改一改。国子监就改做大学,可以做全国第一学府;而翰林院名字就不用改了,而是转做专门对于国学的研究整理所在。一些大儒什么的,都放进去,也好让他们根据世界形势变化和思想潮流转变,补充一下国学这方面的理论根底。

    明末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理论都可以引申发展一下嘛!

    四月中旬。

    完成了计定战略目标的红巾军大队人马南撤,只留下韩进韬部【独立营】守海州,李成光部【第九团】守徐州,第一团回退淮安,防备盱眙的火器营,而冯景山部退回扬州,与江南的俘虏营交接俘虏。之后一样驻守在扬州。虽然苏北被打下了,南通、海门等地都成了内部,可是扬州西侧还有安徽呢,所以在江都必须留守一部予以防备。

    苏北战场上缴获的俄式枪炮,梁纲近卫团一门一支未收,全部分散给了六团一旅一营。尤其是火枪,集中配给了陈虎部两团一旅一营。

    加上驻守在黄河一线的水师三营一部,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已经在江北铺开。

    而趁着满清劲气还未缓回来之前,梁纲率着当初渡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