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酣饮于桓子野家〃,可见当时的帽还是一种便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上文说过,古代衣裳并举时,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绿衣》说:〃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说:〃颠倒衣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3]。《说文》说:〃常(裳),下
(裙)也。〃衣裳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
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可见左衽不是中原的习俗[5]。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绅又特指束余下垂的部分。古人常说〃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笏)插在带间[6]。这样,〃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而〃绅士〃的意义也由此发展而来。革带叫做(pán),这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
第6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6)
古人非常珍视玉。玉器不但用于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而且用于服饰。《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可见佩玉是贵族很看重的衣饰。据说礼服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用丝绳系联着。上端是一枚弧形的玉叫珩(衡),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半圆形的玉叫璜,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做琚和(yǔ),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触,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说:〃杂佩以赠之。〃据旧注,〃杂佩〃就是这套佩玉。此外,古书上还常常谈到佩环、佩(
jué是有缺口的佩环)。妇女也有环佩。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诗经·桧风·羔裘》说:〃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诗经·小雅·都人士》说:〃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上加一件罩衣,叫做裼(xī)衣,否则被认为不敬。裼衣和裘,颜色要相配,所以《论语·乡党》说:〃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也不加裼衣。
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乱麻()[7]。一般说来,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论语·子罕》:〃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衮,这是天子和最高级的官吏的礼服。据说衮上绣有蜷曲形的龙,后代所谓〃龙袍〃就是衮的遗制。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所谓〃絮〃,所谓〃绵〃,都只是丝棉[8]。因此,上古所谓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品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最粗劣的一种衣服称为〃褐〃,这是用粗毛编织的,所以贫苦的人被称为〃褐夫〃。《孟子·滕文公上》说,许行之徒〃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9],这是说过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扬雄《解嘲》说〃或释褐而傅〃[10],这是说脱掉粗劣的衣服做大官去了。后世科举新进士及第授官,也沿称〃释褐〃。
上古时代,男女服装的差别似乎不很大。直到中古,男女服装也还不是严格分开的。试举〃襦〃〃裙〃为例[11],乐府诗《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襦〃和〃裙〃是妇女的服装。但是《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并非专指妇女。《南史·张讥传》载梁武帝以裙襦赐给张讥,可见男人也是穿着裙襦的。只有(guī)被解释为妇女的上衣[12]。这大概是可信的。宋玉《神女赋》〃被裳〃,曹植《洛神赋》〃扬轻之绮靡〃,可以为证。唐宋以后,妇女着裙之风大盛,男以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
第6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7)
上古有裳无裤。上古文献中有个绔字,又写作,按字音说,也就是后代的裤字。但是上古所说的裤(绔),并不等于今天所谓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13],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
的作用是御寒,《太平御览》引《列士传》〃冯援(冯谖)经冬无,面有饥色〃,又引《高士传》〃孙略冬日见贫士,脱遗之〃,都可为证。
有裆的裤子叫(kūn),又写作。《释名·释衣服》说:〃,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14],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司马相如在临邛〃身自著犊鼻〃,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古人用一块布斜裹在小腿上,叫邪幅或幅()。《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诗经·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郑玄注:〃邪幅,如今行也;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上古的邪幅如同汉代的行,相当于后世的裹腿。
上古的鞋叫屦,有麻屦、葛屦等。据说葛屦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屦。一般的屦是用麻绳编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捆屦织席〃。[15]
舄(xì)是屦的别名。区别开来说,单底叫屦,复底叫舄。《方言》说,屦中有木者叫复舄,可以走到泥地里去,不怕泥湿。
履字本是动词,是践的意思。《诗经·魏风·葛屦》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战国以后履字渐渐用为名词。《荀子·正名》:〃(粗)布之衣,
(xún,鞋带)之履,而可以养体。〃《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 古人的草鞋叫(、屣 xǐ)[16],又叫( jué)。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敝就是破草鞋。《史记·虞卿列传》说虞卿〃蹑檐簦说赵孝成王〃[17],就是穿着草鞋,掮着长柄笠(相当于后世的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
屐是木头鞋。屐和舄不同,舄的底下只衬一块薄板,甚至只是复底,而屐底下是厚板,而且前后有齿。《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可见屐是有齿的。战国时代就开始有屐。《庄子·天下》提到墨子之徒〃以为服〃,
就是屐字。但不知当时的屐有没有齿。
古书上用皮屦、革舄、革履、韦履等词来指用皮做的鞋子。皮鞋比较贵重,一般人穿不起。《说文》:〃,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dī)。〃络就是后代所谓靴,可见靴是由少数民族传入的。
鞋字古作。《说文》:〃,生革也。〃可见鞋是的一种。后来鞋字变成了鞋类的总称,所以有麻鞋、草鞋、芒鞋、丝鞋等。
第6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8)
最后说一说(袜)。《说文》说是足衣。大约是用皮做的,所以写作。古人以跣足为至敬,登席必须脱。《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声子而登席。〃这是对人君无礼。
字后来又写作,这暗示的质料改变了。
谈服饰便要谈到颜色。古时常见有〃五色〃之说:青相当于温和的春天,为草木萌芽之色,为日出时;赤相当于炎热的夏天,为火燃之色,其方位为南,为正午时;黄相当于四季交替的季节,为土色,其方位为中央;白相当于清凉的秋天,为金属光泽之显色,其方位为西,为日没时;黑相当于寒冷的冬天,为水,为深渊之色,其方位为北,为深夜时。
此五色又各有特殊意义。
青:永久,平和;赤:幸福,喜;黄:力,富,皇帝;白:悲哀,和平;黑:破坏。
注释:
[1]《左传·哀公七年》说吴人〃断发文身〃,《左传·哀公十一年》说〃吴发短〃,《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也说越人〃文身断发〃,可见剪短头发在上古被认为是所谓〃蛮夷〃的风俗。至于剃光头,那是一种相当重的刑罚,叫做髡。
[2]一说皇帝的冕前后各有十二旒。
[3]古代男女都着裙,见下文。
[4]微,(如果)没有。被(pī),通〃披〃。衽(rè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发左衽,指当时所谓〃夷狄〃(四方外族)的风俗,意思是说中原被夷狄所占。
[5]上古殓死者才左衽。
[6]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所执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制的,用来指画或在上面记事。
绅又作缙绅、荐绅。《史记·五帝本纪》:〃荐绅先生难言之。〃 [7]现在单袍也叫袍,上古没有这种说法。一说袍里面铺的新绵和旧絮。
[8]依《广韵》,精的叫绵,粗的叫絮。其实上古一般都叫絮。
[9]褐(hè),粗毛编织的衣服,是当时贫苦人的衣服。
[10]释,指脱掉。释褐,脱去粗毛衣服,指登仕。傅,太傅,三公之一。这里指傅说的故事,相传傅说曾在傅岩(地名)为人筑墙,殷武丁访得,任为相。
[11]襦,短袄(依段玉裁说)。
[12]见《释名·释衣服》。今天的褂字大约是字的音变。
[13]依段玉裁说。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二《胡服考》认为〃与今时裤制无异〃。
[1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犊鼻〃条说,无裆者谓之,突犊声相近,重言为犊鼻,单言为突,后人加衣旁作。这是另一种解释。
[15]捆,砸。屦,鞋。捆屦,即做鞋。以为食,即是以此为生。
[16]《说文》说, 是舞履,字亦作、屣。
第6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