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纯矗翱瞻住庇址恰翱瘴蕖保疤煜挛镂薅辣赜卸浴保翱瞻住奔日咽玖撕诎怠⒉锌嵊胱锒瘢彩俏奚涝诘难峥厮摺!疤煜掠卸悍遣焓牵遣旆恰!保ā盾髯印そ獗巍罚┦朗戮褪侨绱吮缰ぃ绱似婷睢J欠歉饕欤罢置鳎忠蚬嗌椿ザ欠窍嘈危荒挥忠荒坏匮萦谑廊说难矍埃币辉蛭抟晕跋贰保抟晕笆贰薄K煌氖牵辉蛟馊送俾睿懦敉蚰辏灰辉蚓炊㈧簦笔奔漓耄ā段庀叵刂尽吩兀骸笆巳遂粼谘羯剑肭氤蹩廾戆附疣暗取!保@酚质枪模裥囊彩遣豢赦璧模
又据记载:“越明年,朱抚调去,代之者韩公心康,讳世琦,以别案亦斩任维初于江宁之三山街。朱国治后抚云南如故操,癸丑(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吴三桂反,以克减军粮,将士积忿,乃脔而食之,骸骨无一存者。”(顾公燮《丹午笔记·哭庙异闻》)这,就是诗人翁澍所唱的:“县令旋遭天命诛,抚军首被吴藩断。”(《今乐府·秀才冤》)也是百姓民谣中传唱的:“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今年圣叹国治杀,他年国治定被国贼(吴三桂)歼。”(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这是不是“恶有恶报”,是不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信亦可,不信亦可,反正任、朱二位“老爷”就是如此“落幕”的!此外,从这些对“落幕”的“追踪报导”和发为吟唱的文字中,似乎还让我们窥见到世人对于赃官、恶人、恶行,确也有一种“念念不忘”、难以“淡化”的情结。是不是?能不思乎,能不畏乎!
模范官僚的失败
? 杨俊峰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海瑞冠以“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的事例再次彰显了一个道理,也即在古典专制体制下,模范官僚失败命运之不可避免。其原因正如黄仁宇所说:“个人道德之长,也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在古典专制体制下,如海瑞这样的“清官”,其清廉风节不仅无法在文官集团中推广,其治世主张也无法得到施行,而且其失败命运几乎不可避免。深究海瑞模范官僚之失败原因,可得如下几点:第一,正如黄仁宇指出的,我们这个帝国存在一个长期以来一直无法克服的治术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这也是文官制度的一个深刻的弊端,即文官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历代文官的出身,不外门第、科举、荐举、孝廉等几种,个人道德风范和对儒学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却主要成为入仕的标准。文官集团的出身以及知识背景,决定了其施政风格与原则必然有以道德替代技术的倾向;同时,文官集团普遍缺乏组织与技术才能,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在模范官僚海瑞身上得到体现。黄仁宇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而且他充当司法官和行政官时采取的断案原则,也即是道德原则而非法律原则。海瑞主张,在出现不易裁断的纠纷时,“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这便是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律来断定是非曲直的明证。第二,中国古代文官政治在现实和理想、形式与实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这一点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已经明确指出:“官僚社会的矛盾的本质,在任一场合,都会加强讲形式,不肯过于认真,不能彻底地去掉官僚作风。”但是模范官僚海瑞不明白这一点,他“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模范官僚海瑞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这就不免打破了文官集团内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自然为他人所不忿。完全依据法律来行事,海瑞还曾立呼对贪官污吏恢复洪武时代剥皮实草的极刑,其主张之残酷性大干众怒。结果在文官政治的二重性情况下,海瑞被冠以名誉上的极高地位,但却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受到皇帝及绝大部分文官之冷遇与敬而远之,直到海瑞的死讯传出,文官们才大大松了一口气。第三,正如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论述的那样,在古典政治体制下,官僚的政治生活一般地体现为贪污生活。“以学干禄”的儒家思想,“做官发财”的政治实利思想,官职作为一种特权而非仅仅职业的现实,官制上不合理的规定,都给了文官以贪污的动力。王亚南指出,以地主经济为基础的专制官僚政治,一定要造出官、商、高利贷者与地主的“四位一体”场面,一定要造出集权的或官营的经济形态,一定要造出贪赃枉法的风气。而这三者又最可能息息相通,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贪污不仅是一种现实,也是维持文官政治运转的一种需要。因而,不了解这个秘密,如海瑞般的模范官僚想以道德伦理或严刑酷法来禁绝贪污,无疑不合时宜,也必然会失败。
议“慎独”
议“慎 独”
? 任文祥
何谓“慎独”呢?《辞海》称:“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或明或暗,或在人群,或单身独处,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在思想和言行上稍微离“道”。“道”是衡量好与坏、对与错的标准。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有多种概念,多种解释。“慎独”作为道德修养方法,主要是指下面两方面内容:《辞海》曰,道,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道德,一定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封建社会,所谓“慎独”,主要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不可须臾离开“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旧纲常道德。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是要人们“慎独”。因此,那个时代,人被剪掉了想象的翅膀,折断了探索的触角,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纲常的缕丝缠成僵死的蚕蛹。
“慎独”者,“甚毒”也。其毒主要有三:
第一,“慎独”有利于帝王专制。儒家热心倡导“慎独”,就是要把人们培养成规规矩矩、谨小慎微、不敢想不敢做的、服服帖帖的奴隶。这样的国民自然容易统治,帝王们是很高兴的。如果卢俊“慎独”,他就不会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而孙中山不讲什么“慎独”,他才大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
第二,“慎独”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试想,如果哥白尼没有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思想解放,而一味“慎独”,他还能发明“日心说”吗?假若达尔文不敢怀疑“上帝造人”之说,他也不可能发明“进化论”。可悲的是,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清初有一戴氏,曾创造一种鸟铳,形若琵琶,机轮开合,能连发二十八枚铅丸。这分明是一挺机关枪。可惜他一“慎独”,害怕机枪流布人间杀生,遂将其毁绝。后来中国在西人的洋枪洋炮面前一筹莫展,戴氏之流的“慎独”,当是一因。
第三,“慎独”维护了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例如,地方志记载了那么多节妇烈女,都是“慎独”使她们不敢冲破封建礼教所致,因而断送了自己的青春。缠足的陋习延续一千多年,妇女们受尽折磨,但她们都在“慎独”中,谁也不敢提出挑战。
当然,“慎独”或许对减少刑事犯罪有所帮助,但是,降低刑事犯罪率,是一个综合工程,决不是单靠“慎独”所能够解决的。
由此可知,把人当作“驯服工具”,本身就是大坏事,在当代更不可提倡“慎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温暖的“莉莎条款”》
? 黄永厚 画这个人可以不服从国家法令。
我画这张画也是一种祝福吧。内容是摘自2003年10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陆春祥先生的同名文章。他的见解都非常好,但请读者和作者原谅,总有四分之三我不能全部把它都抄录出来了:经常制造悲剧的法律法规如果不修改,它就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整整八年,三十六岁的悉尼女销售经理莉莎·班菲尔德一直在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目标只有一个:获得女人天生的权利,成为一个母亲。
她被医生诊断患了子宫颈癌,九次求助于试管婴儿技术,花过好几千美元在美国雇请代孕妈妈,都不幸失败。正在她继续努力的时候,障碍又一次出现。澳大利亚政府在这个时候颁布了一项法令:从2003年3月27日起一年内禁止出口也禁止运输本国妇女的任何卵子出境。这意味着莉莎不能到美国或别的国家去雇代孕妈妈了。然而,莉莎的诚心感动了澳大利亚政府,八天后,澳大利亚专门为她通过了一个修正案,特准莉莎可以不受3月27日条款的禁令约束。这个条款,澳大利亚的人都爱将其称为“莉莎条款”。……
寻行数墨(二)
? 韩 羽 文画
“韩侘胄伐金而败,与张魏公之伐金而败,一也。后人责韩不责张,以韩得罪朱子故耳。”(《随园诗话》)
“韩得罪朱子”,当是指韩侘胄一伙排除异己,将朱熹等数十人籍入“伪学”逆党。何以“不责张”?袁枚没有说。记得尤侗说过与之关的话:“张浚(张魏公)……符离之溃(伐金而败),功亦丧焉,殆亦乖崖(张詠)所谓不学无术者。宋儒以南轩(张浚子,理学家,与朱熹友善)之故,曲为护蔽。”(《看鉴偶评》)
想看自打耳光的么?这就是。不闻夫宋儒,有句响当当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