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东北,由于游击队的艰苦战斗,加上后方—华北不停的输送兵力物资,关东军的主力也不断的抽调,日军的战线也不断拉宽变长,漫长的运输线不断遭到游击队的破坏,有时候还召唤来轰炸机进行轰炸,骑王控制的后勤部袭击舰队彻底的把渤海变成死海,从山东出击的水雷布设部队成功的封锁了辽东半岛的港口,补给不得不从朝鲜运来,就连关东军外调,不得不走朝鲜,,麻烦可想而知。补给异常困难。空军找不到靠近前线的野战机场,就算找到很快就会被骚扰的东北飞机彻底铲平,说有效的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只能是天方夜谈,日本陆军航空兵已成强弩之末。而西安空军的情况却恰恰相反,飞行员可以利用包头钢铁集团设施良好的公路网和强悍无匹的生产补充能力。
由于30年代,日本陆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出现了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即过份夸大人的体力、精神力在战争中的作用,迷恋于用士兵的近身接战和白刃格斗战胜对手,但同时却漠视军事技术的更新和战备物资的保障,刻意贬低武器因素,试图以精神力量弥补物质不足,以拼命主义代替科学指导。天皇制军队本质上封建的意志主义造成了他们对物质数量的轻视,甚至以“大和魂”万能来否定事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美国登陆初期,美国军没有防备,所以还有优势,当后来面对滚滚而来的美国战车,日本只有用士兵的血去填补履带。
因为坦克工业的可用钢量受制于国家的钢产总量,日本在汽车工业上的劣势要比总钢产量更为明显。除去民间用钢外,它还需要制造大量的船舶舰艇,维持一支与美国相对抗的庞大海军,这对钢产量位居后列的日本来说,负担是极重的。因此,日本陆军,特别是它坦克兵种所占的用钢比例和绝对数量势必要比列强小得多,只好靠收集全国的废铁,甚而剥夺居民的一部分金属用具,拆除花园和私人领地上的铁栅,用木柱代替电车路的金属柱子来发展。
日本对坦克兵种的建设,反应是比较迟钝的,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其间,尽管日本陆军中也有人预见到装甲坦克兵的巨大潜力,并试图有所作为,但毕竟影响有限,在上下一片“刺刀前进决定战争胜负”的叫喊声中很快湮没无闻。至于系统指导坦克作战的著作,如《战车战》、《战车和战车战》、《机械化器》、《战车工学》等,是迟至1943年以后才出现的,此时日本败局已定。专门培养坦克兵的学校仅有两所,一所在中国四平,一所在日本千叶,专业技术的教学水平并不高。1941年6月,山下奉文中将率领日本陆军视察团赴欧考察德军战况,他们对德军以坦克、大炮、飞机为主体,协同进行迂回、贯突的“闪击战”印象极深,回国后即提出应集中使用坦克部队于重要时刻的建议。以后又根据日军在诺蒙坎和东南亚使用坦克作战的经验教训,深感需将坦克集中编组,以发挥其快速机动的能力。这就是成立机甲军的动因。机甲军隶属关东军,不过很快就被全部送到了美国。司令官吉田 中将,下辖战车第1师团(师团长星野利元中将,由第1战车团改编)、战车第2师团(师团长冈田资中将,由第2战车团改编)、战车教导旅团、战车第15联队和战车第16联队。同年8、9月间又在美国派遣军内组建了战车第3师团(师团长西原一策中将,由骑兵集团改编),目的是在作战中“尽可能捕捉更多的敌军”,“以最大的速度进行突破”。1942年6月战车第4师团(师团长名仓刊,驻千叶县)成立于日本国内。日本的战车师团相当于西方的坦克师,总人数约为132820人,二、三百辆坦克,2旅团4联队制。每个战车联队编有中战车3个中队、轻战车1个中队、炮战车1个中队、维修中队1个。师团另直辖有步兵联队、搜索队、炮兵联队、防空队、工兵队、整备队、辎重队等。
不过面对更强大更先进的美国战车,日本在美国本土的战争几乎决大多数时间都 在防御中,由于前线对战车需求很迫切,许多型号的自行火炮往往是将俘获的美国火炮简单地装到美国拖拉机上,如果有坦克的底盘那是最好的,技术比较粗糙,自行火炮技术相对落后于坦克的技术发展,相对与日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御,这种自行火炮—如果他也算的话还是勉强可用的,比日本战车师团95,87坦克强的多。
曾经为了迎接所谓1940年东京第十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日本邮船会社在30年代后期计划建造9艘大型高速邮船,以便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运动员接到日本。虽然没有雄厚财力,日本邮船还是决定建造两艘“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船,投入到横滨—旧金山航线。后来,它们的设计吨位为27500吨,航速24到25节,乘客890名左右。同日本邮船或日美友好协会又开工建设的12条寒酸的移民船…“南美移民船”相比,是真正国际标准的邮船。日本人自豪地称其为“わが国空前の大型客船”。
而此时军部早就成了日本飞扬跋扈的太上皇,一切事物都以“服从战争需要”为最根本前提。这两艘船也不例外。在设计船体的时候,日本军方就以出资60%为条件,让它们具备在战时改装为航空母舰的能力。船体内的水密隔舱是按军舰的标准来布置的,一些大型的舱室壁板比较厚,空间也很大,拆掉隔断后可以作为航母的机库、弹药库、航空燃料库使用。在改造中上层的客舱可以拆除掉,装上飞行甲板。烟道也可以偏向右侧,方便舰岛的设置。1939年3月20日,橿原丸在长崎三菱船厂开工。同年11月30日,出云丸在神户川崎船厂开工。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东京奥运会被无情的取消,而第十二届奥运会也命运不济,本来决定交给芬兰的赫尔辛基举办(由于苏联入侵芬兰和二战的全面爆发,最终未能举办)。
1940年,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一个一个沦陷,太平洋地区也是战云密布,日本军方宣布征用这两艘船。它们在船台上被就地改装为航空母舰。1941年6月,两舰先后下水。橿原丸号改名为隼鹰号,出云丸改名为飞鹰号。因为晚动工九个月,没有那么多客船专用设备要拆除,飞鹰号反而提前两天先下水。1942年年中,两舰入役,开始征战太平洋的生涯。
就在他们正准备训练熟悉军舰,磨合飞机的当口,传来了日本 机动舰队主力全军覆灭的消息。
日本海军是没有把自己电台自欺欺人的报道当事实,也不敢,现在的海战打的是制空权,前方还能坚持,那赶快把正在船台上的大型军舰都改装成航空母舰吧。
其实日本海军的思想是实施连续决战,即对澳大利亚、夏威夷、印度等外围重要地区,尽量在作战中逐次攻占,并通过此时双方发生的舰队决战击溃敌人,始终压制敌海军,使之不能发动进攻。可是日本陆军方面认为,既然攻占了预定范围外的地区,就应计划实施与国力特别是与战争能力相适应的切实可靠的战略持久战,歼灭进攻之敌,达成持久目的,这是开战时决定的战争和作战指导的基本方针,不应轻易改变。
所以在整个战争期间,从微观的局部地区的作战到宏观的战争指导,陆海军战略思想经常发生分歧,并为解决这些分歧而感到棘手。这种思想上的分歧大概因地面作战和海上作战性质上的不同而产生的。争论的结果,对于海军主张的外围地区的作战,陆军统帅部只赞同:可以实施压制作战,但要避免战争中的大规模进攻作战。所以分散在浩瀚海洋中的岛屿作战在保持兵力和维持战斗力等方面,完全要依赖舰船。因而,统帅部强烈要求征用和拨给船只,以完成所罗门方向的作战任务。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船只以尽快把在南方地区开发和取得的战争中不可缺少的资源运回本土,使加强国力和战争能力的工作走上正轨。但是造船能力却无法弥补船舶的损失,做海军要求增加船舶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此时整个战局已到紧要关头。刚进入昭和17年(1942年),掌握战略主动权的美中联军就沿海岸一路扫荡,一路由中太平洋实施中间突破,并且在行进中夺取了夏威易的几个岛屿,转入了大规模的反攻。进攻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远超出日本之预料。在欧洲,德、意的作战形势也每况愈下,日、德、意三国联合进行战争的基本构想也要破产了。
为应付新的形势,日本大本营进行了研究。昭和17年(1942年)2月7日,决定对过去的作战方针作一次大的变更。新的作战构想的目的是,改变继续在夏威易方向与美国决战而形成的激烈消耗战的处境,果敢地抓住时机。在昭和18年(1943年)中期以前,划定“绝对国防圈”,确立不败的战略态势。此期间,力求使以航空兵为主的陆海军兵力得到较大的加强,主动地与美中联军的大反攻相执衡。“绝对国防圈”是指在战争中,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方向需绝对扼守的重要地区。它的范围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群岛(中、西部)以及新几内亚西部 他群岛、缅甸。
此时,委员长得到一个好消息…一名曾经的黄埔学生在美国成为空战王牌,在大使馆的劝说下决定回国效力。看到驻美国大使馆的通报,情报部门也进行了调查,此人最难能可贵的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因为叔父在美国不得不暂时请假,导致因为战争滞留在美国,飞行技术一流,最核心的是他是浙江奉化人,尽管不是溪口,但是南渡离溪口不过十余里,这就符合老蒋用人的所有条件黄埔学生,浙江奉化人,有本事。
这名飞行员辗转到达武汉后,老蒋一看,光头,首先好感悠然而生,其次军人派头十足,开口—校长,闭口—学生,老蒋觉得心里舒坦的很。英语流利,夫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