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友兰先生很早就指出,道教是世界上唯一并不极度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第一部分:自然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探析“道教科学思想”命题的提出与界说(7)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1948年麦克米伦公司英文版、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版。通过千百年来道人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究人事的修仙证道活动,在道教思想库中积淀下了丰富的古代科学思想,正因为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的教义教理中暗含有重视科技的逻辑因子,所以在庞大的道教思想体系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古代天文、气象、地理、医学、药物学、化学、物理学、冶金学、动植物学、生态学、乃至数学和农学。因此,提出道教科学思想这一概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四,道教科学思想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客观、合理地评价道教科技成就,避免拔高或贬抑道教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之倾向。
在我们充分认识道教与古代科技的密切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道教徒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和对自然变化之术的热衷,其出发点和原动力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绝不能完全等同于近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纯”科学目的和动机。因此,道教科技活动无一不深深烙上道教的宗教神学印记,其内容和形式杂糅有大量神秘主义、巫术成分,正如李约瑟所指出的:“道教十分独特而又有趣地揉合了哲学与宗教,以及原始科学与魔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3页。道教科技的内容繁芜不一,其科学思想与神学思想时常交织在一起,因此对道教科技成就的评价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既不拔高也不贬抑。受条件所限及神学神秘主义的影响,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与玄想层次,缺乏十分严密的证验及系统性,其对天文地理、医药、化学、生命科学的思想认识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尚有很大距离,很多内容还只是零星思想火花或某种直观领悟,其话语系统亦非现代科学语言,而是采用“玄之又玄”的术语,乃至藏头露尾、秘母言子的隐语,还达不到“论”的高度。换句话说,其科学成就的严密性与系统性都还不高,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洞察描述,往往表现为原始质朴的思想萌芽。例如,道教物理学思想十分零散和质朴,散见在道教典籍和其他一些古籍中,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其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物理学的宇宙论、力、光、电、热学等领域,具有零星的科学思想火花和专门化的科学思想论述并存的形式特点。唐代道士王冰对大气压力现象进行了研究,云:“虚管溉满,捻之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九《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第400页。
从这段对《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经文的注释来分析,启玄子王冰对虹吸管与大气压力现象有研究。一根一端封闭的水管,灌满水后,倒置过来,水不会倒出来,王冰解释是“无升气而不能降也”;无法很快把水注入瓶口很小的瓶子里,王冰解释说“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王冰的解释已涉及大气压力问题,殊为难得。道书《无上妙道文始真经》原名《关尹子》,亦称《文始真经》,旧题周大夫关令尹喜撰,凡九篇,依次以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为名。《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原书早已佚。今本《关尹子》学术界一般认为出于南宋。参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475~476页。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大气压力实验:“瓶有二窍,水实之,则倒泻,闭一则水不下,盖不升则不降。”《无上妙道文始真经》,《道藏》第11册,第524页。一个瓶子有两个孔,装满水,倒置瓶里的水就泻下来了,如果塞住其中一个孔,水就流不出来,对于这一现象,作者正确指出其原因“盖不升则不降”,即气流不流通的缘故。道门中人还会利用大气压力的变化来展示一些道术。道教典籍中散见有许多关于声、光、磁、热思想,道门中人对物理学知识和思想的认识并非用严格的现代科学语言所描述,呈现出十分零散和朴素的特征,因此,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来研究和评价道教的科技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有学术意义。道教作为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在生命科学领域也积累了许多朴素的科学思想。《庄子·至乐》有一段话引起人们的兴趣,云:种有几,得水则为NFDAA;得地水土之际则为蛙NFDA2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NFDAB……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册,第624~625页。
第一部分:自然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探析“道教科学思想”命题的提出与界说(8)
“种有几”,意思是变化种数,不可胜计。阴阳造化,转变无穷,论其种类,故不可深计。“得水则为NFDAA”疏云:润气生物,从无生有,故更相继续也,“蛙頒之衣”,指青苔。“屯”,阜也。“陵NFDAB”,车前草也。既生于陵阜高陆,即变为车前草也。“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疏云:机者发动,所谓造化也。造化者,无物也。人既从无生有,又反入归无也。岂唯在人,万物皆尔。或无识变成有识,(或)有识变为无识,或无识变为无识,或有识变为有识,千变万化,未始有极也。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段话蕴涵了丰富的生物进化思想。“《至乐》篇从机的概念入手,以控制的观点,把导致物种进化的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思辨方式解答了物种之所以会发生变异的原因,这在进化史上是独特的,值得称道。”关增建:《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21页。
与庄子思想一脉相承,道教典籍中也蕴涵有朴素的物种变异和转化思想。葛洪《抱朴子内篇》云:“若谓受气皆有一定,则雉之为蜃,雀之为蛤,壤虫假翼,川蛙翻飞,水蛎为蛉,荇苓为蛆,田鼠为?
,腐草为萤,龟之为虎,蛇之为龙,皆不然乎?”《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14页。蜃,大蛤。《礼记·月令》有“季秋雀入大水化为蛤,孟冬雉入大水为蜃”的说法。葛洪又说,“若谓人禀正性,不同凡物,皇天赋命,无有彼此,则牛哀成虎,楚妪为龟,枝离为柳,秦女为石,死而更生,男女易形,老彭之寿,殇子之夭,其何故哉?苟有不同,则其异有何限乎?”《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14页。似乎有无生命物质同有生命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朴素思想。五代时期谭峭所著的《化书》,本着万物皆化、化化不间的变化论,明确指出有情之物和无情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之无情也
。”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2页。这里就蕴涵有机物和无机物相互转化的科学思想,当然这只是道教学者的一种天才般的猜测,并不具备化学实验的验证基础。又如,道教金丹家在长期炼丹作金实验活动中,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种类、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方面的经验认识和思想,这些朴素的化学元素思想、物质反应思想、物质组成思想,同近代化学的元素论、原子论、物质结构与反应论,在水平上虽然不能同日而语,但它们的确是人类化学思想的最初原生态。即使这些道教科学家所研究和提出的思想,随着科学发展的进步,被证明是舛误的,但它对于探索和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仍然具有学术价值。正如美国学者库恩所指出的,“科学史家应当特别留意他的对象的明显错误,不是因为错误本身而是因为这些错误揭示了更多的实际思想,而不只是给出科学家如何记录下现代科学依然保留的那些结论和论据。”引自吴国盛编《科学思想史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道教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思想见解,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或许业已陈旧,或许只有“前科学”或“准科学”或“类科学”的水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其作为中国科学思想史料的价值。
第一部分:自然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探析道教科学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1)
道教科学思想研究具有宗教学、科学史和文化史方面的多元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道教科学思想研究是道教学研究亟待开拓的前沿学术领域,构成了道教思想史研究的一个分支。
道教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不同的道教学分支领域。已故著名道教学者王明先生曾指出:“道教的内容,杂而多端,牵涉的问题很广。我觉得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道教与政治思想的关系,二是道教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道教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道教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深化和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