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视无睹的开端。”
精粹的理论、高尚的理想、真诚的信仰,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这固然是这位教授的无奈、难堪与悲哀,也固然使这位学子感到震惊、疑惑和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闪着寒光的刺刀,直直地逼向所有施教者的良知,冷峻中不乏讽刺的喝问:三尺讲坛,是否是真理与正义的源泉?
在这丝毫不容置疑和回避的喝问声中,我相信,纵然有许多人包括这位教授,能找出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却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给出一个毫不含糊的标准答案———即使从理论上说,这类问题本身非常简单。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孔子“述而不作”的教诲,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莫偏乎左,莫激乎右”的中庸思想影响的结果,使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收敛了张弓射虎的勇气、投鞭断水的豪情,而只知道当这个也许在现实中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提出时,我们曾经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自信,尴尬地消失了;曾经红光满面浩气荡漾的神情,难堪地冻结了;曾经壮怀激烈笑傲江湖的勇气,也羞辱地早谢了。
英国学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一书中说,逻辑之箭相对于耐久的皮肤和粗糙的事实是无能的。其中传达出的无奈的凄凉,曾使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而今,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个关于最后一个问题的故事,和由此而联想开来的、无数发生在我们三尺讲坛上的、似乎同样没有答案的问题,更让我感到了身为教师和学者的悲哀———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经常向教师提出,并最能在思想品德上给予其深远影响的东西。
比如对社会上种种违法、不道德、不公正现象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自身的种种实际作为,对所讲授理论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亲身实践情况等。当这些问题提出时,我相信,所有教师都真心愿意说出理论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但当他们将目光投向现实或者自身行为时,随口而出的答案又往往是隔靴搔痒,甚至如这位北大教授一样难堪地回避了。
数千年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直是为师者的基本原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替为师者圈定了具体可行的标准。然而,对照我们在现实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诸如此类的、似乎没有答案的问题时的言行,我不能不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原则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标准,已远远不够。因为在现实面前,学与德和单纯学识上的传道、授业与解惑,都并非实际的作为。而没有实际作为的理论,即不敢实践的理论,永远也不能成就它真正客观、公正、伟大的真理性和正义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高不足为师,行高才可称范。所谓师者,非言行一致者不能为。惟其如此,为师者的无奈、难堪与悲哀才会不再出现,而学子们的震惊、疑惑和痛苦,也才会逐渐减少,从而在三尺讲坛上,没有答案的问题,最终蜕变成没有问题的、标准而完美的答案。
教育指南
在我们的实际教育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也许多得难以计数。作为老师,可能你也不只一次有过这样的遭遇,并且像那位北大教授一样尴尬。而其实,即便你是一位家长,你又何尝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只是,向你提问的不是学生,而是你自己的孩子。
那么,当遇到这类事情时,又该怎么办呢?是像这位北大教授一样,选择回避还是直面问题,即便自己拿不出可以让提问者满意的答案,也不妨与他一起讨论,为什么自己拿不出答案?也许,讨论进行到最后,一样找不到所谓“真正的答案”,但是,至少你敢于面对了,至少让提问者知道,他的提问为什么很难找到答案。这样,你其实是引导着提问者,去思索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老师,却都像这位北大教授一样,回避了提问者的目光,像鸵鸟一样,把头羞辱地埋进了沙子里。当你这样做时,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可能把提问者最后的一丝希望轻易地抹杀了。每一个人,只要有希望在,就总会有继续探寻答案的信心、勇气、动力;假如希望不在,或者完全破灭了,那么,他所能够得到的,将只有痛苦的眼泪。
因而,如果你作为被提问者,假如再一次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不妨像我说的,坐下来,与提问者一起讨论,哪怕讨论的结果并太不理想,也一定要做。因为这样,你至少给了他一点点继续寻找答案的信心、勇气和动力。
第二辑 倡导法制精神勇告教育部的高中女生
栾倩、姜妍、张天珠们,已经开始成长为一代正在发出自己声音的新人,她们的所作所为,也正在化成一种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力量,开始影响着社会的前进方向。
2001年8月23日,3名当事人,青岛一中高三年级4班应届高考生栾倩、青岛铁一中高三年级4班应届高考生姜妍、青岛十五中高三年级9班应届高考生张天珠,在她们的代理律师李强、杨培银的陪同下,依照法定程序,直接到最高人民法院申请立案,状告教育部在高考问题上的地区歧视政策。可是,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们的申请被驳回,教育部的地区歧视政策依然继续,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录取分数,依然远远低于山东、河南等内地省份。
尽管如此,认真思考这起由3名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女生直接引发的案件,我还是认为,在她们身上呈现出的五种精神,值得关注和思考。
精神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就本案来说,全国考生的受教育权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教育部根据不同地域范围对招生人数的限定,使不同地域的考生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而各等级间差别之大,令考生感觉不公。可以说,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种不公就一直存在,但并没人敢站出来说“不”,而全部是“打掉牙往肚里吞”。现在,青岛市的3名女生不但站了出来,喊了出来,更付之以寻求公正的行动,这种精神自然弥足珍贵。
精神二:追求平等权利已不限于思想意识,而是付诸行动。
追求人人平等的权利,是所有崇尚自由、民主、文明的人的必然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诸多社会领域中,的确还存在着一些被平等遗忘的角落。高考的等级制就是其中之一。从前,对平等权利的追求,大多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很少有人直接付诸行动。3名女生终于打破了僵局,实在可喜可贺。
精神三:拿宪法论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拿宪法论理,是公民们常用的依法维权办法。因为作为国家第一大法,宪法的精神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违背,且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这样,即便现行法律没对某一方面做出认定,也一样可以遵照宪法的精神作法理上的推论,并以此为据,采取行动。3名女生正是拿宪法赋予的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权这一精神,作自己的法理依据的。这种拿宪法论理的精神,正是国人所欠缺的素质,尽管在现实国情下,这种做法有着一些阻力。
精神四:要管他人的“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观念在很多人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一向被认为索取多于奉献、自私多于合作、嬉皮多于实干的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更以其新新人类的形象,被认为只会“自扫门前雪”。然而,3名女生明知自己即使胜诉,也无法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却依然不屈不挠地寻求公正的行为,却又以铁的事实证明,她们要管的正是他人的“瓦上霜”。
精神五:对成败坦然面对。
在3名女生状告教育部的有关报道中,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对此次诉讼,3人均表示无论成败与否,她们都将尽全力争取。栾倩说:“我们勇敢地站出来提起诉讼,就是一种胜利。”如果败诉了,张天珠的态度是:“成才之路千万条,我们会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很明显,这是一种对成败坦然面对的精神。十七八岁的少年思想如此深刻,行动如此理性,值得我们高兴。
综合呈现在3名女生身上的这五种精神,我认为,栾倩、姜妍、张天珠们,已经开始成长为一代正在发出自己声音的新人,她们的所作所为,也正在化成一种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力量,开始影响着社会的前进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帮助她们更强、更好地成长,引导她们更快、更有力地前进。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好态势,实现“一代新人换旧人”的目标,才能保持恒久的生命活力,使青春常在,红颜永存。
教育指南
对栾倩、姜妍、张天珠的做法,如果你是她们的家长、老师,你是会支持她们,还是会反对她们?即便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家长、老师,面对这样的事情,你又会持什么样的态度?而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时有发生,也许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观点,就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远大前程。
比如,你的孩子遇到了一件不公正的事情,希望你能够帮他,或者他自己通过正当的途径,去寻求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正义。这时候,如果你说,算了吧,世界上不公正的事情多了,我们管不了那么多。那么,孩子可能先是会感觉委屈,进而会感觉失望,最后,会对寻求正义的想法产生怀疑……于是,一旦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而孩子又经常失望,等他长大以后,他同样就会习惯于忍辱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