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9跏姓馕焕先说脑庥觯残碇皇翘乩牵颐俏蘼廴绾我惨苊馊美嗨葡窒蠓⑸谧约汉⒆由砩稀!   �
    其实,一般来说,生活中是没有多少所谓的“大恩”需要报的,而所谓的“小恩”,有时候也只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言行。比如,别人帮助了你,至少,你应该满怀感激地说一声“谢谢”。    
    不要小看这一声“谢谢”,它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的文明素质与道德品质。因为它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力量却是巨大的,良好的习惯会推动你迅速朝着人生的目标迈进,而坏的习惯则会产生反向的推动力。人们平时所说的“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里的“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你一定要记住:如果别人帮助了你,你也一定要努力去帮助别人;如果别人有恩于你,你也一定要去努力回报别人。这种回报可以表现为实际的行动,也可以表现为言语上的感谢。这样,不但你的文明素养与道德品质会得到提升,而且,由于你知恩图报的习惯,也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人缘。而一个好的人缘,是非常有利于你的成长的。说实在的,好人缘是千金万金也买不来的宝贵财富。也就是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知恩图报的美好传统,却正在现代社会中慢慢迷失,以致出现了不少类似哈尔滨市老人这样的故事。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做文明的家长

    对我们的某些国民而言,之所以不以当众脱鞋袜为耻,在无烟区吸烟为丑,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为羞,正是缺乏自制精神,习惯成自然使然。在做这些不雅之事时,我们并没有低头想想:在某一个窗口,是否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    
    2005年9月,因为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首日,一部分内地游客出现了不雅行为,比如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等,一场关于国民素质的大讨论,霎时间由网络媒体传播开来。在这场大讨论中,这种不雅行为“给中国人丢脸”,再次成为一个附着于国民性之上,甚至缠绕着民族情绪的话题。事实上,在历次有关国民素质的讨论中,某种行为是不是“给中国人丢脸”,非常容易成为讨论的核心。    
    这种讨论国民素质的思路,是很值得反省的。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等,却常常被某些国人习以为常。只要是这些行为没有“给中国人丢脸”,换句话说,只要是“脸”没有丢到“外”面,那么,不管这种行为有多么不雅,甚至还可能涉嫌违法违规,似乎都可置之一笑,见怪不怪的。如果有人对此类不雅行为提出质疑,那就极可能会由此受到被质疑者甚至围观者的嘲笑,以为质疑者是“没见过骆驼以为马背肿”。    
    而其实,正是这种“在家里丢人不为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逻辑,逐渐造成国民公共意识的缺乏和公共道德的偏失。家之小者为家,家之大者为国。设若健康我们的国民性,增进我们的国民素质,其关键之途,就是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做起。也即,非“修身”不足以“齐家”,非“齐家”不足以“治国”,更不足以“平天下”。这就需要在国人中倡导自制之精神:惟其自制,方能自新;惟其自新,方能自信、自强、自立。    
    对于“自制”的好处,古希腊学者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这样记载号称希腊三杰之首的苏格拉底的话:“只有能自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对事物进行甄别,并且通过言语和行为,选择好的,避免坏的。”苏格拉底本人,也正是严格的自制,才成为对人类思想影响深远的著名哲学家,成为一个几近于完美的人。这种自制精神,并非只运行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而恰恰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苏格拉底的思想,尤其是他教导人“认识自己”,对西方世界文明影响极大。在某种程度上,他倡导的自制精神和“认识自己”的思想,深刻启蒙并推动了视守律法为恪守底线正义的现代西方社会。在德国,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可以很通俗地解释自制精神的美好:深夜,在一个极少人走过的十字路口,一位老人默默等待绿灯亮起。有人问他:“反正也没有人监督,你为什么非得等绿灯亮?”老人回答:“在某一个窗口,有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    
    “有眼睛在看着我”,这正是自制精神的灵魂所在。对我们的某些国民而言,之所以不以当众脱鞋袜为耻,在无烟区吸烟为丑,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为羞,正是缺乏自制精神,习惯成自然使然。在做这些不雅之事时,我们并没有低头想想:在某一个窗口,是否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而实际上,当一部分内地游客在做这些事情时,根本连想都不用想,因为孩子就在自己身边,他们的眼睛正看着“我”。    
    每一次关于国民素质的讨论,都会引发出种种各不相同的话题,有的甚至曾让国人“羞怒”不已。若干年前,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就引发了国人对国民劣根性的反思。而今,这种反思尚未过去,我们就又开始重蹈这种覆辙。这不能不说,是某些国人难以自制的悲哀。    
    “丢脸丢到迪士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只把脸“丢到迪士尼”视为“丢脸”,而不把无论脸丢到任何地方都视为“丢脸”。    
    教育指南    
    习惯成自然,这是一种生活常识。“小节”成习惯,这也是一种生活常识。而习惯既可能会成就一个人,也可能会毁灭一个人,这还是一种生活常识。因此,你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讲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能够成就人生理想的人,你就应该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节”入手,去慢慢培养他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在习惯的强大推动下,如虎添翼地朝着美好的人生理想进发。    
    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等,这些在迪士尼乐园出现的事情,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而之所以没有引起国人的议论,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习惯于这样做。既然是一种习惯,所以,就无所谓也意识不到何为美、何为丑了。    
    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潮流席卷中华大地的背景下,这些不文明的习惯,却日益彰显其丑。而这种丑不仅仅是不文明的问题,它还会严重影响孩子良好文明习惯、思想品质与公共道德观念的养成。而假如没有了这些,那么,孩子的成才便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孩子是不愿意也不屑于和素质低下的孩子打交道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你就必须注意生活中的“小节”。比如,像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不注意给身弱者让座等事情,你完全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以便给孩子做出表率。当然,在孩子面前做表率是一回事,你自己也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你的所谓“表率”才能够流露得自然而然,你自己也可以因为拥有了良好的习惯,而使自己的生活有更大、更好的改变。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公民。这种常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付之于实际的行动。假如你只是这样想了,而并没有这样做,那么,即便你懂得很多道理,也未必能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一个好学生。所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马上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变自己,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从生活中无数个小节做起,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明的、高素质的家长和公民。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鼓励比惩罚更有效

    教育可以没有惩罚,即便有,也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提醒和启发。这种建立在让受教育者自省、自悟、自新基础上的教育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阳光的。    
    2002年10月,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的观点。他说,虽然“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为此,他举了个例子:“前段时间,我去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讲课,说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我认为,作为“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罚固然在特定条件下的教育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认真考虑一下在我们古老的教育传统中长期存在、至今也没得到有效遏止的某些弊端,并且放眼现代教育科学较为成熟的国家倡导公正、公平、民主、人性等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就不能不承认:惩罚并非教育的必须手段,因为如果掌握不好使用尺度,则其“双刃剑”性质,很可能偏重于消极方面,以致得不偿失。在此背景下,孙云晓纯粹自特例现象入手,而提倡“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是不合适的。    
    从这个道理出发,我的意见是:教育可以没有惩罚,即便有,也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