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庞大的市场,他的成功主要应当归功于敏锐的判断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所谓的“扰乱市场”。

  但是,在对日元和马克的成功投资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索罗斯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大鳄”。由于他经营有方,量子基金会业务不断扩展。量子基金在1969年推出时还只是一个资本额仅400万美元的基金,此时命名为双鹰基金,1973年改名为索罗斯基金。在这短短的五年间,资产值已增至1 200万美元。1978年索罗斯又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改名为量子基金。以之命名,要追求的是基金的增长速度足以媲美物理学中的量子。至1981年9月,基金资产已达l亿美元。1981年,美国《社会事业投资家杂志》把索罗斯评为“世界上最佳理财能手”。

  到了1992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60亿美元之巨。如果有人在1969年向量子基金会投资l万美元,那么1996年底就变成了2亿美元,增值达2万倍!

  量子基金作为一种对冲基金,可以利用财务杠杆将自己的资金放大很多倍,60亿美元在索罗斯手里,可以发挥600亿美元的作用。这个时候,索罗斯已经拥有了操纵市场的能力,他已经不再满足于跟随市场赚点小钱了。刚到美国时的那个“回英国念哲学博士”的念头早就抛到脑后,相反,在美国这片新大陆,他要调过头来,向那个把他培养成才的国家,那个曾经统治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发动一场震惊世界的“货币战争”。




向大英帝国宣战!




  1992年12月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至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

  条约规定,欧共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货币政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有这样一条协定,就是把各国的货币汇率固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波动。比如确定每3英镑换1德国马克,上下波动幅度不得超过千分之十。也就是说必须保证3英镑最多能换1。1马克,最少能兑换0。9马克。签约的各个国家的货币都必须如此。

  这个规定很好理解,因为欧盟最终是要统一货币的,把所有成员国的国内货币都换成欧元。如果各国货币间的汇率波动很大,比如1马克一会儿值3英镑,一会儿又值4英镑,一会儿又值2英镑,还有十几个国家的货币兑换率总是天天变来变去,那将来换成统一货币,各国的货币都一样了,兑换率一下子统统变成1:1,而且不可能有任何波动,整个欧洲经济就会乱套的。面对这个条约,英国政府的心态十分复杂──此时的英国,早已不是“号令天下,谁敢不从”的日不落帝国,多年以来一直在经济发展迟缓的泥潭中苦苦挣扎。与此同时,它在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对手——德国刚刚完成统一,经济发展十分强劲。如果放弃英镑的独立地位,加入欧洲统一货币体系,英国就无法根据本国经济的情况来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这样无异于让英国成为德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渐丧失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如果不参与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边缘角色。

  所以,英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它拒绝放弃英镑,加入欧洲统一货币,却又同意参加欧洲汇率机制——即英镑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地更加狭小。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比2。95。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样,一方面把钱变成马克存在银行的利息提高了,而英镑的利息不变;另一方面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德国投资的盈利前景好于英国。这就会促使大家把手里的英镑兑换成马克。买入英镑的人少,买入马克的人多,马克自然就要“涨价”(升值),英镑自然就要贬值。

  但是受欧洲汇率机制的限制,英镑无法大幅贬值,所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的利息,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两条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利率提高会抑制投资,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等于是给本来就很低迷的英国经济来个雪上加霜;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借贷。万一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负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正在英国政府两头为难的时候,却不知道巨大的危险已经迫近。直到1990年初,金融监管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冲基金的能量,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宏观对冲基金将在犹太人乔治·索罗斯的率领下,与英国政府展开一场面对面的决斗。




击败英格兰银行




  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就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的差异,它们的货币政策很难保持协调一致,各国都不愿意以牺牲本国经济为代价来维护汇率机制的稳定。

  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直到整个机制被摧毁。而对欧洲统一货币始终保持一种警惕心理的英国,无疑是这个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结果证明了索罗斯的远见卓识:德国联邦银行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换而言之,就是德国不惜以汇率机制受到破坏为代价维护本国经济稳定。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英国政府的高汇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汇率。在1992年夏季,英国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 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 0,已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他的操作手法非常复杂,但是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从银行借贷大量英镑,到外汇市场上去全部卖掉,换成德国马克,巨大的卖出压力将迫使英镑贬值。如果计划成功,索罗斯就可以用比卖出的时候便宜得多的价格再“买回”英镑,还给银行,这个“高价卖出,然后低价买进”之间的差额就是索罗斯的利润。

  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索罗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抛售英镑的行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跟风卖盘——全世界的外汇投机者都开始一拥而上疯狂卖出英镑。英镑开始迅速贬值。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这完全是杯水车薪——光索罗斯一个人抛售的英镑总额就达到了70亿,更不用说跟风而来的天量国际游资。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为时已晚,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

  1992年9月15日,曾经充当过“全球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终于向国际投机者投降,宣布无力维持英镑的汇率,英镑只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这一事件,可以说是欧洲统一货币进程中遭遇到的最大挫折,英国受到的打击最大。至今,英国人和欧洲人对索罗斯还恨之入骨,提起索罗斯来就骂他是“夏洛克”(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一位冷酷的犹太商人)。但不论怎样,索罗斯无疑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被《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