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惶焓Φ朗兰一峄资希量琢椴奔绦畹溃谒蚊鞯厶┦贾邪战蔡睾螅幸葜常ㄋ蚊鞯塾谟硌ㄖ嗔⒒诚晒荩咕友伞!á岽送猓峡ぶ肆跄谒挝牡墼危�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师化民之道〃,⑩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⑾
  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注:
  ①⑦《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第3册666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③④《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第46页、16页,第12页、27页、9页、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⑤⑥《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
  ⑧《魏书》第8册3051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⑨⑩⑾《道藏》第24册875页,第25册296页,第30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酝酿时间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领书》算起,则肇始于东汉顺帝时(126~144)。
  但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168~178)年间,巨鹿(今河北宁晋)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始创太平道。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兼并,小农破产,加以自然灾害频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张角顺应时势,据《太平经》〃以善道教化天下〃之宗旨,开始以〃跪拜首过〃向神忏悔的方式布道,用〃符水咒说〃为下层民众治病,备受欢迎,史称〃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①但在《后汉书》中,仅称张角〃奉事黄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并无〃太平道〃一词。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魏郎中鱼豢所撰《典略》中,始有〃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等语。实际上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经》:〃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三国志·孙坚传》载:
  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张角〃潜相连结〃起义时的自称。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②
  其教人〃叩头思过〃亦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
  〃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认为人有过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惩罚,要得到天神宽宥,可在旷野四达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所请上通于天,下通于地,而得免罪。《太平经》卷九十二称:〃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卷一百八又称:〃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太平道认为符是天神的文字,饮符水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正自觉,便可除病去疾,与《太平经》所载,如出一辙。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称,东汉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曾致书曹操:〃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观此文之意,黄巾军是奉祀〃中黄太乙〃神的,这或许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灵。〃太乙〃即〃太一〃。《太平经》称:〃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秦汉时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黄帝内经》《参同契》《老子铭》等与早期道教有关的文献、碑铭中,亦出现〃太一〃信仰,并有〃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黄〃二字,既与〃太一〃居中的观念有关,又与五行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的意义相通。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亦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该经复有〃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之语,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是受《太平经》的影响。
  张角在创教过程中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境。张角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统领。准备就绪,乃命大方马元义等调集荆州、扬州数万人,北上冀州邺城,准备在邺城发动起义。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车裂马元义,京城洛阳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杀,原定于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义被迫提前于二月发难。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八州太平道徒同时俱发,〃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③经过十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东汉王朝重兵围剿下,黄巾主力虽然被歼,但到中平五年(188),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其中青、徐两州黄巾竟发展至百万之众。在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注:
  ①③《后汉书》第8册2299页,2300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据此,帛和为三国时道士。另据《水经注》卷十五瀍水条称:〃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云:
  '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怀帝永宁(嘉)二年十一月立〃。此与《神仙传》所载不同,盖为西晋帛家道士所为。
  至西晋,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传教。《抱朴子·祛惑》云:〃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间,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咨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后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称为白和,于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见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
  由上可见,在西晋时,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创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过,看来当时的组织规模不会很大,他们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相传承。另据《太平经》和天师道方面的经典宣称,《太平经》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经典宣称,金阙后圣帝君,先以《素书》二卷(即《太平经复文》)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而后再传于吉,使演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
  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阳许映(即许迈)〃本属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责,列在三官,而越幸网脱,奉隶真气〃。〃华侨者,晋陵冠族,世事俗祷〃。①〃俗祷〃,即指帛家道。后华侨〃背俗入道〃,于〃丹阳许治受奉道之法〃,成为《上清经》传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为大师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旧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②所谓〃旧道〃指天师道。表明帛家道与天师道信徒之间互相交参。另外,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晋书·葛洪传》及《鲍靓传》载,葛洪之师郑隐及其岳父鲍靓都曾以神丹经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并十分重视这批经典。葛洪曾谓:〃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③表明郑隐、鲍靓、葛洪可能也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