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塔木德智慧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说谎还是有其恶果存在的,即使是小谎言也一样。

  因此,马克·吐温曾说过:“我们千万不能撒谎,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有需要撒谎。”

  对于不擅说谎的人,说谎其实是很麻烦的一件事,你必须记得什么时候、对谁说过什么谎言,还要随时找对策圆谎,一不小心说漏了嘴,便会让人捉住马脚、严重的话,还落个名誉扫地。

  说谎,需要一点小聪明,要懂得怎样将谎言掩饰得跟真的一样。而且要提防,千万别走火入魔,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入自己设的圈套而最终自欺欺人。

  说谎就像个游戏,你要玩,就一定要熟悉游戏规则,生活中的谎言,必须是无伤大雅、不损人的,最好还要有积极的意图,而且要懂得适可而止,要不然,谎话说多了,心也变得僵硬,道德标准会歪曲,人格终会丧尽。


在私下能够约束自己才是真正的神圣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观念,即人类居于动物与天使之间,越靠近天使,便越接近神圣。

  “那么,神圣到底是什么呢?”一位拉比问学生。

  学生纷纷答道,为神牺牲生命是神圣;经常祷告是神圣;守安息日是神圣等等。各种回答不一而足。

  可是拉比却说:

  “正确的答案是:神圣就是选择吃的东西,和你怎样去做爱。”

  学生一听此言,顿时哗然:

  “什么?难道不吃猪肉啦,什么时候不可以做爱啦,就是神圣之事吗?”

  拉比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在:守安息日的状态,大家都会知道;为了神而牺牲生命的事,别人一看也可以知道。然而,你在自己家里吃什么,别人并不知道。在做客时或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的都是犹太律法规定可以吃的东西;但回到家里却吃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情形完全可能发生。性行为也一样。没人看得见你做爱时的情况,是否遵守律法的现定,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就是说,在家里饮食时和发生性行为时,人类可以任意站在动物与天使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唯有这个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神圣。

  犹太人的这一说法,用中国的道德习语出之,就叫“慎独”。

  在众人面前受到社会的压力,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所以,《塔木德》上有一句话:“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犹太民族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尽可以自己走出教门,何况连犹太共同体都长期处于某种“独居”状态,更不要说犹太人个体了,这样一个民族不能不要求其成员多多“慎独”,多多自我约束。在拉比的教诲中,“独居都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给穷人”同列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基本要求。《塔木德》说:“纠缠事务的人不聪明。在无人之处应谨慎为人。”

  犹太人不仅注意自己的品行,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毫不含糊。下面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他们的做法。

  比尔当时11岁,一有机会就到湖中小岛上他家那小木屋旁钓鱼。

  一天,他跟父亲在薄暮时去垂钓,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卷轴钓鱼竿放钓。

  鱼饵划破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

  鱼竿弯折成弧形时,他知道一定是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父亲投以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戏弄那条鱼。

  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精疲力竭的鱼拖出水面。那是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趁着月色,父子俩望着那条煞是神气漂亮的大鱼。它的腮不断张合。父亲看看手表,是晚上10点——离钓鲈鱼季节的时间还有两小时。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他说。

  “为什么?”儿子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父亲说。

  “但不会有这么大。”儿子又嚷道。

  他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他再望望父亲。

  虽然没有人见到他们,也不可能有人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时候钓到的。但儿子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知道,这个决定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唇上取出鱼钩,把鱼放进水中。

  那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没入水里。小男孩心想:我这辈子休想再见到这么大的鱼了。

  那是34年前的事。今天,比尔先生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他父亲依然在湖心小岛的小木屋生活,而他带着自己的儿女仍在那个地方垂钓。

  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后,他再也没钓到过像他几十年前那个晚上钓到的那么棒的大鱼了。可是,这条大鱼一再在他的眼前闪现,每当他遇到道德课题的时候,就看见这条鱼了。

  犹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


不要不义之财

  拉比西蒙·本·舍塔靠砍柴为生,每天都要把柴禾从山里背到城里去卖。他为了有时间研究犹太法典《塔木德》,决定买一头驴子代步。

  拉比来到集市上,从一位窦玛利人那里买了头驴子骑回来了。拉比的学生们见驴子的累样,就把它牵到河里去洗澡。半路上,驴脖子上掉下来一颗足足有10克拉重的钻石。

  学生们欢呼雀跃,认为拉比从此可以摆脱贫穷,专心致志地研读《塔木德》了,同学们也能更好地聆听这部圣典了。

  出乎学生们意料的是,当学生们把钻石交到拉比手上并说明来历之后,拉比连到河边牵驴都来不及,立即捧着钻石向集市跑去。

  找到那位卖驴子的人,拉比把钻石交还到了他的手上。

  看着卖驴人大惑不解的样子,拉比说:“我买的是驴子,而没有买钻石。我只拥有那头驴子的所有权,驴脖子上的这颗钻石必须还给你。”

  卖驴人恍然大悟,继而又露出惊奇的神色,恭恭敬敬地问道:“你买了那头驴子,钻石是在驴子身上的,你不拿来还,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拉比平静地回答说:“这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我们的神训示过我们,我们的手是洁净的,只能拿走付过足够的金钱的东西,所以钻石必须还给你。”

  《塔木德》中写道:“真正的清白和真正的诚实是可以从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上看出来的。只有在金钱问题上可靠的人,才可以被看作是清白、诚实的。”


“善行”最重要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某一天,国王召唤一名男子去皇宫。

  这名男子有三个朋友,第一位朋友是他的莫逆之交,对他最为器重。第二个朋友他虽然喜欢,但却比不上对第一个朋友的重视。至于第三个朋友,关系比前两位疏远多了。

  国王的召见使这名男子忐忑不安,他猜测自己是否做了什么违法之事,不由心生恐惧,不敢独自前往皇宫,于是他决定邀请三位朋友同行。

  首先他到那个自认为最密切的朋友家,结果遭到了这个朋友的断然拒绝。接着,他又去了第二位朋友家,回答是:“我可以把你送到皇宫门口,但不陪你进去。”最后,他失望地去了第三位朋友家,没想到第三位朋友慨然答应一同前往。

  那么,为什么三位朋友的态度各不相同呢?而且平时最要好的朋友在关键时却不理不睬呢?

  《塔木德》认为,第一位朋友是“金钱”,凡人尽管贪财,但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二位朋友是亲朋,只能将他送到火葬场,然后便弃之不顾。第三位朋友是“善行”,虽然平常不太密切,唯其死后伴他永眠九泉之下。


用行动去体现美德

  公元前,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师担负着宣讲教义,训诫百姓的职责,久而久之,一些律法师借着至高无上的教义,使这些律法师本身仿佛也成了公理与道义的化身。但他们自己往往就不照教义上所说的去做。

  一位拉比非常厌恶这些人的行径,常常当众揭露他们的虚伪,这使那些律法师们很不痛快。一天,一个地位很高的律法师存心跟这位拉比过不去,上门来找麻烦:“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你所说的永生呢?”

  “你是律法师,”拉比说,“律法上写的你还记得吗?”

  “我当然记得。”律法师不假思索地说,“《塔木德》上记载着,‘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这些,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拉比淡淡一笑,说:“你只要照你说的去做,你就能获得永生了。”

  律法师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些,所以故意跟拉比纠缠:“可是,我的邻居又是谁呢?”

  拉比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钱财,并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扔在路边。一个祭司从旁边走过,四下看看没有人,就匆匆绕过倒在血泊中的遇难者,自顾自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商人又从遇难者身边走过,他只是更当心自己的钱袋,逃离了这块危险的地方。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这里时,救下了遇难者,把他送到附近的客栈里养伤,并为他交付所有的费用。”

  拉比讲完故事,问律法师:

  “这3个人中,哪一个是那遇难者的邻居呢?”

  律法师脸红了,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