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姚县仓封印完全,既而开之,觉大损耗,后伺之,乃是富阳县桓王陵上双石龟所食,即密令毁龟口,于是不复损耗。
琅琊费县民家,恒患失物,谓是偷者每以扃钥,常周行宅内,后果见篱一穿穴,可容人臂,甚滑泽,有踪迹,乃作绳驱,放穿穴口,夜中忽闻有摆扑声,往掩,得一髻,长三尺许,从此无复所失。
由此可知,《一切经音义》文中的“《异苑》日”,系慧琳总结之语,并非原文。《异苑》的这两则故事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的故事之后,也应当是记载南朝刘宋时代之事。前一则故事明言龟怪可“损耗”官府仓库之物,后一则故事中的髻怪也能在锁上门的民家偷物,慧琳对《异苑》虚耗鬼故事进行的概括是准确的。《异苑》的上述故事说明,南朝刘宋时人们已有虚耗鬼怪损耗、偷盗财物的观念。而且前一则故事讲的是官府仓库被损耗,它实际上是后世所说“耗磨日”习俗的滥觞。
唐代已有“耗磨日”记载。唐人张说《张燕公集》四有《耗磨日饮二首》:
其一:
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但今不忌醉.翻是乐无为。
其二:
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可知自古流传有耗磨日,亦日耗磨辰,该日官府“不事事”,官员有饮酒之俗。根据《异苑》记载,此俗可上溯南朝刘宋时,它来源于古代的虚耗鬼观念。又据后来记载,耗磨日是正月十六日。如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记载:“《嘉佑杂录》云:‘正月十六日大耗,京师局务如都商税务亦休务一日,其令如此。’然《稿简赘笔》所载耗日,止是耗磨耳。故唐张说诗云:‘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又诗云:‘上月今朝减,人传耗磨辰。’如此则止是耗磨,磨茶、磨麦等合忌之.官司局务去处何必休务耶!”则宋代耗磨日又称耗日、大耗,忌磨茶、磨麦及诸业务,官司局务停业。宋代在正月十六耗磨日,掌财物的部门要放假一天。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三“耗磨日”条:“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此日必饮酒,官司不令开库而已。”明人冯应京辑《月令广义·正月令》也将正月十六日作为耗磨日,并引“《野记》:‘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可见耗磨日最忌亏损,仓库等与钱财关系密切之处尤其如此。张说讲此日吃酒“不忌醉”,是指衙门仓库全关起来,不必担心减损了。看来耗是仓库减损的原因,小鬼虚耗善盗基于耗的本义和耗磨民俗,自然耗也被人们视为恶。所以十六日耗磨日之耗,也被作为虚耗,后世有在是日禳除虚耗之俗。《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十五卷“孟春部”载直隶元氏县志书说:“十六日夜半用杵遍杵宅院,谓之捣虚耗。”
关于虚与耗相通的关系,前面已经涉及,这里补充一些例证。《史记·天官书》说旗星之“中六星日市楼。市中星众者实;其虚则耗”。唐张守节正义:“市中星众则岁实;稀则岁虚。”“耗,贫无也”。星稀即虚意味着耗即农业歉收。《天官书》又说:“故候息耗者,人国邑,视封疆田畴之正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实息者,吉;虚耗者,凶。”虚耗二字因意思相通而联结为一个词,这里含义是空虚。《抱朴子·内篇·微旨卷》记载:“夫阴阳之术(按:指房中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而却祸致福乎?”此处的虚耗也是一个独立的词,指身体的亏损、消耗。上述事例表明,汉代和晋代已有虚耗一词,表示空虚、亏损、消耗。虚耗的这一含义,正是产生《唐逸史》中“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人家喜事成忧”的小鬼命名“虚耗”的基础。
虚与耗为鬼还表现在文字方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魑,耗神也;从鬼虚声。”此“魑”即虚耗鬼,魑从鬼旁说明属于鬼类,虚声说明从虚而来。根据因声求义的原则,魑鬼当含有虚厉,使空虚、亏损的意思,魑即耗。魑也是夔即鬼,章炳麟先生《小学答问·夔即魑也》说:“古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鬼宜即夔。《说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禺是母猴,何由象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魑为耗鬼,亦是兽属,非神灵也。韦昭说夔为山缫,后世变作山魈,魈亦兽属,非神灵……故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神灵之称。”沈兼士进一步论证:“魃:扬雄《甘泉赋》,‘捎夔魖而抶獝狂’。张衡《东京赋》,‘残夔魖除与罔象’。《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炙,象有角’。按魖即夔也。”(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l88页〃、192页)
明白了虚耗之鬼“魖”即夔,有助于理解钟馗捉鬼故事的产生。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三“钟葵·钟馗·终葵”条引《北史》:“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认为“后世画钟葵之门,谓之辟邪,由此附会也”。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二“钟馗”条说:“《金石录》晋、宋人名以终葵为名,其后讹钟馗。”还引陈心敬的观点,指出“钟馗当作终夔”,因“古文夔一作馗”,“夔,山鬼”,“穷治邪鬼,故称终夔耳”。此说实乃真知灼见!根据我们以上分析,终夔之“穷治邪鬼”也就是治夔,即治虚耗之鬼。
【除“虚耗”的习俗】
钟馗捉鬼的故事产生于唐代,自唐代中后期开始,钟馗信仰迅速传播。北宋时代,禁中旧有吴道子所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题记说唐玄宗奖赏吴道子,批日:“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知。以祜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悉。”(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钟馗捉鬼的故事经过官府颁发图像,告示天下,而广为流传。唐玄宗时代开始,岁暮向大臣赐钟馗图和历日,并为五代和宋朝继承,这也促进了钟馗信仰的普及。
虚耗也伴随着钟馗的普及而普及。唐末《辇下岁时记》记载了都城长安的“照虚耗”习俗,至宋代,禳除虚耗的习俗进一步流传。禳除虚耗与逐除疫鬼的驱傩有密切关系。由于驱傩为冬至后特别是腊日的活动,唐代行腊晦傩,即除夕行驱傩。宋以后除了继承除夕驱傩外,祀灶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祀灶日也是驱傩的重要时期。所以祀灶日和除夕是禳除虚耗的主要日期。用灯照是禳除虚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正月十五日是灯节,而十六日为耗磨13,故元宵日也是禳除虚耗的重要日期。加上冬至和填仓节,攘除虚耗主要在从冬至到来年正月的冬季期间进行。
禳除虚耗的形式主要是用灯照、击鼓吓、给食物以及示以钟馗,即照虚耗、打耗、饲耗、除耗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照虚耗】
依进行时间不同分别介绍:
(1)除夕照虚耗。《辇下岁时记》讲唐代“年夜”以“灶灯”照虚耗,唐代祀灶取晦祭说,故此处的“年夜”是大年三十的除夕。此条资料《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在除夕部,也是一个证明。
宋代除夕照虚耗的记载颇多。宋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吕原明《岁时杂记》记北宋习俗:“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q-n9htm),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九“照虚耗”)周密《武林旧事》专记南宋临安风俗,其卷三《岁晚节物》说除夕“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宋代照虚耗的场所是厨、厕、门及床下。前三个场所是唐代文献中未记载的,其中厨与灶相联系。明代照虚耗习俗,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0《熙朝乐事》,说除夕夜杭州人“燃灯床下,谓之照虚耗”。明代地方志存世不少,但在笔者经眼的数百部方志中,尚未发现照虚耗的记载,拙见这或许是方志风俗志记载习惯造成的,并不说明明代各地无此俗。清代地方志除夕照虚耗的记载明显增加。
照虚耗是通过燃灯实现的,地方志也记载有些地区除夕燃灯,但名之日“照岁”、“照年”等。例如在明代,万历浙江《黄岩县志》卷二《舆地上·风俗》说当地“燃灯照岁”。崇祯福建《龙溪县志》卷四《风俗》记载岁除:“家家燃灯焚旧灯,檠以迎新,谓之照年。”在清代,康熙福建《寿宁县志》载除夕:“人家遍屋张灯,谓之照年。”道光福建《罗源县志》说腊月二十九:“燃灯满室,日照岁。”光绪浙江《永嘉县志》:“至夕,燃烛遍室,谓之照岁。”在名为“照岁”或“照年”的习俗中,一般在室内“燃灯”或“燃烛”,这一习俗尤以福建地区流行.那么“照岁”是否就相当于“照虚耗”呢?先看清同治修两部湖南方志记载。《安仁县志》说:除夕“迎灶神,多设香烛以照邪祟”。《临武县志》讲除夕“每房及闲屋舍皆具灯”。我想后者具灯的意义同前者一样是“照邪祟”,与“照虚耗”的目的是一致的。再看同治修江西《新城县志》:除夕“燃灯于各室及楼上,鸡埘、豕芰皆遍,谓之照岁耗”。照岁耗,可视为“照岁”与“照虚耗”的合一。因此,“照岁”、“照年”是驱除邪祟行为,主旨同照虚耗一致。
(2)祀灶日照虚耗。《辇下岁时记·灶灯》所记载的照虚耗因系“灶里点灯”。与祀灶关系密切。宋代照虚耗分别在腊月二十四祀灶日和除夕进行,而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盛。除前引《岁时杂记》、《武林旧事》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白牧《梦粱录》均记载于“交年”的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照虚耗,前者日:“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后者云:“其夜家家以灯照于卧床下,谓之照虚耗。”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