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载:“杂记传日:帅讳后,东晋人也,生于岷江渔渡中,岁次庚子八月十二日酉时,母谢氏取水于江,而帅匍入于波心,得浮槎近傍而济。其父刘福公掉而迎之曰:“何异也,而幸不死!”适贫,送于罗真人为待读,因精于五雷掌诀,招风捉雨,随叩响应,济民助国。环堵之民议槎祀之,帅曰:“是为名也。”而逃之,民书德,因坛于字而修焚祈祝于其间,一如所祷,拽于浮声。继而东京大旱,上蒿目而耳之,嗟咨遍遍户焉,且曰:“唯祷于列君之祠,必答所视,”上从之,果酬灵焉,时秋大稔,帝悦而敕之为立化慈济真君焉。玉帝而亦以其敕者敕之,以掌玉府事。
4、辛元帅
辛元帅,原名辛兴,字震宇,雍州人。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雍州地界有神雷山。辛兴之母即为神雷山霹雳破胆而死。辛兴抱母尸而哭。雷神感其至孝,变化为道士而谢罪,并赠辛兴十二火丹以啖之。辛遂易形,妖其头,喙其嘴,翼其两肩,左执尖,右持槌,脚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为元帅,与毕元帅“共五方事,往来行天,翦幽冥中邪魔鬼恶”。传说六月十五日为辛元帅神诞之日,奉祀雷神的道教徒于是日茹素,称为“雷斋”,以祈神佑。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古雍州界地有神雷山,至惊蛰时雷气发扬,于二月为卯,于今为震,雷门布鼓之神威气闪赫,无物不折。至夏、秋,雷藏地中作鸡状,入于溪谷内。时八月,雍民辛姓名兴者,字震宇,母张氏,家贫,卖薪以养母,至殷苦。一日往雷山采薪计,值幽谷中成鸡形者五。帅喜,心曰:“可为进膳资耳。”竟获以归、进之母,母适哺,掇内衣授之。纳于鸡栅者四,随以内衣覆其上,而俗烹其一,神鸡作人言曰:“予雷耳,不可啖也,乞宥一剐之恩。”姬弗允,则雷霹雳而起。母破胆昏跪焉。帅卖薪携醴以入,抱母尸而哭曰:予何极也,抑至此邪!”乃拭泪目其背,有金痕。曰:“混一之气,青帝之英。威今所加,莫予敢樱,劈恶诛邪,唯吾司命。”乃知雷也,遂并栅之雷鸡而槌之。乃雷为内衣所掩,竟不能震,第莫为碎耳。英气冲虚,而电雨风霸交至,欲下击状,哀其为母,故而怜之,遂变为道士进而揖日:“孝子独不畏雷而反制雷。吾雷神,误以伤尔母,尔母以怨也,余等愿唯而所命以谢厥罪。”因奉十二火丹啖之。帅隧易形,妖其头,喙其嘴,翼其两肩,左尖右槌,脚踏五鼓,而开化母尸而去。天帝感其至孝也,迎而封之为雷门辛元帅,与毕帅共五方事,往来行天,剪幽明中邪魔鬼恶。”
5、庞元帅
庞元帅,原名庞乔,字长清。庞乔家境贫困,世为驾渡之工。但庞乔心行善良,对往来渡客无不平等,救人急难。为混气元帅。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载:“帅姓庞名乔,字长清,汉江渡口,父庞定,母姚氏,生于汉献初癸丑年十一月癸亥日丑时。世虽驾渡,心行菩提,待凡往来客无不平等。一夕、客重阳日夜渡归急,顿遗百金于船。次日:泣而诉其情,帅出其封贴如故也,客愿委一,不受。又除夕前二日,幼妇孤行晚,告以渡,来一日雪禁,无有行者,氏无处,帅留之而火其衣,鬻其食,凛然尺寸清洌,次日雪愈。其人踪绝矣。又次日,帅忙于应接,其父被蓑揭竿而渡,妇从之,至岸而反,江风大作,渡覆矣。帅见而忙跳游于波,随逝随投,势若浮梗,直至父处,深入而负之,至崖而力竭矣,无如狂澜者何,则帅没而父亦堕矣。帅失妇在,复俱没.负之以出,如是其三。盖除夕时鬼夜出没叫冤取替,乃帅固一六之精,以坎为府,沸涛不能弹之殆,而向所渡之氏者非他,乃自在观音化身佛也,以故父亦无恙,第帅已出险,方呜呜然抱父以泣,而数十鬼泣曰:“余今年当取代,无奈为孝子所攘,予无轮回日矣!”帅闻而鞭之,不获。明日,又如是泣阴风飒飒,鬼哭惨人,况父以羸弱之质,蹈于薄滂之后,其几死者屡矣。”帅不得已,以香尘贴于掌中,以火薰其上,祝于天。而玉帝闻而怜之,救为混气元帅,手执金刀,唯天门之出入是命,以降阴魔。除阳恶,秋毫不爽。
奉祀方式
在一些大道观内多设有天将殿堂,供奉雷部元帅於其他天将。因各地道教徒的地方文化历史背景存在差异,供奉元帅的名号以及数量稍有所不同。但都一致的将雷部元帅作为护法神灵,救难神灵,确是一致的。
【陈抟老祖】
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抟读音tuán<;动>;(形声。从手;专声。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
【陈抟籍贯】
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安岳县境,县城外有陈抟墓为证)人”
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则亳州真源县似为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时(976~1021年)人李宗谔又称陈抟为“普州崇龛人。”奉诏主编《祥符图经》又名《州县图经》分册《普州图经》中明确记载:“陈抟字图南,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为洛人,或居华山为华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为崇龛寨人。”②按钦真观即在安居县崇龛镇。或许崇龛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冯叔豹《过崇龛寨题希夷宅》一书中也明确说:“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县为镇,原崇龛县“龙台镇”划归崇龛镇管辖。两镇合一后,崇龛是两个集居镇,集居、聚居通称“闾里”,简称“里”。四川文史馆游时敏先生在《陈抟先生小考》中定论:“依据史料,应着重第一种说法更应确定陈抟出生地在今安岳县境内的观音寺。”(见《高道陈抟》第2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县城三华里处的云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县令陈观为之重建的陈抟墓。墓碑上刻有陈抟的《自赞铭》是现在全国独有实物。墓后面岩石上刻有陈抟书写的“福寿”二字,直径1.6米大,后面岩上还刻有“图南仙迹”,“希夷炼丹处”题字。真相寺庙宇尚存,寺内还塑有陈抟像。清人王之杰《题真相寺希夷像》诗也是一证。龙西乡观音寺有陈抟坝;还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龙西畜牧站房屋内;安岳县城有“希夷池”(现文体局内),等等,均为各个时期《安岳县志》记录在案。
【陈抟生卒】
陈抟生于唐末,根据道教徒中的说法推算,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与魏泰所说“生唐末”大体吻合西蜀崇龛县(今为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龙台驿灵山观(今观音寺)。著述《易龙图序》署有“西蜀崇龛陈抟序》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岁。
【陈抟生平】
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
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自此,其名大振。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谷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
显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
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兴国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因语宰相宋琪等人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安治,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书,卿可试与之语。”宋琪问:“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陈抟答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术,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