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取名苏耽
中国传统习俗是孩子从父姓,潘姑娘的小孩既然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姓名。小孩长大入学,没有姓名不方便,教书先生因此要为他取个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馆,通报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刚走出门,就看见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枝上,自己却枕着树根呼呼大睡。小孩于是将所见情景禀报先生,先生说:〃禾草串鱼,是个‘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姓苏名耽,叫苏耽吧。自此,小孩就称苏耽。
四、初遇异人
牛脾山钟天地之正气,山灵水秀,风景佳好,山中多有神仙异人出没。一天,苏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爱苏耽的聪慧孝顺,传授了仙术给苏耽。这仙术能隐其身,变化莫测。苏耽学会后试了一下,砍刀不磨自利,柴担举重若轻。从那以后,围绕着苏耽就发生了许多奇情怪事。如苏耽与同伴放牛,别人的牛桀傲不驯,唯苏耽的牛老实听话,似通人意。傍晚,苏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驱赶就自返归途。又比如,山中白鹿本来胆小见入就逃,但苏耽却能靠近白鹿,骑上鹿背。白鹿驮着苏耽飞奔于峰峦沟壑,安稳如驰平地。更怪的是,每逢骑鹿驰驱,在苏耽的眼里。胯下的白鹿竟化作了一条神龙。
五、远遁取食
苏耽非常孝顺母亲,有一次正在吃饭,苏母无意间说想吃便县(今永兴)的特产鮓鱼(油鮓鱼)。苏耽一听,放下琬筷就出了门,眨眼功夫,苏耽就提了一对鮓鱼回来。苏母问:〃郴县也有鮓鱼吗?〃苏耽答:〃我是从便县买来的。〃苏母觉得很奇怪;又一次,苏母患病不思饮食,苏耽问娘想吃什么,苏母说:〃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却吃不到。〃原来苏母想吃湘潭名产臭豆腐乳。怪不得说想得到却吃不到了;湘潭离郴州近七百里,常人注返需两个月时间。母亲有病需要照应,如何能尽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苏耽在门外沉思间,忽然遇到曾向他传授仙术的老仙爷,告诉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从湘潭打个来回,出洞而归;第二天,苏耽按照老仙翁的指点,果真买到了湘潭臭豆腐乳,并在当天傍晚赶回了郴州。苏母高兴之余,却不相信苏耽真的到了湘潭。两月后,苏耽的舅舅来看望苏母,说起曾在湘潭看见过外甥的事。苏母这才相信苏耽真的到过湘潭,于是更加惊异,自此,苏母认定苏耽不是凡人。
六、七颗仙桃
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菩萨,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
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时高兴,忘记了神人的告诫,尽兴采摘了满满一筐。苏耽背着满筐仙桃飞奔下山。跑到山腰,脚绊石头摔了一跤,满筐仙桃遍地乱滚。苏耽急忙爬起捡拾,左寻右找也就拾到七颗。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后来,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头。<;郴州志)载:〃仙岭(苏仙岭)有桃石,剖之纹核如生,世传仙桃。马岭山亦多虺蛇杀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苏仙岭山腰拾到桃石,研粉冲服,百病可愈。
七、受诏得宝
苏耽十二三岁时,已是一名品术皆优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采药,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苏耽直身一看,原来是传授仙术给他的老仙翁。老仙翁传诏道:〃尔今仙道已成,勿再依恋尘世。吾今奉命传诏,三天之后就是你升天之时。〃苏耽拜谢说:〃非我依恋尘世,只是我若升仙离去,母亲无人终养。〃老仙翁递过一件石匣,说:〃有此石匣,但可无忧。只是天机不可泄露,此匣万万开启不得,切记。〃老仙翁传诏已毕,飘然而去,苏耽也收拾药篓怀揣石匣返回家中。
八、群鹤迎仙
汉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是苏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苏耽一早起来就劈柴禾,扫庭院,又将水缸挑满。这是最后一次侍奉母亲,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时,他看见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门,且隐隐听见袅袅仙乐声,知道行期已近,于是整衣掸尘等候仙侣。忽然紫气西来,氤氲缥缈中,十只仙鹤迤逦降落在苏家庭院。苏耽急忙入宅含泪向母亲辞别:〃耽已成道,受命将升,仙仗临门,不得终养o〃苏母虽然舍不得与儿离别,但知道天命难违,不可强留,于是哽咽唏嘘说:〃儿走后,娘何以为生?〃苏耽将老仙翁授给的石匣捧送到母亲手中,说:〃有需必得,慎勿发也。〃又说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叶救之。苏耽辞母出门,忽闻仙乐齐奏,又有异香弥漫,苏耽骑上仙鹤,旌幢和群鹤簇拥着他逶迤腾空而起。
九、桔井泉香
苏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发瘟疫,来势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发病,病死无数。一时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乡亲们在此劫难中,自然想到苏耽,可苏耽已经成仙升天而去子:于是转而来求苏母。苏母便按照儿子的嘱咐,凡来求医者,每人赐给院内井水一升,桔叶一片。说也真灵,病人服后,无不迅速痊愈。消息传开,前来向苏母求医讨桔叶、井水的很多,可桔树上的叶子和井中泉水并不见少。原来,苏耽成仙,仙气飘溢,桔树招收了仙风,有了灵性,人每摘一叶,树就会自长一叶。泉水吸收了仙气,也有了灵性,人们每舀一升,井水就自涌一升。由于有足够的桔叶井水,郴郡的瘟疫终于得以平息。自此,〃桔井泉香〃这一典故就流传下来,并传遍全国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国。
唐代诗人杜甫、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对此均有题咏。
唐开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集灵观〃、〃桔井观〃。
十、苏仙望母
苏耽无父而生,自幼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他把母亲的养育之恩铭记心上。又因未及报答,少年即成仙道,以至永诀慈母。所以苏仙虽身在天界,思母之心却与日俱增,常常溜出天庭,来到苏仙岭上,朝西南翘首眺望,期盼看到母亲的身影。岭上的松林也深受苏仙孝心感染,每当苏仙望母,它们也一同倾身西南,陪伴苏仙寻觅母亲天长日久,积而成势,苏仙岭的松林无论老树新枝,总是倾向西南。世人感慨苏仙孝感草木,感叹岭上松林善解人意,就将这片松林称为〃望母松〃。
十一、掷经成桥
苏耽成仙离家时,为了母亲衣食有着落,把老仙翁赠送的小石匣留给了母亲,石匣上写着〃心有求,叩叩首〃几个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会出现苏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苏母凭着这个石匣子,温饱度日,竟活到百岁才无疾而终。苏母逝世那天,人们望见苏仙岭上有白马出没,并隐隐听到哭声从岭上传来。人们把所见所闻禀报到郡署。郡太守张邈率下属一行亲赴岭上求见苏仙。仙凡异壤,不可直面,苏仙半隐于松叶枝丛中,接待张太守,感谢他吊孝母亲。言语间,郡守张邈偶然窥见苏仙丰资神彩,光熠照人。苏仙顾及故乡诸事,知道郴江因无河桥,过往行人全凭小船摆渡,十分不便,于是有意为乡亲解难。于是苏耽对太守说:〃山谷幽远,日暮难归,愿许苏耽成桥水上。〃说完将手中一卷仙经掷向郴江,离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现了一座石拱桥。郴人为纪念苏仙的恩德,就称这座桥为〃苏仙桥〃。
十二、仙泪化泉
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府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凡父母新丧,孝子都要在父母坟旁起造墓庐,枉身其内,守墓三年,以报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后代孝道之情。苏母谢世,葬桔井观之左。时苏耽已成仙升天多年,虽仙凡有别,但苏耽原本极具孝心,故仍然遵依凡例守墓尽孝。每天苏仙在天庭值日之余,即坐一白色仙马驰抵苏仙岭,遥对桔井观旁的慈母墓跪拜行礼,凝视守望。每每想起母亲未成婚即吞萍怀胎。
【三星神】
人人都想发财,所以人人都拜财神。有财并不就有福有禄有寿,最好是福禄寿都有;因此在道教神系中就有了福禄寿三星神。俗语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源于道教的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其神职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后来道教称为三元大帝,是三兄弟,上元大帝是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中元大帝是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叫中元节;下元大帝是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所以十月十五也叫下元节。三官都在其生日执掌神职,人们就在这三个日子拜三官,希望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是后来演变成为福禄寿三星神。三星神作为神像印在纸上进入千家万户贴在墙上成了年画,成了人们贺春的礼品,寄托着祝福的心愿,神性已逐步减弱。在潮汕,以枫溪为中心的瓷塑十分发达,当代更大量生产福禄寿三星组塑,成了著名的艺术品,广销海内外。但其释义也已具体化为三个人物,即:晋代的巨富石崇代表福,他身穿锦服,手握天书,环佩缠身,一身富气;唐朝的开国功臣郭子仪代表禄,安置在中间,他王冠蟒袍,玉带围腰,肩飘绶带,气概凛凛;神话传说中的南极仙翁代表寿,他鹤发童颜,喜眉笑口,执杖捧桃,龙钟老态。当代有许多人家将福禄寿三星陈设在客厅中,并不焚香敬拜,仅是一种艺术欣赏品了。
在北京白云观的东院有一座新落成的殿堂——三星殿,里面供奉着幸福安乐和长寿的福、禄、寿三星神,他们执掌着人的幸福吉祥和长寿,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