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录派及其分支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
更新时间2010…5…3 9:53:04  字数:9665

 【符录派】
  符录派是南方道教的主流派,它继承了道教创始人张陵传道的精髓。符录包括符录和斋醮二部分;符录就是用符文咒水给人治病;斋醮就是设置道场,请下仙界的神灵为人消灾赐福。斋醮是道教的祭祷仪式,有些场面非常宏大,展演出道教的音乐、舞蹈和文学内容。
  【简介】
  中国道教自宋元以来分金丹派和符录派两大门庭,符录派分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等,着重于法印符咒的功用,沉迷于降魔除妖的实战。符箓派是以敬天祀神,修斋建醮,表达悃诚,藉符箓以感通神天,验诸事物,而为天人感应,神人互通之学。简言之,符箓派是炼天人相通。
  【主要特点】
  (1)起点高、信息强、层次高;
  (2)传功方法独特、得功快;
  '1'(3)内容丰富多彩,功法结构合理;
  (4)功法简单,易学易懂,健身治病效果明显;
  (5)不会出偏。本功法属开放性功法,它与其他功法不存在任何信息方面的冲突,修炼本功法不会出偏;
  (6)本功法容易激发人体潜在的功能,使修炼者达到神通境界,最大限度获得人生的价值。
  【代表人物】
  【符录派的代表人物—叶法善】: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松阳人,为唐朝名道士,深究道教精义和方丹金石之术。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往来名山,常应召入内廷,被尊为上宾。开元八年(720)老死在长安景龙观。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作《叶尊师碑记》悼法善。(见《太平广记》卷第二十六《叶法善》)
  【唐玄宗对叶法善的崇信】:
  先天元年(712)西湖的传说,《封叶法善越国公制》(见《全唐文》卷二十《元宗一》)
  认为叶法善有“得包贞素,学究元微”的学问,以及“预睹衅萌,亟申忠款”的美德,因此加以封赏。
  开元八年(720),《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见《全唐文》卷二十《元宗三》)。文章不仅肯定他“天真精密,妙理幽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固以冥默难原,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的高超的道术,而且进而表彰他“保皇冠而不拔,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芳,泠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映”的崇高美德,以及对唐皇朝“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宣宏益”的政治作用,表达了自己”何莫憗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的悲痛心情,最后表示要“宜申礼命,式贲泉壤”。赠叶法善以“越州都督”的封号。
  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还不忘旧情而特为之亲撰《叶尊师碑》一文以怀之,以祭之,以“布之于天下各州”。(见《旧唐书玄宗本记》)
  【符录派教义】
  【符录派奉持下列七大教义】:
  一、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黄帝以来,即以敬天垂范,一般道观及教士在祈祷和供奉时,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谓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
  二、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张祀祖,要超度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圣人,做到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为归宿,所谓「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如不经过修持,亦可用超度的仪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归宿,这亦是教人要崇功报德,不忘根本。
  三、修道:修道可分内功与外功两途:内功是指修养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时又指守生养气,炼丹服食,这是以精神修养及体内潜能发挥为主。外行是指积极行善,实践伦理道德为主。内功圆满,可以修合天人,返璞归真,成圣、成真、成仙,外行圆满,亦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四、行教:凡是在敬天祀神超度祖先时,用一定的科仪,修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门,在所祈福禳灾时,诵经拜忏,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五、救人:如吾祖张道陵天师和历代天师以及道教有道之士,用符箓神水治疗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气,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这就足救人。
  六、利物:「道德经」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为而不有。」又云:「任万物之性,因万物之性而长养。」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爱护动物,培植生物,戒杀放生,这就是利物。
  七、济世:主张以道立国,以教化民,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济世。
  【教义评价】
  符录派奉持的七大教义,是以鼓舞世人提高道德的修养,并有安定社会,改良社会的作用。
  【茅山法】
  道教符录派茅山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二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号称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一福地江苏茅山,由被道家尊称为“茅山真君”的茅盈、茅固和茅衷三兄弟所创,他们是道教符录派茅山法的开山鼻祖。随着时光流逝,道教符录派茅山法传入很多名山道观之中,后辗转流入到古老的八桂大地,从此深深扎根在广西民间中,如今在广西民间中仍隐居有不少茅山法的高功大师。
  道教符录派茅山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道、佛、儒、医、武多家功法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修练体系。茅山道法可归纳为三大法门,即气法门、符法门、药法门。三大法门又各有一整套修炼程序和使用方法,把三大法门配合使用,相辅相成,作用和效果十分神奇。
  道教符录派茅山道法属于传统功法,它的宗旨是:炼功修德,性命双修,救死扶伤,造福人类。它特别强调以德为本,重德、积德、养德。功德互补,功随德长、德高功高。
  【天师道】
  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但当代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陕西道教2000年》则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
  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后人称正一道;创立人是江苏丰县人张陵;为汉功臣张良第八世孙;本太学诸生;自幼好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无所不知;尤好老庄;曾任巴郡江州令;后弃官入北邙山修长生之道;常读《黄帝九鼎丹经》;丹成于繁山;又得隐书于嵩山石室;因朝政纷乱;隐退余杭十年;汉顺帝时(126—144)于四川鹤鸣山;传播“三官手书”;和“正一盟威”之道,为百姓治病、消灾;汉安元年(142)太上亲授天师《正一经》、《太平洞极之经》等;固号”天师道”。又因要求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固后人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以《老子想尔注》传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经典还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五斗经》等;又规定教徒:一要诵习《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过;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六修桥铺路;七行黄赤之道;八置祭酒,设立二十四治以领道民;九收信米五斗等。其孙张鲁;人称系师;后归顺曹魏;被拜为镇南将军;得封万户侯;使天师道发展壮大;特别是张鲁在汉中施行政教合一;使天师道不但在民间传播而且逐渐转向上层领域发展;这样;天师道不仅有经典、醮仪、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汉中;成为影响很大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固后人均认定天师道为道教的正统;至元成宗大德八年(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道。与金元时兴起的全真道并成为两大教派;延续至今。
  天师道又分为南天师和北天师。
  北天师道是由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原三张的五斗米道;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以及男女合气之术;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二是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三是革除三张时期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四是除去男女合气之术;五是宣示“新科之戒”;提倡礼法;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六是吸收佛教“轮回生死”之教义;宣讲善恶报应之说;七是将服饵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之术如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合而为一;八是道徒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用音乐伴奏。这样;新天师道重视醮仪;提倡礼度;改变了过去以符水疗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特别是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