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上座部佛教遵照佛陀以及当时声闻圣弟子们所教导的正法、律修学与禅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现证寂静涅盘为主要奋斗目标,所以上座部佛教在传统上是以所谓的「声闻乘佛教」或「解脱道」为主流的。
5。以说法利生来化导有情
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教人「灰身灭智」,证阿罗汉做「自了汉」,对世事不闻不问,不发大心出来救度众生云云。其实这是对上座部佛教的莫大误解。
佛陀曾对诸比库说:
「诸比库,诸婆罗门、居士对你们有许多帮助,因为他们供养你们衣服、饮食、住所、病人所需的医药资具。你们对诸婆罗门、居士也有许多帮助,因为你们为他们宣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的正法,显示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诸比库,如此,通过彼此间的互相资助,使导向超越诸流、正尽苦边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语》第107经)
作为佛教比库,第一要务当然是精进修行以期早日解脱生死(自利)。此外,比库尚担负着住持佛法的职责。住持佛法包括学习三藏圣典以传续佛陀的正法,以及说法利人。比库们通过从事高尚圣洁的梵行生活来培育心智,同时也通过实践世尊的正法、律以及弘扬佛法来回报社群、自利利他。
在《长部·教诫新嘎喇经》中,佛陀提及出家沙门与在家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互责任与义务。佛陀提及的这些责任与义务是相互关系的,唯有彼此之间皆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僧俗之间的关系才是正常的,佛陀的正法才能因此而得以久住。
在家信众布施供养出家人衣服、饮食、住所、医药等日用必需品,在物质生活方面资助出家人。而作为对广大信众的回报,佛陀要求比库们应当在言行举止上能够作为人天师范、道德楷模,在心灵上、信仰生活上也应当对在家人起到帮助鼓励和皈依投靠的作用,比库们必须是在家信众的精神导师和心理医生。因此,一位佛教比库除了严持戒律、潜心止观禅修、保持佛法传承之外,还应当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地向在家人宣扬佛法、开导群迷。
上座部佛教的在家信众有每月四斋日前往塔寺布施、持戒、闻法与禅修的优良传统。同时,寺院也会在这几天选派比库为信众授戒、讲经开示。
【教义】
1。上座部佛教基本教义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是“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陀的根本教法,由他在证悟之夜发现,且在他(四十五年)漫长的弘化期间不断地重复开示。这四圣谛称为‘圣’(ariya)是因为它们由圣者洞见、因为它们是至上圣者佛陀所教之谛、因为发现它们能够导向圣者之境、以及因为它们是真实、无可变更、绝不虚假之谛。
2。现存上座部佛教的教义
(1)根本教义
上座部佛教所探索的主题是人类内心烦恼的呈现构成原因及其内心烦恼的解脱之道。
佛陀教导人类应该客观认识真正的具体存在和存在的普遍特性,即身心和身心呈现的无常本质。理解这一客观事实后,整个心理的错误认知就会自动消失,这一消失本身是错觉的结束。错觉的结束带来人类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他不再拒绝世间存在的呈现,也不拒绝存在之普遍特性的呈现。用如实的心去看世界。于是他不再为这世界的变化而悲伤,不再为这世界的呈现而得意忘形。绝对超脱及宁静的处世在心中被建立。这也就是佛教意义上的永恒-----涅磐。人从此不会再进入过去的错觉。即以为世间存在是永恒的。他如实的生活,但不再迷惑于世界的干扰中。因为那干扰本是来自于人类的错误认知,而现在错误的认知已经结束了。
但这一成就的实现在整个传统中被认为必须依靠以戒律、禅定为基础的内观禅训练。因为在佛教中;概念理解的结果和对实明见的结果被认为是不同的,这正如想象被火烫伤和真的被火烫伤是不同的。
(2)基础道德的教义
上座部佛教中,道德被认为是以上根本教义实行成功的保证。所以其戒律道德是值得注意的。
虽然整个上座部佛教僧团和在家居士所表现的戒律道德在各类社会形态和宗教道德中是相当清教徒式的严谨。但他们的道德观却是相对主义的。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承认道德规范来自于其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等的观点,而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和永恒性。佛教认为道德等是相对的和约定俗成的。上座部佛教虽然承认戒律是相对的,但又经典性的说相对并不等于没有作用。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人、天善趣有情,才有望在此生解脱。如果一个人否认戒之作用,去作与四恶趣相应的言行,这个人的心也必成为四恶趣众生之心,于是失去解脱之可能;并会由于如畜生、如鬼等心而趋向四恶趣,去领受他(或她)自己所造的悲惨果报。
于是,上座部佛教的出家(持十戒或二百二十七戒)、在家(持五戒或八戒)两众十分重视和保守传统的戒律道德。在许多道德方面相当人数的僧团甚至还坚持佛陀时代的古制,如乞食、每日一食、林居等十三种头陀行、不触金银货币制度、布萨制度、结界制度等等。
【典籍】
基本属于分别说部的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最主要的部分,编于佛灭之年便举行的王舍城第一次结集。佛灭一百年后举行的毗舍离第二次结集有所发展。佛灭二百年后举行的华氏城第三次结集,基本上编成了全部三藏。这些三藏典籍是由摩哂陀传入僧诃罗(斯里兰卡)的。后来的佛学者用巴利文写的论着和注解就更多了。下面只介绍很才部分最主要的三藏和著作以供参考。
1。巴利语三藏圣典
【律藏】
《律藏》(Vinaya-pitaka),乃世尊为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分三部:
(1)《经分别》,分为波罗夷和波逸提二部,是比丘和比丘尼戒条并包括制定戒律的缘起及诵戒的仪式等。
(2)《犍度》,分为大品和小品二部,是更明确地补充叙述《经分别》的,并记载了第一次结集及受比丘戒的仪式等。
(3)《附篇》,是讲授戒律内容的手册,可能是后来在锡兰编成的,因为书中曾提到摩哂陀到锡兰传教以及早期几位锡兰长老和国王的名字。
律藏是所有的比库与比库尼都应详细研读并认真遵行的。
【经藏】
《经藏》(Sutta-pitaka),为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分五大部,即:
《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⑴《长部》(Dighanikàya)。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比较长,所以称为《长部》。相当于旧汉译《长阿含》,共有三十四种经。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六《大般涅盘经》,详细地记载着佛陀临终前后一周的情况。巴利文《长部》,由江炼百据日译本重译成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⑵《中部》(Majjhamanikàya)。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不长不短,中等的,所以称为《中部》。相当于旧汉译《中阿含》,共有一百五十二种经。巴利文《中部》前五十经,由芝峰据日译本重译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⑶《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相应的意思是按内容分门别类,比如把佛陀所说的五蕴法编为一相应、六处法编为一相应、界法编为一相应、四圣谛编为一相应、缘起法编为一相应相应等共56相应,所以称为《相应部》。相当于旧汉译《杂阿含》,共有二千八百八十九经。
⑷《增支部》(Anguttaranikàya)。增(uttara);是增加、更上的意思;anga的意思是支、部分、因素。增支的编辑方法有点像法数,将佛陀所讲的跟数目有关的经文汇编在一起。将一法编为一集,将二法编为一集,将三法编为一集。比如说「二法」有止、观,名、色等等。「三法」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因此《增支部》共有十一集。相当于旧汉译《增一阿含》,最少也有二千三百零八经。
⑸《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非指篇幅小,或者微不足道,而内容庞杂的意思。《小部》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编进去。比如说《法句》,如果要编在前面四部的话,不知道应该编在哪一部,于是就编在《小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数量是最多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全部都归在《小部》里面。
《小部》一共有十五部,有如下经典:
一、《小诵》,包括七篇念诵的短经。
二、《法句》,分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颂。由叶均译为汉文出版。
三、《自说》,分八品,二十二个故事。
四、《如是语》,长行与偈颂结合,有一百一十二篇。
五、《经集》,分五品,七十二小经。
六、《天宫事》,分七品,八十三个故事。
七、《饿鬼事》,分四品,五十一个故事。
八、《长老偈》,一千二百七十九偈。
九、《长老尼偈》,五百二十二偈。
十、《本生经》。
十一、《义疏》,是《经集》的注释。
十二、《无碍解道》,叙述阿罗汉的证知,形式如论。
十三、《譬喻》。
十四、《佛陀史》,叙述二十四佛的故事。
十五、《行藏》,叙述佛陀过去行十波罗密多的二十五个故事。
【论藏】
《论藏》(Abhidhamma-pitaka),乃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的分类与诠释。
阿毗(abhi)的意为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达摩(dhamma)的意思是法。法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指一切,例如说一切诸法;有时候指有为法,例如说诸法由因生;有时指法所缘、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