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指有为法,例如说诸法由因生;有时指法所缘、法界、法处、善法、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在这里,法的意思是指究竟真实的教法,特别是指佛陀所教导的教法。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或者南传七论,它们依次是:
《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
⑴《法集论》,或称《法聚论》(Dhamma-sa?ga??)。dhmma是法,sa?ga??是聚集、集合在一起。
⑵《分别论》(Vidha?ga)。vidha?ga的意思是分别、分析。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Suttanta-bhàjaniya)、论分别(Abhidhamma-bhàjaniya)和问分(Pa¤hapucchà)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的内容列出来讨论,然后又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抉择。
⑶《界论》(Dhàtukathà)
⑷《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这部论主要讨论不同种类的人。
⑸《论事》(Kathàvatthu)。这一部《论事》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由摩嘎离之子帝思(MoggaliputtaTissa)所造的,目的是批驳当时流行于阿首咖王时期混入僧团的那些外道的邪见。
⑹《双论》(Yamaka)。《双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术语名相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正确的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对的方式来讨论,比如说:「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属于善法?」以这种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⑺《发趣论》(Pa??hàna)。此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论。在传统上称它为《大论》(Mahàpakara?a)。此论跟前面的六部论稍微有点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诸法的名相,这一部论则用二十四缘的方法贯串一切诸法。缘的意思就是关系,把前面所讲的诸法都贯串在一起。如果把前面这几部论所讲的诸法比喻为珠宝,而这部《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一条金线把全部珠宝串在一起,所以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贵在这里。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把这部论视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证明。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先通透前面的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所讲到的诸法整理、统合起来。
2。巴利文佛教学者的主要著作
《岛史》,约于352~450年之间编写,是一部最早用巴利文写的锡兰编年史,提供很多早期佛教的史料。
《清净道论》是上座部佛教一部最著名的论作,觉音着,由叶均译为汉文出版。《善见律毗婆沙》是上座部佛教律藏的注释,觉音着,萧齐(479~502)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本生注》,全部有五百四十七个故事,觉音着,前二册一百五十个故事,由夏丏尊据日译本重译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法句譬喻》,是《法句》的注释,有很多文学故事,觉音着。
《大史》,大名著,叙述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六世纪的一部大史诗,锡兰人民视为三大国宝之一。
《大菩提树史》,约于十一世纪初,优波帝沙着,记载阿那拉达补罗的圣菩提树故事,据说此树是目前世界上有历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树,被视为国宝。
《摄阿毗达摩义论》,十二世纪阿耨楼陀着,是一本阿毗达摩手册。
《佛牙史》十三世纪达摩揭着,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国宝佛牙史。
《小史》十三世纪达摩揭帝着,是《大史》的续编。
《塔史》十三世纪梵吉沙罗着。
以上所举只是几部特著名的作品,还有很多巴利文著作不多介绍。
【形势】
【复兴】
近现代上座部佛教可以说正在复兴之中,这一复兴起始是和东南亚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净化佛教僧团运动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运动中,上座部僧团对南亚和西方进行了有组织的传教。有不少白人知识分子因此在东南亚出家为僧,成为佛教经典和禅修的教师。同时在一些西方学者的协助下,还英译了全部巴利语三藏。应该说这是在西方知识分子扎根的东方信仰之一。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在一些中文地区也开始流行起来,部分典籍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对于中文社会来说一种古典风格、务实和经验主义的佛教正在开始影响中文佛教世界。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部分北传佛教人士正在反思佛教本身,而这一反思开始引起了一种或许有益的结果。
【问题】
上座部佛教在现今的社会变化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东南亚的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开放带来的森林大面积砍伐破坏,旅游业的开发,使僧团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逐渐结束。泰国的情况很有代表性,在曼谷的部分佛教僧团已经修改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在东北泰由于还保留相当的原始森林,传统的情况要好一些。这方面也有一部分佛教社会主义者带来的影响,如泰国的佛使比库,传统僧团不同意他的许多主张,以为这属于不符合传统的佛教世俗化观点,而他的观点在东南亚却有不小的影响。
和北传佛教的交流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的友好往来已经成为现代各宗教派系的惯例。但实质上的不和谐还是存在。僧团内部就存在对于大乘佛教的看法不同。两者之间某些教义的明显差异使分歧还是很严重。这也是有待思考和解决的。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新的问题产生,如比库尼僧团的重建等。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小乘佛教学派之成实宗,俱舍宗】
更新时间2010…4…19 11:44:32 字数:4448
【成实宗】
即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教义,继而研习大小诸部,乃撰述成实论,批判有部理论,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国,王誉称为‘像教大宗’。其后于印度之弘布情形不详。
姚秦弘始十四年(412),鸠摩罗什汉译此论,并与门人僧睿等讲述之,昙影整理诸品,分立五聚,僧导制作成实论义疏,道亮则撰有成实论疏八卷。僧导涉迹南地,住于寿春东山寺(导公寺),大张讲席,讲述三论、成实。又至建康讲述之,首开南方研习成实论之风。门人僧威、僧钟、僧音等皆善此论。同时,又有道猛奉敕住于建康兴皇寺讲之,或谓其亦属僧导系统,门人道慧、智欣先后敷演。
同时,慧隆(429~490)受刘宋明帝之请,在湘宫讲成实。玄畅在江陵作诃梨跋摩传一篇。智顺精通涅盘、成实。南齐永明七年(489),竟陵文宣王请僧柔、慧次在普弘寺讲成实,并撰‘抄成实论九卷’。周颙撰三宗论,阐明三宗对二谛之解释。
僧柔、慧次之门人智藏、僧旻、法云等为梁代之三大法师。智藏撰有成实论大义记、成实论义疏,传法于僧绰,僧绰传法于警韶、慧恒、洪偃、慧勇等。警韶在杨都白马寺、慧恒在徐州中寺讲成实论数十遍,慧恒之门人智琳在丹阳仁孝道场亦讲此论。僧旻撰有成实论义疏若干卷,门人有慧韶、宝渊、道超、僧乔等,与法云之门人宝海皆善成实。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1),袁昙允撰有成实论聚抄二十卷、慧琰撰有成实论玄义十七卷。洪偃于陈代天嘉五年(564)撰成实论疏数十卷。宝琼住杨都大彭城寺,讲成实数十遍,撰有玄义二十卷、文疏十六卷,门人有慧布、道庄等。
僧嵩亦为罗什门人,在彭城弘扬成实论,形成北方系统。门人有僧渊、昙度、道登、慧球等,昙度在北魏都城大同开讲席,徒众有千余人,并撰成实论大义疏八卷。慧嵩在徐州讲成实。北齐之道纪于成实亦颇有心得。
至隋代,解法师为宣讲此论之名师。慧隆(?~601)住彭城寺,讲成实数十遍。灵祐撰成实论抄五卷。智脱住长安日严寺,讲论数十遍,并奉炀帝之命撰成实论疏四十卷。慧影撰成实义章二十卷。道宗住慧日道场讲此论。另有神素、明彦、昙观、慧休等皆善成实。
至唐代,有法泰、道庆、慧日、智琰等诸师。玄奘入竺之前,亦尝就赵州道深修习本论。高丽之慧慈、慧观,百济之慧聪、观勒等诸师,皆通成实、三论,百济之道藏撰有成论疏十六卷。于日本,因成实宗与三论宗同时传入,故此宗多附于三论宗而共习之,圣德太子尝就学于慧慈、慧聪、观勒等诸师,作三经疏,以成实论为法相之门。
毗昙宗列举组成假相之各种要素,如色法、心法等皆是实体,故称为说一切有部;俱舍宗以为诸法中,如无表色、不相应法、无为法三者,不为实体;成实宗则更进一步,以为色心二法结局亦空,将万有分为五位八十四法,此等诸法皆空,若能将此一苦的世界彻悟为空,从生死二者完全解脱,则可谓已臻修道之极致,是为灭谛。成实论二○二品可归纳为发、苦、集、灭、道等五聚,其归结即在于灭谛。此一灭谛,人人本具,故称‘本有涅盘’;修得证验之时,则称‘始有涅盘’。本有、始有,其义虽异,然皆为一体。
在诃梨跋摩之世,有关五聚、四谛等之论说极为纷歧,故诃梨跋摩着成实论以评破各种异论。其所评破之异论,概括之,有:二世有无论、一切有无论、中阴有无论、四谛次第得一时得论、罗汉有退无退论、心心所相应不相应论、心性净不净论、过去业有无论、佛宝僧宝同别论、有我无我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