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法时尊者(昙摩迦罗尊者):中国律宗初祖。
3。法聪律师:中国律宗二祖。
4。道覆律师:作疏问答立义。
5。慧光律师:作《四分律疏》四卷。
6。道云律师:作《四分律疏》九卷。
7。道洪律师:作《四分律钞》。
8。智首律师:作《广疏》二十卷。
9。道宣律师:作《四分律行事钞》等五大部。
上述九祖中,道云律师门下共出二派,除了道洪外,另有一弟子洪遵。洪遵传洪渊,洪渊传日光寺法砺,法砺传道成。道成门下有满意、怀素两大弟子,各居西塔、东塔。怀素一派自成新说,形成“东塔律宗”。满意则大弘法砺的“相部律”。满意传大亮,再传昙一。昙一讲《四分律》共三十五遍,同时弘传相部、南山二宗,并对道宣《行事钞》及法砺《四分律疏》的异同,加以考究,写成《发正义记》,阐扬义理,宣说二部的差别,使南山律宗更加彰显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皆曾从其习律。
律宗系谱:
┌道世
│┌智仁(新罗)
┌道洪--智首┤道宣┤秀(周)--道恒
││└文纲--弘景--鉴真(传至日本为开祖)
┌道云┤└慧满
法正--法时─┐││┌大亮--昙一
┌─────┘││┌满意┤
└法聪|道覆|慧光┤└洪遵--洪渊--法砺--道成┤└定宾
││┌如净
│洪理└怀素┤义嵩
│昙隐│澄楚
└道晖└法慎
【传戒之始】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五九至七五年),由于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遣使者秦景、张骞等十二人西行求法,礼请中印度僧侣摄摩腾、竺法兰赍持佛经来到中国洛阳,译出《四十二章经》,并兴建中国最初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由此初传我国。此后至曹魏嘉平元年(公元二四九年),期间一百八十余年,虽有经藏的传译,独缺律典。这时期的僧侣只有剃发染衣,以别于俗人,并没有受戒的仪式。
曹魏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中印度僧侣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尊者来到洛阳,得知我国缺少律法的传承,遂发愿弘扬律法。嘉平二年(公元二五〇年),昙摩迦罗译出《僧祇戒心》一卷,并敦请十位梵僧建立羯磨法,举行传戒大典,开十大僧传戒的先河,为我国传授戒法之始,昙摩迦罗尊者因此而成为我国四分律宗的开祖。
【四律五论的译出】
自从佛教传入而至曹魏年间,历经一百余年的历史,只有《僧祇戒心》戒本,其余律典尚未传译,律教无以弘扬。直到姚秦弘始六年(公元四〇四年),弗若多罗译出《十诵律》之后,中国才有律部的弘传。此后律典相继译出,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四律五论”。
四律:
《十诵律》:姚秦弘始年间,罽宾沙门弗若多罗三藏法师来到长安,于弘始六年诵出萨婆多部(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并与鸠摩罗什共译于长安逍遥园,事半未就,得昙摩流支及卑摩罗叉接续,经三次译成。共六十一卷。此为我国第一部广律,六朝时盛于南方。
《四分律》:弘始十二年,罽宾沙门佛陀耶舍与竺佛念等,召集五百大德比丘,分五次译出,共六十卷。本律属昙无德部(法密部)广律,直至隋朝乃有人弘扬,至唐初而大盛。此为我国所译各种律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
《摩诃僧祇律》:又称《僧祇律》。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法显大师与天竺佛驮跋陀罗尊者于道场寺共同译出,计四十卷。本律属大众部广律,六朝时北方稍有弘扬。
《五分律》:刘宋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罽宾佛陀什与于阗沙门智胜共译弥沙塞部的《五分律》,凡三十卷。本律罕有人弘扬。
印度所传五部律中,四律先后传译我国,唯独缺少迦叶遗部的律本,始终没有译就,直到东魏武定元年(公元五四三年),才有《解脱戒经》的译出。当时诸部律译出后,各自盛行一时。其中得以光大并流布传承于后代者,只有《四分律》一支。
五论:
《毗尼母论》:此论属“萨婆多部”,译成八卷,译者不详。
《摩得勒伽论》:本论解释萨婆多部律,刘宋时天竺沙门僧伽跋摩译成十卷。
《善见论》:本论解释《四分律》,萧齐时僧伽跋陀罗译成十八卷。
《萨婆多论》:本论解释《十诵律》,译成九卷,译者不详。
《明了论》:依正量部律法所作,天竺沙门佛陀多罗著,陈朝真谛译成一卷。
(解释律典的论著不只五部,我国仅传此五部。)
戒律起源与部派佛教戒律的歧见与部派形成
佛陀入灭不久,大迦叶尊者为了正法永续,在阿阇世王的外护下,于七叶窟召开第一次结集,而有《经藏》和《律藏》的传世。大迦叶尊者为付法传承的第一代,续传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多诸师,到了第五代优婆多尊者以后,开始有《律藏》的“五部分歧”。
佛陀涅盘百年之后,佛教僧团举行第二次结集,出现了首次的分裂,分成二部,名为“根本分裂”。分裂的原因,有教团组织分派的内部因素,也有社会变迁的外在因素,二者互相影响。
然而,从历史溯源来说,教团组织的分派,首先透露了分裂的主因;而教团组织是依据戒律来维系纲常,因此对戒律看法的不同,当是本单元讨论的重点。
根本分裂之后,随着教义、学说和戒律上的日渐分歧,经过一段时间,大约是佛涅盘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间,二部逐渐形成十八部派。二百年到三百年的时候,就已扩大到二十部派了。
这些部派中,由大众部分出的有: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八部。由上座部分出的有: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说转部等十二部。
部派佛教的分裂实际不只二十部,《三论玄义》说:“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部派之间的诤论,对义理的不同诠释,为往后大、小乘部派佛教的形成,种下了根苗。而相较于根本分裂,历史上把这些陆续的分张,叫做“枝末分裂”。
经典结集与部派佛教
1。第一次结集--经律传诵《佛遗教经》中叙述佛陀在入灭前的最后说法:“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佛陀涅盘后,正当僧团大众沉痛哀悼时,有一位愚痴的比丘跋难陀却高兴地说:“你们何必伤心呢?佛陀在世时,整天说我们这不对,那不好的,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大迦叶尊者惊愕之余,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把佛陀一生的教法结集起来。
根据《部执论疏》记载,佛陀入灭后,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的第一次结集,是由阿难尊者诵出五《阿含》为《经藏》;由优波离尊者历时九旬,升座八十次而诵出《毘奈耶》为《律藏》。经大众印证、认可后,成为最初的根本《律藏》,全名《八十诵律大毘尼藏》。唯当时的结集只有口诵、心记,并没有付诸文字,故此部《律藏》今已失佚。
佛陀的说法、制戒,是因应利、钝不同的根机而有所差异。佛陀住世期间,弟子们已经对各种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不同者,当时有佛陀的“圣言量”可资依据。七叶窟的结集,迦叶尊者与婆师波尊者也因为对戒律有着不同的意见,而有所谓“窟内结集”与“窟外结集”的说法。这些纷歧,为往后部派的分化埋下种子。
2。第二次结集--根本分裂第二次结集大约是在佛陀入灭一百年后举行,共有七百位高德比丘参加,所以称“七百结集”。因为结集的地点在毘舍离城,又称“毘舍离结集”。
分裂的症结,南北传佛教的说法不一。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是因为僧众对于戒律产生严重的争执,而致引发分歧。
印度东部的跋耆族比丘,首先提出与原始教团相违的十条新戒律,受到东部僧团的普遍遵行。当时有印度西部波利族的长老耶舍,游化到东方毘舍离城,对于跋耆族比丘乞受金银的情况感到震惊,认为此举不合戒律,立即邀请西方的长老比丘来到毘舍离城结集,宣布包含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非法,参加的长老比丘共有七百人。这次的结集,并没有受到跋耆族比丘僧团的认同,他们另外大规模召集一万名比丘僧伽进行结集传诵大会,以示反对,因此导致佛教教团第一次的分裂。此后,波利族长老一派,称作“上座部”;跋耆族一派人众较多,名为“大众部”。
上座部所遵循的戒律是钜细靡遗的《四分律》、《十诵律》,大众部则依据精要简略的《摩诃僧只律》及《梵网经》为准。关于“十事”,按南传佛教的《大史》、《岛史》所记,大致如下:
角盐净:可用角器蓄盐,以备随时食用。
二指净:中午日影偏西二指的时候,仍可就食。
他聚落净:饭后可到其它聚落再食。
住处净:同一个界内居住的比丘,可分开举行布萨仪式。
赞同净:可由僧团一部分比丘作成决议,再征求其它比丘的同意。
所习净:按惯例行事不算违犯戒律。
不搅摇净:允许喝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
饮阇楼伽净:可以喝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无缘坐具净:可用不贴边,大小随意的坐具。
金银净:比丘可接受金银的供养。
以上十事,为第一结集所传诵的戒律所禁止。
根据北传佛教的说法,第一次分裂是由于对修行果位的看法不同而引起。原始佛教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