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做了天子,完成了复兴汉室之重任,则可万古流芳!我等若做了开国元勋,也落得一个青史留名。这些问题,大王您考虑过吗?各有所图,各成其志,也是人之常情啊!可是,大王如今却迟迟不正位号,实在不妥。末将以为,如果使得名士、猛将们感到绝望的话,就会觉得跟着大王继续干没什么出息,也没有什么前途!时间长了,就会心生去意。如果您再不登临大位,则‘名不正言不顺’,大家都有回家养老的想法了!既然是无所作为,何苦留在这里呢?众人一散,也就难以集合了。”
对于耿纯的一番肺腑之言,刘秀听了,非常感动。他凝视着前方,若有所思地说:“嗯,这还真是一个问题。耿将军!你先回去安歇,让本王再好好深思一下。”
次日,大军继续南归。这一天,汉军走到鄗城这个地方,距离邯郸也就不远了。
在鄗城,刘秀派人把孟津将军冯异与天井关守将、关内侯王梁从河阳县的河内郡召来,了解四方的动静。二人闻命,立即北驰。拜见了刘秀之后,也是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冯异说:“以末将看来,刘圣公必败无疑,宗庙社稷当然应该由大王您来继!末将以为,大王应该遵从众人的意见,早正大位!天予不取,反受其殃。请大王早做决断。”
听了冯异的话,刘秀下了决心:大丈夫做事,应当当机立断。顾不得许多了!登基!
于是,计议遂定。然而,登基称帝是大事,必须搞的隆重庄严,不能让人看作是儿戏。具体程序怎么搞呢?对此,刘秀也不太懂,于是就命冯异在暗中搜集历史资料,秘密操作此事。
此时,恰好有个叫做强华的儒生从长安赶来,向他及时地献上了一个谶符。这个强华,是刘秀当年在长安求学时的同班同宿舍同学。此次,他为刘秀献了一个名叫《赤伏符》的谶符。谶符上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个谶符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卯金”,就是“劉”字。四七二十八;也就是说,自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约定共分天下(西元前二零三年),一直到刘秀平定河北(西元二十五年);合二百二十八年;这就是四七之际的含义。也有人说,这是说刘秀是二十八岁起兵;所以说是“四七之际”。还有人说,这是说刘秀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正好应了四七之数。
在冯异的暗中操作之下,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就连祭祀天地、神祗的祝祭之文也命人写好了。
祝文中说:“皇天上帝,后土神只,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众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要登基做皇帝,是一件大事。必要的谦虚、辞让还是应该有的,面对诸将的盛情劝进,刘秀依旧假意推辞说:“本王德薄,不堪此位!”诸将再次下佥劝进:“古云:‘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此时,冯异、耿纯、吴汉等人异口同声,再次提出请刘秀称帝的要求。这次,刘秀不再推辞,终于答应了大家的要求。于是,冯异命人连夜兴造祭坛,准备必要的器具。
更始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司仪冯异的主持之下,刘秀带领诸将祝祭天地神祗,当众宣读了祝文。在祭告了天地之后,刘秀即皇帝位于鄗城南郊。他当众宣布:改元为建武元年,大赦天下。同时,刘秀下诏将鄗城改名为高邑,作为自己的龙兴之地。
即位之后,刘秀正式颁诏任命封赏诸将:
大将军、建策侯吴汉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
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加封酇侯,食邑万户;
偏将军、野王县令王粱为大司空,加封武强侯;
改任左大将军、武成侯任光为信都太守,改封阿陵侯,食邑万户,归郡守城。
改任武义侯、后大将军邳彤为和戎太守,改封灵寿侯,归郡守城。
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虎牙大将军铫期加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
都护将军贾复为执金吾,加封冠军侯;
前将军、耿乡侯耿纯改封为高阳侯;
偏将军、建功侯盖延为虎牙大将军;
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
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
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封乐乡侯;
振威将军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
偏将军坚镡为扬化将军,封隐强侯。
刺奸大将军岑彭为廷尉,领归德侯如故,行大将军事;
强弩将军陈俊为列侯;
偏将军臧宫为侍中、骑都尉;
军正、王乡侯王霸为偏将军;
偏将军傅俊为侍中;
偏将军冯异、寇恂等人依旧为孟津将军、河内太守,领旧职如故。
诏书下达完毕,刘秀立即派使者西行河东,前往西征军中册封邓禹。七月五日,使者抵达邓禹军中,当众宣诏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并加封酂侯,食邑万户。这一年,邓禹当时只有二十四岁。
依照汉制,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刘秀如此任命封赏,原因何在呢?
刘秀令大家推选大司空的人选的依据,主要是依据儒生强华所献的那个谶符《赤伏符》。谶符中记载:“王梁主卫作玄武”。经过调查,刘秀发现野王县令王梁符合谶记。于是,他下诏任命野王县令王梁为大司空。
大司徒一职,当然是非邓禹莫属。此时,由于邓禹在外领兵作战,大司徒一职实际上虚悬。于是,刘秀启用平原太守伏湛为大司徒府司直,行大司徒事(也就是代理大司徒)。由于天下大乱,刘秀经常要亲自出征。刘秀走后,行政事务则全部交给伏湛料理。伏湛素有清名,世有美誉。他本来是刘玄委派的平原太守。刘玄朝廷腐败不堪,群雄割据,战乱不断,由于有伏湛在平原郡,平原郡各地老百姓才免于兵燹洗劫。因此,伏湛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后来,刘秀平定河北,伏湛率领平原军民归顺了刘秀。伏湛是个能臣,把内务整饬的井井有条,一如在平原郡做太守之时。
大司徒、大司空的人选都确定了。然而,对于大司马一职,却有着不同意见。大司马是最高军事长官,汉武帝以来,大司马一直是三公之首,位在大司徒、大司空之上。
按照谶符中的记载:平狄将军孙咸的名字符合谶记。于是,刘秀下诏:任命孙咸为行大司马事。本来,刘秀明明知道孙咸的才器不堪此位,但是为了符合谶符,只好先这么“过渡”一下,以后再调整。
可是,他的这一任命马上在诸将中引起了争议。吴汉等大将们认为:孙咸战功微薄,诸将对此都很不满。孙咸做大司马,怎么能够服众呢?刘秀知道了大家的意思,于是下令诸将推荐大司马的人选。
诸将有的推举景丹,有的推举吴汉。最终,刘秀经过反复权衡,选择让吴汉做了大司马。对于这一任命,同为北州大将、时任偏将军的景丹当时对此颇有微词。刘秀知其意,亲自出面安慰景丹:“景将军是北州大将,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带兵杀了苗曾﹑谢躬,功劳很大。按照朝廷的旧制,骠骑大将军这个官制一般是由大司马兼任。现在朕把它们分开吧!”于是,刘秀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而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不过,即便如此,景丹都觉得刘秀亏待了他。堂堂北州大将,竟然屈居在前安乐令吴汉之下,真是丢了身份,还是有些忿忿不平。
至于“执金吾”一职,位置极为尊崇,很多将军都想得到这一位置。“执金吾”本名中尉,是秦汉时期率领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它的全称是“军中候司隶校尉执金吾”,《后汉书》中说它的品秩“中二千石”, 汉官秩则说其是“比二千石”。然而,无论是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卫戍司令,是最重要的军事官员之一。当年刘秀曾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他还是封给了贾复。
值得注意的是,为刘秀登基耗尽心力、忙里忙外的冯异,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是继续做他的孟津将军,连个列侯都没混上。不过,他对此看上去一点也不在意。
不管怎么说,有矛盾也好,有意见也罢,总算是把各个重要位置的官员人选确定了下来。
至此,一个崭新的政权总算是这样草草地建立起来了。从此,刘秀以帝号为旗帜,以河北为基地,正式加入了争夺天下的行列。称帝登基,也就意味着刘秀已经与刘玄的更始朝廷彻底决裂,已经公开地与其分庭抗礼了。逐鹿中原、统一天下,是大哥刘縯当年的理想,也是刘秀自己的政治追求。此刻,刘秀虽然已经名义上是天子了,但是,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天子,刘秀还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成功道路,要比他的远祖――汉高祖刘邦艰难得多。刘邦平定天下,只用了六年的时间。而刘秀扫平群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已经是十三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一年,刘秀整整三十一岁。
适才查了一下《史记》、《汉书》以及《明史》,前面有一段话的表述有问题,不够严谨:
“刘秀,这位从民间走出的布衣豪杰,他有这个运数吗?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帝王中,布衣出身的开国天子有三位:刘邦、刘秀、朱元璋。然而,这三人之中,惟有刘秀是经历过稼樯艰辛的人。刘邦是亭长出身,朱元璋则是僧人出身,都没有下田种过地。而刘秀则不然,他虽然是名义上的舂陵汉朝宗室,实际上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二十多年的农民生涯,使得他饱偿人世的艰辛。在舂陵,他顶霜冒雨,春种秋收,还要亲自赶着打出粮食的粮食到市场上去贩卖,借以养家糊口。正是因为他长期在民间,久历艰难,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