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峁擞肀恍宦簧钡么蟀埽顺龀ぐ玻潜凡豢暗芈柿觳胁渴颂踊卦蒲簟�
这一仗,邓禹本来想奇兵偷袭,不想却弄巧成拙,损失惨重,简直跟那个试图“火中取栗”却被大火烧伤了爪子的的猢狲差不多。自从偷袭长安失败之后,西征军人数下降到不足一万人。
西征军败回云阳,邓禹的能力也遭到了诸将的怀疑。对此,邓禹的精神感到十分痛苦。他坐在营中,长吁短叹。回想起当年出征之时刘秀对自己说过的那些话,再看看如今的局面,深感耻辱。不过,他还是书生性格,太好强了。屡战屡败的他,心态已经严重失衡。
此刻,他就像是一个输光了本钱的赌徒,眼睛都急红了,一心想翻本。于是,他不顾士卒饥饿,严令将士们主动向赤眉军发起攻击。然而,敌众我寡,西征军这么点人,怎么是人家的对手呢?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多次遭到惨败。到了建武二年的十月底,西征军的人数已经下降到不足五千人了。
至此,刘秀集团在关中的形势,一天比一天严重,日益恶化,陷入了无可救药的败局之中……
(十五)穷途末路
建武元年九月末,在击败了邓禹之后,樊崇开始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南线的延岑、李宝。这天,延岑与李宝合兵数万人,与赤眉军逄安部会战于杜陵。结果,延岑大败,一万余人被杀。延岑见识不妙,他再次发挥了善于逃跑的特长,带着残部飞速向西逃窜。而李宝的“腿短”,逃的不够快,被逢安团团围住。李宝无奈,只好举旗投降。不过,李宝跟着延岑做搭档,也学了不少本事。逃跑的绝招没学会,诈降的技术却学到了家。
他率部投降于逄安之后,用甜言蜜语把逢安哄的团团转,令其对自己深信不疑。此后,李宝又开始了积极的努力。他得知延岑带领残部西去,李宝急忙写了一封信,派密使骑快马西行,火速追赶延岑。他在信上说:“延岑将军!不要泄气!我等应当继续努力!赶快回来继续战斗,我做内应,我们里应外合,可以将匪徒们一举击溃!” 延岑得信大喜,立即停止逃跑,掉头回来挑战。
逄安得报,悉发大兵十余万出寨迎战。李宝乘逄安倾巢出营、内部空虚之机,立即命令部下撤掉赤眉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号。逄安战疲回营,看到大营的旗帜全部变成白色,不禁大惊失色,以为自己的老巢被延岑攻破,军心大乱,部下四散奔逃。延岑、李宝趁机率军掩杀,逄安军大溃,相互践踏而死,跌落山谷摔死,以及被延岑、李宝联军杀掉的,总数不下十余万。最终,逄安只率了数千轻骑逃回长安。经过这一仗,赤眉的主力遭到沉重打击,总数下降到不足四十万。从此,赤眉军伤了元气,走上了下坡路,逐渐衰落。
到了十月,由于关中饥荒严重,刘嘉、延岑的军队也断了粮。于是,刘嘉、李宝率军也到云阳寻找粮食,恰好在此遇到了邓禹的西征军。对于邓禹,李宝内心是一万个看不起。他劝刘嘉说:“天下事未可知,大王应拥兵自守,且坐观成败,不要理睬邓禹。”因此,刘嘉对邓禹不闻不问,自己征自己的粮,双方两不相干。
邓禹得报后,感到很是奇怪。立即派人东奔洛阳,将此情况迅速上报在河北的刘秀,刘秀命邓禹设法招降刘嘉等人。刘秀知道后,派使者告诉邓禹:“刘孝孙为人,素来谨慎善良,是朕少年时期亲如手足之人。他现在这样做,必定是长安轻薄之人误导他造成的。”
邓禹得报后,感到很是奇怪。立即派人东奔洛阳,将此情况迅速上报在河北的刘秀,刘秀命邓禹设法招降刘嘉等人。刘秀知道后,派使者告诉邓禹:“刘孝孙为人,素来谨慎善良,是朕少年时期亲如手足之人。他现在这样做,必定是长安轻薄之人误导他造成的。”
邓禹得到刘秀的旨意,立即派人与刘嘉联络。刘嘉派李宝、来歙为代表,到云阳拜谒邓禹。于是,邓禹派人与刘嘉联系,刘嘉命丞相李宝、内兄来歙作为代表去见邓禹。
此时,李宝看到邓禹对赤眉军连吃败仗,自己却将赤眉军主力十多万杀得片甲不留,因此李宝根本看不起邓禹,说话之时,显得有些傲慢。邓禹此刻正没好气,一见李宝如此模样,心中大怒:“来人,将李宝推出斩首!”左右急忙劝谏,盛怒之下的邓禹如何能够听的进去?很快,李宝的人头被送到了邓禹的帐前。这一次,邓禹再次闯下了大祸。
再说刘嘉,他得到李宝被邓禹无故杀死的消息,非常愤怒,震惊无比。他立即下令:“全军集合,给本王把邓禹往死里打!”他派李宝之弟为先锋,纠集部队反攻西征汉军。这一仗中,邓禹再次大败,赤眉将军、着武侯耿欣战死。耿欣是耿纯的堂兄,也是一员勇将。虽然战死沙场,却为耿氏一门增添了荣耀。纵然如此,耿欣还是死的太可惜了。他没有死在赤眉军的刀下,却莫名其妙地被友军杀死。这一仗之后,刘嘉与邓禹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誓不两立。不仅如此,他还对刘秀产生了怨恨之心,彻底断绝了与洛阳方面的政治联络。
这一突发事件中,邓禹为了一己之私怨,将友军将领杀死而破坏了统一战线。可见,邓禹的眼光、胸襟是何等的短浅、狭隘!究其本源,责任完全在邓禹,正是由于他不顾大局,一意孤行地生生制造出来的。说到底,这一切,都是邓禹的过错造成的。
此后,邓禹由于频遭大败,士气低迷,不得不率领残部撤出云阳,向南奔窜,逃往高陵驻扎。
三年多来,长安三辅地区由于连年兵燹,无人耕种庄稼,农业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曾经富甲天下的关中三辅地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白骨蔽野,城郭皆空的世界。
本来,老百姓对于邓禹的西征军抱着极大的希望;当年听说邓禹挥师入境,他们箪食壶浆,杀牛酿酒,千里迢迢地送到邓禹军中,前来犒劳将士们。但是,一年多以来,邓禹迟迟不动,坐失良机,使得赤眉军得以任意驰骋,肆意抢粮,各地民众的财产被席卷殆尽,历年的存粮又都被赤眉军抢掠一空。老百姓饿死的到处都是,剩余的人为了活命,发生了人相食(即人吃人的事件)。
侥幸苟活下来的老百姓们,除了对赤眉军恨之入骨以外,也对西征军产生了怨恨:你们吃了我们的粮食,到底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既然你们不管我们的死活,我们就自救!没有被饿死的人们,纷纷聚居在一起组成营保,拿起武器抵御赤眉的侵袭。不仅如此,老百姓们也拒绝向西征军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可以说,他们的心伤透了。
此刻,关中各地的民众对各路势力都不相信了。包括邓禹的西征军在内,老百姓对他们也是一样,毫无信任之感。他们为了自救,自发地组织民团,修筑城堡,几十个村寨的人聚集起来,把粮食、财产、妇女老幼都安排住进城堡、营寨。他们内心寒透:无论是谁,都不开门!敢有来犯者!杀!
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邓禹才陷入了没有粮食吃的境地之中的。
由于找不到粮食,邓禹又打不过赤眉军。无奈之下,他只好咬牙下令:进攻营寨、堡垒,为全军征粮!
真是“一将无谋,累死千军”。从邓禹在关中的表现看,他硬是把一支由河北健儿为骨干组成的虎狼之师,折腾成了一个人见人欺的“软柿子”。这还不算,邓禹犯下的更大过错还在后头。这支军队,很快就要从历史的记忆中消失了。
由于邓禹在关键时刻,逡巡犹豫,畏敌如虎,不仅断送了一举收取长安,彻底平定三辅地区的大好时机,反倒使得关中地区的人民遭受了空前的苦难,导致无数老百姓惨遭赤眉军杀害,大量的平民也因饥饿而死。关中郡县,不闻鸡鸣之声,不见炊烟之起。十室九空,白骨遍野。同时,邓禹在军事上的平庸无能,也使得关中形势日益恶化,西征军自身也面临着全军覆没的绝境。
其实,在关中的各路势力,日子都不好过。邓禹的对头赤眉军,他们的处境也一样糟糕。自从杜陵之战以后,主力损失不小。多次攻打各个村寨,都无法攻破。由于找不到足够的粮食,赤眉军中也开始出现粮荒。樊崇对此也是无计可施,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大军东归!
建武二年十一月,得知西征军的困境之后,刘秀终于作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召还邓禹,令其率领余部撤回洛阳。也就是说,实际上撤销了邓禹西征军主将的职务。
不仅如此,他在诏书中还特别叮嘱邓禹:“慎毋与穷寇争锋!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刘秀的意思非常明确:你邓禹虽然失败了,朕不怪你!你只要把剩余的士卒给朕完好地带回洛阳就可以了。至于消灭赤眉军的任务,朕亲自来处理!
在此,刘秀再次苦口婆心地叮嘱邓禹,不要再打了!你不行!可是,输红了眼的邓禹根本听不进去,把刘秀的谆谆告诫完全当成了耳旁风。他心中不服:“不是俺不行!不过是运气稍差而已!”在这种极端的、不正常情绪的控制之下,此后邓禹再次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将残存下来的这最后一点力量彻底葬送了……
公平而言,邓禹的确是个难得的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他擅长组织人士工作,尤其是以擅荐贤才、出谋划策闻名。总体来看,他是一个组织型行政人才,却不是一个军事人才。从邓禹收取各地民心以及在长安城中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处理内政是他的长处,在军事方面能力非常有限,领兵打仗是邓禹非常薄弱的一个项目。派他做西征主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邓禹之所以迟迟不敢与赤眉决战,思想深处的根本原因在于功名心作祟。他一心想成为韩信那样的百战百胜的开国名将,不想在自己的作战历史上留下失败的记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