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脏了我的刀!现在,你可以走了!带着你的老母一块儿去投奔李陆吧!”于是,铫期不容分说,下令派人将李熊母子送出了城。
  李熊好歹也是个读书人,出城之后,对于自己与弟弟的行为,深感羞愧。李熊找到了李陆,将其痛斥一顿,并押着他来到郡治邺城的西门外。兄弟二人跪下,向城上请罪。可是,铫期却没有出现在城头。李陆越想越觉得自己羞于见人,在不胜惭愧之下,自杀身死以向朝廷谢罪。
  铫期得知之后,叹息不已,依礼收葬了李陆,并恢复了李熊原来的官职。魏郡的人听说此事之后,对于铫期畏惧、敬服不已。在铫期的有效防御与治理之下,魏郡周边形势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檀乡军”的势力依旧坐大,使得刘秀的北线昼夜不宁,如芒刺背。
  为了彻底解决魏郡一带日益严重的匪患问题,刘秀下了狠心。新年刚过,他即刻传诏:以大司马吴汉为主将,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等九人为副将,率领大军二十余万北上增援铫期,全力剿匪平叛。
  几天之后,吴汉率领主力赶到邺城之东的漳水河畔,与铫期的魏郡兵会师,联手向“檀乡军”发动了进攻。这一仗,吴汉大获全胜,“檀乡军”全线崩溃,十余万人全部缴械投降。刘秀得报,命吴汉率领主力班师南下。又派王梁和大将军杜茂率军在魏郡、清河、东郡一线巡视、警戒,负责清扫各个结营自保的营寨、堡垒。在铫期、王梁、杜茂三人的艰苦努力之下,三郡平安清静,洛阳东、北两线道路畅通无阻。
  数日之后,走了有些日子的耿纯发来报捷奏章,向刘秀禀报了刘扬伏诛的消息。解除了东、北两线的后顾忧以后,刘秀得到奏报,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令刘秀意外与高兴的是,在久久沉沦的西线,刘秀终于也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根据大司徒邓禹从关中发回的奏报:樊崇的赤眉军已经撤出长安西去,西征军已经长安南郊,驻兵昆明池。邓禹还将赤眉军发掘过的西汉帝后陵园进行了简单修整,派人把汉高祖刘邦以下十一位皇帝的神主(灵牌)送到了洛阳。
  听到了这些消息,刘秀久锁的双眉,终于舒展开来,心情非常舒畅。他觉得,局面固然依旧严峻,总算是勉强稳定住了。现在,应该是封赏众臣的时候了。只让牛干活,却不给牛吃草,怎么行呢?
  可是,谁来负责主持评定功劳、审订业绩呢?当刘秀把这个想法跟群臣说了之后,满朝文武群臣都是低头不语,无人愿意领受这个差使。刘秀见状,立即明白了大家的心思:噢!原来是都怕得罪人啊!
  分封文武功臣爵位,这是国家大事。很显然,这可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在中国的官场,处理这样的事情,真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对于负责考评工作的人来说,难度极大。稍不留意,就会影响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关系。轻则引火烧身,会搞得人人“见不得”自己。弄不好的话,还会激化矛盾。正是因为如此,朝中的元老重臣们为了避免得罪人,都把它看作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愿意干。刘秀见无人应卯,只好亲自点将了。这次,刘秀把任务交给了郎中冯勤。
  把如此重任任务交给一个资历浅薄的郎中冯勤来干,刘秀虽是无奈之举,却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冯勤字伟伯,是魏郡繁阳县人。他的曾祖父叫做冯扬,在汉宣帝在位时做过弘农太守。冯扬有八个儿子,当时同为二千石的高官。八个儿子都做二千石,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赵、魏地区的人引以为荣,送给冯扬一个美名叫做“万石君”。冯扬的八个儿子之中,除了冯勤的祖父冯偃身材矮小、容貌不佳以外,其余七个都生的魁梧英俊,相貌堂堂。由于冯偃的基因遗传,他的几个儿子身材也很矮小,相貌也很难看。为此,冯偃经常受到兄弟们的嘲笑。对此,他深以为耻。起初,他以为这不过是偶然因素而已,并没有太在意。可是,当他的儿子们出生之后,却还是如同自己一样矮小。对此,冯偃自叹命薄,哀叹不已。不过,在对比了自己的母亲与妻子的身高之后,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在这里!他真是连肠子都要悔青了:谁让自己当年讨老婆的时候没注意这个问题?他唯恐自己的孙子一辈也像自己一样,冯偃发了狠:老子就不信这个邪!为了“改良品种”,他特地为自己的儿子冯伉选择了一个高个子的女子为妻。
  这一招,果然受到了奇效,这个身材高挑的儿媳过门之后,很快就为冯伉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冯勤。冯勤果然不负祖父的厚望,长大之后,身高竟然达到了八尺三寸。汉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一厘米,八尺三寸,也就是一个高达一米九一的巨人!冯偃得到了这么一个身材高大的孙子,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冯勤不仅身材高,智商也高。他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他天资聪颖,八岁之时,就对于算术非常擅长,与成年人相差无几。在祖父冯偃、父亲冯伉这两位高智商人士的调教之下,他继承家学,饱读诗书,不仅学问优异,而且才能卓绝,尤为本地人所称道。
  建武元年,铫期被刘秀任命为魏郡太守之后,有人就向铫期力荐冯勤。铫期召见了冯勤,对于这个“冯长子”的才能感到非常惊讶,任命冯勤为魏郡的功曹。就这样,冯勤就成了做铫期的得力助手。铫期虽然是太守,但是他身上的军事任务很重要,经常被刘秀调去参加各种大型战役。每次铫期出征之时,都委托冯勤代理太守职务。
  冯勤不仅善于处理民政,在处理紧急事务方面也有一套。在他代理太守职务期间,他的繁阳同乡冯巡等人举兵响应刘秀,结果却被当地的豪强焦廉所发觉,事情最终归于失败。冯巡以及他的老母、兄弟及宗亲流离失所。冯勤得报,立即派人将他们接到邺城拜见铫期。通过这件事,铫期越发觉得冯勤才能不凡,遂引之为腹心之士。不过,铫期觉得将冯勤这么一个人才放在自己手下做事实在是埋没了他,于是就上表向刘秀鼎立推荐。
  然而,对于铫期的建议,刘秀并没有立即准奏。过了很久之后,刘秀才任命冯勤为郎中,将他安排在尚书台做事,专职负责筹集军粮事宜。冯勤做事兢兢业业,异常勤勉,从无失误。久而久之,他的敬业精神与卓越才干逐渐被刘秀所发现,逐渐受到了刘秀的恩遇与厚爱。刘秀每次见到他,常常回头对顾左右重臣们说:“这就是冯勤,真是一个好官吏啊!”
  冯勤是个比较公平尽职的人,他并没有把刘秀交给他的这项任务看作一件棘手的“难事”来办。相反,他把这一任务看作是圣上对自己的“荣宠恩典”,是圣上对自己器重。因此,他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刘秀的“知遇之恩”。还有一个客观情况是冯勤的有利条件:他是新人,在朝中不认识多少人,没有太多的私人顾忌,不用看谁的脸色。对于这件事情,他只要秉公论功即可,还有什么好怕的?
  于是,冯勤严格按照功臣们的资历深浅、功绩大小冯勤评定功绩。按照功劳的大小,作为所封国土距离洛阳远近、土地的肥沃贫瘠的依据。在冯勤的努力之下,很快拿出了初步方案。刘秀看了,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大体上比较满意,准备交付朝会讨论。
  正月十七日,刘秀颁布诏书,宣布了对有功人员的封赏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排列在众功臣前两位的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都享受有四个县的封地。虽然冯勤考虑的很全面,然而众口难调,他的方案在朝中立即引起了波澜。
  骠骑大将军景丹首先不服,面露不悦。按照冯勤的方案,他被定封为栎阳侯,封食栎阳一县。景丹本来就认为自己比吴汉功劳大却当上了大司马有意见,心中很有怨气。这次,他更为不满:“对于大司徒邓禹,臣没什么意见。可是,臣与吴汉是同时投奔陛下的。论战功,臣不比他差。如今,陛下赐吴汉食邑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四县,怎么才给臣一个?臣实在不服!”
  刘秀觉察出了景丹的情绪变化,当众安慰他:“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意思是说:“如今关东各县的地域都非常狭小,就是几个县的人口土地,也抵不上栎阳一个县。俗话说:‘富贵之后不回故乡,与穿着华美丝衣在夜间行走还有什么两样?’朕将你的故乡作为封邑,是特意这么做的。真可谓是衣锦还乡、无上荣耀啊!”景丹见刘秀当众说话为自己宽心,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对于邓禹、吴汉等二人食邑四县,博士丁恭也不赞成,他也当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古时候,分封诸侯不过百里。只有树干弱枝,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现在对邓禹、吴汉都封给四个县的封地,不合法制。依臣看来,这不是兴国之道!”刘秀好不容易在说服了景丹,正松了一口气。不料却见丁恭这个腐儒不识时务地插嘴,心中不悦,当场反驳说:“古时候的亡国全是因为无道,哪里听说过因功臣封地多而亡国的呢!” 丁恭见刘秀发了火,再也不敢吭声。
  当然,除此而外,朝中对于贵戚的分封也有争议。按照冯勤的方案,阴丽华的哥哥阴乡侯阴识也参加了征讨“檀乡军”的过程,也应该增加封地。对此,朝中颇有微词。阴识得知之后,求见刘秀,磕头辞谢:“天下刚刚安定,有战功的将帅很多,我作为后宫的亲属,仍然要增加封地,何颜面对天下?如果是因为皇亲国戚而受到封赏,全国百姓会怎么看待陛下呢?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秀分封阴识,本来是想安抚阴丽华,弥补以前的欠帐。此刻,他见阴识如此深明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