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子,你尽管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方面,男人可以做的和女人一样好。我认为温迪和那些迷失的男孩需要的就是一位男士,假如不介意的话,可以定义一个“男妈妈”(迪纳斯丁 1976)。这也要求我们的文化环境要更加尊重男性(不仅仅是男孩),让他们更加感性化,同时也起到表率的作用。应该相信,男士是可以担当“做母亲”的角色的,而且可以做得相当好。特别之处在于男孩很乐于效仿他们心中的偶像。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4)   
  当我从学校毕业到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全部注意力都在文献、论文和研究工作上了,那时我的丈夫约翰就对我们幼小的孩子摩根表现了足够的“母爱”。我曾经在约翰一边做科研一边工作的时候独自照顾过我们的大孩子,这一次女儿摩根体验的是她的“男妈妈”。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紧密接触意味着什么,但是当她到了四岁时,看到了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依偎在父亲怀中 ,摩根好奇地问道:“我是不是爸爸生的呀?” 
  受父亲影响较多的摩根的情况或许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在圣经或大多数文章里都主张由母亲对孩子进行情感抚慰和培养,这是一种文化,当今的大多数媒体也是这样宣传的。 
  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照顾孩子的男性(“男妈妈”)多一点,就会极大地减少暴力情形(考特伦 1998)。在本书中我更多地使用了“家长”一词,而较少用“母亲”,希望大家理解并认同我的用意。 
  现在,我必须说明,当男孩用幽默来缓解紧张情绪或博得同伴的好感是十分好的方式,而且这也是他独立、自信、充满竞争力的体现。当然,该出手时就出手可以造就出了不起的人生体验,不过当好胜心居上的时候就会带来麻烦,“同流规则”就很提倡好胜心。 
  男孩的情感被剥夺了 
  注意一下这些短语:“男孩子哭鼻子太没出息”、“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去吧”、“懦夫”、“像女孩子似的”,这些都是对表露情感的男孩常用的话语。当男孩的所作所为和习惯要求有出入时,心里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超角色”行为。典型的“超角色”行为就是违背“同流规则”。在女孩身上也会出现“超角色”行为,但是在男权主义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男孩的表现必须充满阳刚之气,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男孩当然不愿意受惩罚,所以也就避免发生“超角色”行为。因此,男孩就自然地被引导到了“同流规则”中来。 
  早早被贴上了勇敢的标签 
  男孩的情感障碍会导致什么后果?在第一章中提到这会引发一些生理后果,我们现在要重点讨论的是,剥夺男孩的情感会使男孩的人格扭曲。“同流规则”和整个文化环境都约束着男孩的情感,男孩的正常情感被剥夺,并且一定程度上也损坏了他们的人格组成。 
  从男孩在感到恐惧或受伤害时被告知“男孩子可不兴哭鼻子”开始,他的感受就开始发生了扭曲,他会因此学会把他的感受和经历割裂开来。当男孩在生活中被那些遵从“同流规则”的人们一遍遍地强化着这种割裂时,他会觉得自己没什么弱点。而当人一再否认自己有弱点时,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怕。(制造商们大概很了解这点,在市场上推出了很多类似“大无畏”的商标……)。 
  等男孩到了青春期意识到麻烦来了的时候,他在情感方面已经失去得太多了。家庭、学校、媒体以至整个文化环境让男孩从一出生就受到了综合的情感影响。关于这种社会性影响的威力,可以参看论文《未知的孩子》(斯特恩和克拉克 1989),其中讲述了两组不同的参与者,当把同一个身穿黄色衣服的婴儿抱到他们面前时分别被告知孩子是男孩或女孩,然后再分别要求他们描述一下所看到的婴儿,他们的说法非常老套:形容“女孩”看上去很“甜美”、“漂亮”、“乖巧”,而“男孩”则是“壮实”、“顽皮”。这个实验指出了人们头脑中的性别模式以及人们去维护这种模式的俗套,我们性格中的顽皮或乖巧或许就是这么形成的。 
  文化环境带给男孩的:情感要藏而不露 
  社会影响无处不在,它们总是把男孩的行为规范到某种期待的状态,其实这种期待就在身边人的眼中。有多少人认为男孩可以或有权利恐惧、悲伤或紧张不安呢?又有多少人认为男孩应该急性子、强壮和充满自信呢?社会条件,或者说主流文化教给男孩的是:感到弱小的时候要强壮起来;想哭的时候要强忍住;要咄咄逼人而不是温文尔雅;情感要藏而不露。很小的时候,男孩就懂得了要避免任何“女性化”的表现,特别是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告诉别人。顺理成章地,这些文化规范导致了一些典型的柔性特色的消失,诸如有教养而且会表达情感。 
  解读男孩的沉默 
  我在做另外一个专题研究(鲍尔斯…林琦 1996)的时候偶然发现,文化对男孩情感的剥夺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本来我感兴趣的是女孩在青春期的自尊心是否是天性使然(调查结果证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有关男孩的现象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数据表明男孩从儿童时代后期一直到度过青春期,其情感表达能力(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出现了戏剧性的降低,而女孩则不然。从事实中发现,在孩提时代男孩和女孩的情感表达是大体相当的,但到了青春期中后期,女孩的情感表达能力就凸显出强势来了。(参见本书第四章以及其他研究成果。) 
  当男孩被问及例如“对女朋友和你分手有何感受?”或“爸爸妈妈一到周末就喝醉酒,还打打吵吵的,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之类的问题时,他会沉默不语或仅仅是耸耸肩膀,这种现象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一般人不会把这种情感沉默看作是男孩的一种病态,觉得这很正常,习以为常了。甚至可以说,让沉默的男孩恢复正常的情感意识已经成了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了。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5)   
  男孩是怎样落入男子汉概念俗套的 
  阳刚之气是很正面的一个概念,但是与之伴随的“俗套”长期以来成为了限制男孩情感的巨大障碍。这种被文化环境定义的男子汉俗套被认为是最适用于男孩和男人的信念和态度,“同流规则”就是其具体而严格的体现。男子汉俗套充斥于现实生活和大众文化中,男孩从中学会情感表达“规则”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或大众文化中的这些俗套几乎没有受到男孩或男人们的挑战,但有时也会出些个别的俗套“另类”。许多文艺作品赞扬了女性的传统美德,而非常有头脑的职业橄榄球运动员库巴·古丁斯则向传统的男子汉俗套发起了挑战。库巴·古丁斯在接受电视台专访时,眼含热泪说出了“我爱我的妻子”,后来当他获得学院奖的时候,他又一次动情地说出“感谢上帝”,“我爱我的妻子”这样的话。(他应该为他打破“同流规则”而获奖,我们需要更多这种榜样。) 
  我见识到的另一个“另类”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名6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决定引导而不是管束这个“多愁善感”的儿子。这位男孩在接受采访(2001年4月5日)时说,当得知卢旺达的人们用不上干净的水时,他感到非常悲伤,于是用4个月的时间攒了70美元,用这笔钱为卢旺达的一个农村打了一口井。后来他不断地把多余的零花钱存起来用于支援那里的人们,在他的带动下,人们集资为卢旺达人民建起了50口水井。假如当初他的家长按照“同流规则”或是狭隘的男子汉俗套来培养他,他绝对不会做出如此的举动来。 
  认识到具体情况的重要性 
  讨论男孩的情感和性别俗套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运动员的库巴·古丁斯得过很多奖项,或许还要算上很多关于他的纪录片,这和他打破了“同流规则”不无关系;而那个6岁的男孩可能直到去电视台接受采访前,一直都受到某种伤害。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情感的男孩往往会受到双重的打击:一方面因为破坏“同流原则”而受到谴责,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及时而有力的支持。鉴于男孩表达情感的重要性,那些听到他们表达的人必须对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这似乎看起来很容易,但是站在男孩的立场上来看,文化氛围对他们是非常不幸的。 
  羞愧感掩盖了男孩的情感 
  设想一下:詹姆士正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子里,一个比他强壮得多的男孩试图欺负他,詹姆士害怕地赶紧逃走了。回到教室以后,他对同学海姆讲了这件事。假如海姆说:“如果是我也会害怕的,真庆幸你能逃脱。”詹姆士为此感到很温暖,而且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一定会鼓起勇气把他的情感经历告诉信得过的人。 
  但是,如果海姆对詹姆士说:“你真没出息,要是我一定会和他拼命。现在他知道你‘怕他’了。”詹姆士就会这样来考虑:(1)把担心的事告诉别人真不好;(2)恐惧和逃跑不应该是男子汉的选择;(3)遇到事情最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4)下次,打死也不能逃走。羞愧感给男孩的情感造成了太大的压抑。 
  下面是另一件发生在一个五年级班里的小事。由于坐在前面的同学突然把椅子推到后边,恰好挤伤了坐在后面的威尔的手指头,“难忍的疼痛”令威尔流出了眼泪,身边旋即传来这样的话语:“大小伙子,哭什么呀?像个女孩子似的。”威尔立刻止住了哭泣。在“同流”的注视下,不能显出一副弱者的样子来。他甚至为自己的感受觉得羞愧。在这一瞬间,威尔和旁观者都领会到了:“多愁善感的男孩算不上是真正的男人。”男孩如果受伤了,“千万别把受伤看得很重或者哭出来。”的确,大多数人(包括女孩)都不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