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洪业 清朝开国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不如武侯,君昏过刘禅、不识其将败者乎?然则,可法知其不可而为之。此之谓‘任重而道远,人死而道尽’乎?细思之,我等当勿以成败论史阁部也。⑥”因而,就面对困境的坚忍而言,史可法得到了同时代人极为公正的评价;不论他为个人操守付出了怎样的直接的政治代价, 但是他的死难却为国人所敬仰——甚至是仿效。
史可法的殉难和扬州的失陷猛然掀起了一股死节的浪潮,这既包括那些曾经供职南明的人们,也包括这场大崩溃的直接目睹者。对于一些忠君之士而言,满兵对这个城市的征服引起了他们强烈的自责。他们对这场苦难的耳闻目睹考验着他们个人的操守;可以说,他们个人生命的意义也到了最后关头。诸生韩默听说了这场悲剧的详情之后,对他妻子说:“吾读圣人书,当守义死,不可苟活!若自为计。”说完,他自己跳进了水井,随后他妻子和最大的儿子也跳了进去——因为这种义务感,韩默的妻儿在后来的地方志中受到了同等赞誉。①对许多人来说,扬州的陷落既粉碎了人们收复中原的希望,却也鼓舞了人们用不断反抗满人统治的方法把人们从绝望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愿望。比如说后来,在宋江式的忠君分子头脑中时时浮现的,就是史可法的殉节。
① 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3页。
② 刘约瑟:《史可法》,第150页。顾炎武断定无人知道史可法的去向,有人说他逃走之后躲了起来。见同上书,第149页;夏允彝:《幸存录》,第38页。后来,在江北发生了一次起义,由一个名叫冯孝廉的人冒充史可法加以领导。冯孝廉在被俘以前进攻过潮州和无为州。平定这次起义的满族将领命令把史可法的母亲带来辨认。史老太太是与她的儿媳、史可法的弟弟史可模的遗孀李夫人一起被捕的。两个妇人说,这个起义的领袖不是史可法。不过,在这次偶然的机会里,清军的一位满族高级王公看上了漂亮的李夫人,想要娶她。于是派了一个使者把定婚礼物送到了她的住处。史可法的母亲不知所措,但李夫人却一口答应没有问题。她从定婚礼物中拿了一个金盒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她的女仆哭着出来说,李夫人要这个满族使者替她感谢这个贵族。使者打开金盒,看见里面摆着李夫人自己割下来的鼻子和耳朵。朱文长:《史可法夫人姓氏考》,第88—89页;又见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第287—288页。
③ 阎尔梅:《白耷山人集》,第18—19页。
① 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79页。
② 刘约瑟:《史可法》,第51页。根据18世纪史学家温睿临的说法,死刑后史可法的尸体没有被找到,这原因很简单,即宜尔顿将军没有来得及把这个英雄的名字刻在他的棺柩上,而棺柩在这个混乱期便被错放了。温睿临:《南疆绎史》,第115页。
③ 朱文长:《史可法传》,第86页。一份注明日期是1644年、但可能是后几年写成的时人记载说,多铎亲自下令把史可法的尸体埋在了梅花岭下。郑廉:《豫变纪略》第七卷,第14页。
④ 《明史》,第4112页。这座坟墓由当地老百姓看管,他们在春秋祭祀扫墓。郑廉:《豫变纪略》第七卷,第14页;又见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第289页。另外,这是招慰史可法英灵的方式。
① 乾隆皇帝选出特别加以表扬的那些已成楷模的南明忠君之士,其实际功业远不如他们对政治暴力的抵制那么突出。事实上,他们的实际作用越小,他们的楷模作用就越大。斯特鲁弗:《传统中国社会中史学的作用》,第238页。不过,要指出的是,乾隆皇帝同意把记载史可法功绩的材料放进史馆中福王政权的档案里,因为他认为南京政权在它渡江以后就如同南宋政权一样。姚文田纂:《扬州府志》第二十五卷,第29页。
② 刘约瑟:《史可法》,第176页。
③ 朱文长:《史可法传》,第86页。
④ 这场论战是由刘辉发起的,他批评吴晗的著作《史可法》(在1959年出版)。刘辉认为,因为史可法的大部分活动实际上是镇压农民起义,因此他实际上是一个反革命分子;吴晗则应该为赞扬封建道德价值观而受到批判。书报供应社:《史可法评价问题汇编》,第1页。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开始的这场辩论因为林父而改变了方向,他认为史可法仍然是一个民族英雄,他的牺牲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同上书,第19页。不过,宗志皇继续加以批判。同上书,第59页。据文化大革命后一份赞扬史可法的文章说,在上海《文艺报》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座谈会的结论对史可法痛加斥责。李廷先:《史可法的评价问题》。
① 前者见丁家桐的评论。书报供应社:《史可法评价问题汇编》,第58页。后者,罗咸的评论见上书,第33页。
② 朱文长:《史可法传》,第86页。
③ 张岱:《石匮藏书》,第170页。
④ 李天根:《爝火录》,第6页。
⑤ 这些是夏允彝的话,引自刘约瑟:《史可法》,第161页。
⑥ 李天根:《爝火录》,第6页。诸葛武侯即指诸葛亮。
① 黄之隽等:《江南通志》,第2592页(第一五四卷第12页)。

 
弘光帝出逃
扬州的失陷也预示了弘光政权的命运。清军获胜的消息一传到南京,弘光皇帝立即召集他的高级阁员会商。与曾在崇祯皇帝最后几天向皇上提出南迁建议相似,钱谦益主张,首都应该迁得更南,也许可以到贵阳去。弘光皇帝反对这个建议,同时也拒绝接受马士英的意见,即把朝廷撤到长江南岸防线,可能有希望沿长江固守这道防线。②
南明防守低岸的部队由47岁的杨文率领。杨文(贵州1618年的举人)曾在华亭做过学官,在那儿他曾随董其昌学习绘 画。他是徐州画家和诗人万寿祺的一个密友,也是马士英的连襟。尽管他在1644年因为贪污被免去了江宁(南京)的地方长官职务,但是他又被任命为南京政权兵部的文官,并且接管了南京的长江防务。①这个时候他可能极清楚自己作为阮大铖和侯方域之间的调停人该做些什么。事实上,日后国人也正是把他看作一个政治调停角色的。②
到1645年5月29日,多铎的满汉部队渡过瓜洲,抵达长江。第二天,多铎沿着与大运河相交的长江北岸摆开阵势,与对岸保卫浙江的杨文的水军和福建水军指挥郑鸿逵(海盗郑芝龙的兄弟)对峙。明军水师忙着杀死那些想渡江逃走的高杰残部,但是6月1日深夜,清军把一些粗粗赶制的木筏送进江中并用火把照亮,于是明朝水师中了圈套,以为是敌人进攻了,浪费了大量的弹药,而同时李率泰带领的清军先头部队,在晨雾的掩护下穿过西部防线,一举包围了明守军。③放弃浙江之后,郑鸿逵和他的士兵慌忙逃往长江,然后从海上逃往了福州,在那里他帮助了唐王登基,也就是隆武皇帝。杨文跑到了苏州,在那里他帮助领导了江南的抵抗运动,后来他参加了唐王政权,任兵部侍郎。④
这时,因为浙江轻而易举地落入手中,清军主力开始进军南京。清军挺进的消息传到了南明首都。一本日记写道:
顺治乙酉五月初十日(1654年6月3日)连日警报叠至……夜分北风甚急。北兵渡江,由七里港进迫神京,时日将晡,弘光 计无所出,召内臣韩赞周问策,韩云:“此番势既汹涌,我兵单力弱,守和无一可者。不若御驾亲征,济则可以保社稷,不济亦可以全身。”①
弃城出逃的主张再次出现,像他的叔父在北京时一样。弘光皇帝得知,他的臣民已经做鸟兽散。不过,和崇祯不同,弘光皇帝发现他要走的小路并没有被封锁。一本匿名的日记记述了弘光皇帝的出逃:
时将二鼓(6月3日),从通济门出。携带惟太后、一妃及内相多人,文武绝少。或云往武林,或云往云贵,或云往太平,纷传不一。是举,旬日间,啧有人言,未尝不叱其伪。②
不论是在史书里还是在戏剧里,在历史中还是历史外,这位逃跑中的福王都哀叹着他的失败——实际上正是他放弃了这个首都。在《桃花扇》里他唱道:
堪伤,寂寞鱼龙,
潜泣江头,
乞食村庄。
在道白中,他又说到:“寡人逃出南京,昼夜奔走,宫监嫔妃,渐渐失散,只有太监韩赞周,跟俺前来。”③
根据一些记载,弘光皇帝最初逃到南京东南的太平地区,但是刘孔昭闭门不纳。遭到拒绝以后,他接着去了长江在安徽的港口芜湖。在那里,他可能死在百川桥。一些人说,有一个忠臣,眼看他就要被清军抓住,于是就用手把弘光皇帝按进水里,以防被俘。另外的材料记载了他的自杀,而且还像崇祯一样,在桥上留下了绝望的 遗嘱:我家养士300年,现在众官何以如此绝情弃我而去?①不过由于这些记载可能反映了一些官吏们的负罪感或者充满了弘光同时代人对传奇的偏爱,因此,它们不是完全真实的。弘光皇帝确实在逃出首都后跑到了太平,而且城门也确实向他关闭了;但是后来在6月5日,他于安徽中部长江南岸铜陵的黄得功营地找到了避难所。
当弘光帝被领进指挥部时,黄得功禁不住失声痛哭。起初他想推卸掉现在已落到他身上的历史责任。“陛下死守京师”,黄得功对他说:“臣等犹可尽力,奈何听奸人言,仓卒至此,且臣方对敌,安能扈驾!”弘光帝凄厉地说,黄得功不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将军,黄得功深受刺激,以至终于同意承担起保卫弘光的任务。黄得功说:“愿效死”。②
6月15日,叛徒刘良佐到达了黄得功在芜湖的营地。他带着多铎的一支旗军,同时还有前瓜洲驻军将领张天禄及其队伍。他们要求南明皇帝投降。黄得功拒绝了。但是在刘良佐身后,张天禄突然施放冷箭,正中黄得功喉部,这位忠君的指挥官一会儿就死了。他的主要助手们没有犹豫,两个支队指挥官马得功和田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