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克以首论崇高著名,但他关于美感心理的分析也非常丰富。他把美与人的社交本能联系起来。社交本能分为两种,一是性所引起的男女之爱,二是物体因其形体的娇小、光滑、明净等,它使我们感觉愉快,机体松弛,舒畅和缓。《论美和崇高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第三部分第1节中说:美是指物体中的那种性质或那些性质,能够产生爱或某种类似爱的情感。我把这一定义限于事物的纯粹可感知的性质。我把爱与情欲或色欲加以区别,爱是指心灵在观照美的或具有类似性质的东西时所感到的满足,而欲望是心灵的一种活力,它驱使我们去占有某些对象,这些对象不是以美而是用完全不同的手段来影响我们。我们会对并非国色天香的女人产生强烈的情欲,而男人的或其他动物的美根本不会激起任何情欲。美只涉及爱而不涉及欲望,美感是对对象的观照而不是占有。关于崇高,伯克认为它属于“自我保存”,因为崇高的对象会使观赏者感到、想到对自己的安全是一种威胁,这似乎很难与利害、欲望之类分开。但伯克认为只有当危险和痛感处于某种距离之外时,才能变成愉快的,这也就是说,只有当观赏者的自私心保持在一定距离时,他才能体验到崇高。

二  趣味的标准

    既然夏夫兹博里不是经验论者,那么可以美学史仍然以经验主义来指称18世纪英国美学?除方便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开始了美学研究方法的改变。从柏拉图到托马斯·阿奎那,美学主要是讨论艺术的特性,给美下定义,并把“美”等同于“审美价值”;文艺复兴以后,美学主要研究各种艺术类型,确定优秀的也就是美的作品的标准。但在18世纪,这一方法在英国被改变了,心理学的内省方法被引进美学,正如伯克所说,我们要在自己的心中注意检验我们自己的情欲。因此,这时的美学主题是讨论各种感知美的和经验:夏夫兹博里的“内感官”、爱笛生的“想象”、伯克的“感觉”等等。

    在审美心理的丰富研究中,本章所要介绍的是审美趣味的普遍性问题。

    夏夫兹博里认为“内在感官”是先天的,审美又是无利害关系的,所以美感具有普遍性。哈奇生认为“内在感官”与外感官一样是先天的,它先于习俗与教育,是神设计制造的产物,所以尽管后天的教育和习俗会影响“内在感官”,可以提高人的记忆力与比较力,影响快感程度的高低,但由于“内在感官”是天生的,人的美感也就具有共同性、普遍性。

    审美趣味的普遍性问题,在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看来都不是问题,把它明确提出来并予以解决的是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休谟排比了当时不同的审美趣味,指出审美趣味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人都见出不同的美,一个觉得美的,另一个可能觉得丑,世人的趣味,正像各种问题的意见,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用理智和理性去对审美趣味下判断是徒劳的,正如他说的,优美、恰当、简明、生动,这些都是众口交赞的,而虚夸、造作、平庸、浮艳,则是齐声斥责的。然而,一遇到具体的例子,批评家之间这种表面上的一致就消失了,可见判断与感情绝不相融,情感是原始的存在,它绝不受理性的干涉和支配,情感本身不存在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如同没有绝对必然的知识一样,也不存在任何“真实的”美或“真实的甜味或真实的苦味”。

    但休谟也注意到,完全否认审美标准也说不通,没有人会把随便一个诗人看得和弥尔顿一样伟大,而同一个荷马也不会因地域、政体、宗教和语言方面的变化而使他的荣誉受损。所以尽管趣味仿佛是变化多端难以捉摸,但终归还是有一些普遍性的褒贬原则。这些原则与理性标准无关,与审美差异一样,它也来自人的感觉之中。趣味的标准或批评的原则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作品总结出来的普遍性看法,是根据经验和对人类普遍感觉的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共同经验”的产生因为它符合了人性的结构或人的心理功能,按照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能引起快感,其他一些引起反感。如果说共同原则和差异都来自人性,那么它们的区别便在于人性的结构或心理功能健康与否。休谟认为,造成审美趣味的判断差异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克服的,如生理、心理器官有毛病,想象力贫乏,有害的偏见等等;另一类是难以避免的,如个人气质的不同、时代和地域形成的习俗的不同等等。只有在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提供审美趣味和情感的正确标准,因此人在培养健康的心理功能,就要克服偏见、加强艺术训练,使感觉能力和想象力都敏锐起来。

    针对休谟《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一文,伯克写了《论鉴赏力》一文,认为审美趣味具有普遍性与共同性,因为审美对象的性质是共同的,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基础又是共同的。他的论证是,人了解对象的一切自然能力不外感知、想象与判断,首先所有人的感觉器官的构造几乎或完全相同,所以对象对每个人都产生相同的快乐与痛苦;其次,想象力和判断并不能产生新的东西,只是感觉的表现,只能通过意象使人快乐或不愉快,所以也不能造成差异。总之,因为感觉是我们一切观念的伟大本源,如果感觉不是不确定与任意的,鉴赏力的整个基本组成对所人都是共同的,人类正是通过共同的情感原则和判断原则,才得以进行社会交往。伯克注意到审美趣味上的一些差异,但它们都不是原则性的根本差异,如感觉的缺陷、情感冷漠、判断失误,或无知偏见、没有基本的条件等等,所以这些,原则上都是可能改变、完善的。

三  美的经验特征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有关美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对某种客观的特征、性质描述、分析,但从17世纪的经验主义开始,有美的论述出现了转向,这就是从一种特殊的知觉方式、心理态度上来确定美、分析美,具有明显的主观取向。夏夫兹博里还有明显的先验论成分。不过从他以后,美学越来越向经验的方向转化。

1、夏夫兹博里论美是形式的和谐

    在新柏拉图主义看来,宇宙体是预定的和谐,是神的艺术作品,恶与丑只是部分的,其作用在于衬托整体的和谐完美。人是小宇宙,主体心灵中的理性观念、高尚品德辉映着宇宙的和谐。夏夫兹博里认为,物体既不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又没有自我目的,它只能是“被美化者”,美作为一种和谐的形式,只能来自物体以外并赋予它以形式的、创造形式的主动者。这就是说,美不在物体自身,而在于对物体的构图设计,在于形式或赋予形式的力量。

    创造形式的主动者有两种,“造物主”自然神和“第二造物主”人。神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比例合度的宇宙,把美赋予给宇宙和人。人作为“第二造物主”,可以创造出第二自然,他使包括艺术品在内的一切人工制品都具有比例合度的形式,赋予它们以美。这就有三种美的形式。第一种是“死形式”,它包括自然物与人工制品,如石头、金属等各种物体的美。第二种是“赋予形式的形式”所产的美,即有理智的人所创造的艺术。这一种形式使死形式具有光辉和美的意义。第三种是“造形的普遍的自然”,即造物主上帝、自然神,它是一切美的基础和源泉,它不仅创造了形式,而且创造了“赋予形式的形式本身”。因此,它才是第一性的美、最高的美,是美的本源。这三种美组成了由低到高的“美的阶梯”,组成了和谐的宇宙整体。自然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家,宇宙是他的作品,人是“小宇宙”,可以反映“大宇宙”的和谐,创造出第二性的美。

2、艾迪生论美的功能

    在艾迪生的《想象的快感》中,美是与伟大、新奇并列的三种引起快感的对象,他所讲的美,首先是我们种族和家族中各成员的美;其次是颜色的鲜明或多彩,各部分的对称与均衡,物体的安排和布局,或者是这一切的配合适宜和相得益彰。这些当然都是些老生常谈,但他对美感有新的认识,“伟大”使我们惊叹,“新奇”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美”则是上帝防止我们冷漠的措施,造物主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大体上是美的,以便我们不能以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看待它的工作。

3、哈奇生论美是多样统一

    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或固有的美与比较的美两种。绝对美是指就对象本身所认识到的美,包括自然产物、人为形式、形状等,只要是就对象本身而言,并非是在对象之间进行比较,由此而认识到的美都属于绝对美。相对美是指人把某一对象与其它对象进行比较时所认识到的美。相对美以蓝本与摹本之间的符合或统一为基础,因此它主要指摹仿性的艺术品,它与蓝本的类似、符合是其美的基础,艺术美即是它摹仿的维妙维肖、逼真。

    既然人能从对象本身就能认识到美,那么对象本身就一定有某种因素,使人认为它美。哈奇生以一种不太确定的语气说,凡是唤起我们美的观念的形状,似乎是那些具有多样中统一的形状,用数学的话说,美就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复比,统一性相等,美因多样性而增减;多样性相等,美按统一性增减。形式上的统一与多样之比例是构成美的客观因素。但它并不就是美,只有当人认识到对象形式的一致与变化之比例时,才能发现美。所以他反复强调一切美对某一感知它的心灵的感官而言,都是相对的,所以他总是把“美”和“美感”相提并论,美是指“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观念”,“美感”是指“我们接受此种观念的能力”。包括绝对美和相对美的分类,也是根据我们的审美认识,而不是根据事物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