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个农夫,身穿长袍,下身穿长裤,头上缠布,手持鞭状物,正在驱赶着 

两头牛犁地。在这个农夫的背后,山上,一个农夫正在挥斧砍树,他上身穿 

有压领的短袖衬衣,下身穿裤,头上也裹着缠布;在犁地农夫的下面,山涧 

里,搭起了两个帐篷,帐篷里分别坐着一个人和两个人,这是三个妇女,留 

长发,正在忙着做饭;在帐篷的右边,有一条小河,小河旁有一个妇女,手 

持尖底、鼓腹、细颈、敞口、颈部有耳的罐子正在汲水。这个妇女也是留长 

发,穿无领长袖衫。在帐篷的左侧,有一个男子,他身穿一件无领的皮质短 

衫,下身穿细口宽裆的裤子,赤足,留胡须,头戴一顶折檐卷毛小尖帽,他 

的身旁有一只猎狗、两只山羊、五只绵羊。通过这两幅画,我们可以看出, 

伊朗高原虽然也伊斯兰化了,但在一般的农民家里,居民的服饰还保留着更 


… Page 33…

早居民的服饰传统:头戴小尖帽,上身穿无领或压领的长衫,下身穿裤,部 

分脚上穿广口鞋,部分光脚;部分妇女,特别是在没有外人的情 况下,她 

们披发,不包蒙面纱。 

     伊朗战士的服饰我们没有发现,只看见过一件头盔。头盔铜质,整体呈 

圆锥形。帽子的前面有一个不太长的帽檐;帽檐上方是一个桃形的饰物,桃 

形饰物就在我们今天的军人所带帽子缀军徽的地方;帽顶上呈尖状,上有 

孔,通常是用来扎羽饰的;和帽檐相连,在帽子的后部,有护耳,护耳围绕 

帽子一周,宽约一寸,正好护住颈部。这种帽子和流行于中原的较高级别的 

军事长官所戴的帽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关于此时与伊朗高原相邻的其他地区居民的服饰,我们在此略作介绍。 

阿塞拜疆地境内发现了一件属于16世纪的战士头盔,这是一件锦帽,帽子 

无顶,平额,有大的护耳,其额正中书写一行阿拉伯文字,整个帽子是用黄 

金和宝石装饰起来的。显然,伊斯兰教文化在阿塞拜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格鲁吉亚境内发现了一件属于17世纪初期的画,其上画了一个王公,骑马, 

穿长袍,袍子圆领,头戴圆形卷檐毡帽,这是13世纪以来咸海一带蒙古王 

公喜欢戴的帽子。看来,在此时期,蒙古的文化在此地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地区,依然保留着蒙古人占领时期的一些服饰方面的习 

俗。然而,在王公贵族那里,为了政治的需要,伊斯兰化的比重在加重。巴 

布尔“札记”中收藏的一幅关于霍斯罗夫汗对巴布尔表示臣服的画中,对巴 

布尔及其大臣的服饰有所反映:巴布尔及其大臣穿着典型的穆斯林服装在接 

见来自伊朗高原的使臣。中亚地区的长袍,长度多及膝,分为两种:一种是 

长袖的,以压领居多;一种短袖的,以方领居多。和伊朗地区的居民一样, 

中亚地区的居民在长袍之下通常是穿裤子的,然与伊朗不同的是:中亚居民 

裤子下半截捆绑绷带,绷带一般及膝。 

      (4)建筑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建筑术是在被征服的巴尔干半岛和西亚各国的地方 

传统基础上形成的。这些传统各种各样,奥斯曼土耳其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 

将各种传统相互兼容,并形成新的建筑风格。和北非以及印度一样,在奥斯 

曼土耳其时期,各地的建筑仍以清真寺建筑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清真寺是 

1557年在伊斯坦布尔建造的苏里曼清真寺、1574年在埃地尔内建造的沙里 

姆清真寺。清真寺全是用石块砌起来的,它通常由一个正殿、四个塔式柱子 

组成,根据伊斯兰教教义,清真寺内外的装饰没有生物图案,而主要是植物 

图案和几何形图案壁画。除了这个之外,在反映清真寺的辉煌效果方面,阿 

拉伯建筑师们还大量使用了金、银、象牙等镶嵌工艺。到了后期,清真寺打 

破不能绘画生物的戒令,开始出现了人物、兽类的纤细画。 

     和中原地区不一样,西亚的具有军事意义的要塞通常不是修筑在靠近居 

民区的平原地带,而是修筑在交通要道一侧高高的山上。要塞平面一般呈不 

规则形,修筑有城墙,城墙多是用石头修筑的。城门也和东方不同,不是正 


… Page 34…

南正北方向的四向开门,而是在通往山下道路的地方修筑城门。由于城垣多 

修在山顶上,所以城垣外侧的四周没有必要再添修护城壕沟,西亚人在建筑 

方面基本没有城壕这个概念。西亚的城垣只是为了阻挠敌军直接闯入城里, 

而攻城一方也没有登城的设备和意识,因而西亚的城垣不需要修筑得很厚, 

在城垣上面也是不安排人进行防守的,当然也没有中原角楼、马面一样的设 

施了。和中原相比,还有一点也是不同的:西亚的城内,城中心一带常常修 

筑与宗教有关的巨大建筑,而不是王宫。 

     伊朗地区的城垣和西亚又有一些不同。比如里海西岸、高加索山北麓的 

捷尔宾特古城,它的平面略呈四方形,城垣上有箭垛。这里的城垣多是用生 

砖砌起来的,为了加固城垣,每隔一段,加修一个六楞形的基柱。中亚的城 

垣也有类似的特点。 

     西亚地区的高大建筑通常都将其顶修成尖状,用意在于起到高耸入云的 

效果。这种建筑源于哥特人的建筑。一般的建筑,特别是平民的房屋建筑, 

平面一般呈方形,讲究永久耐用,多是用大型块石或用烧成的砖砌成的。房 

屋一般修成平顶,另在屋顶的四周加修一段女墙。这样,在炎热夏天的傍晚, 

居民就可以在屋顶上乘凉了。 

      (5)商业与交通 

     公元15世纪前后的西亚、中亚及其附近的地区,商业还是比较活跃和 

发达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利用它地占三洲的优势,曾经将东方与西方连接 

起来。在陆路方面,它把中亚的布哈拉、希瓦,伊朗的沙法维和其西面的意 

大利、西班牙连接起来。海路方面,它把印度、孟加拉、沙特、也门、索马 

里、埃及、地中海诸国连接起来。当时,横穿欧亚大陆的主干道经过以下地 

区:由喀布尔出发,经坎达哈、疾宁城、基尔曼、伊斯塔哈尔、伊斯法罕、 

加珊、哈马丹、基尔曼沙、巴格达、摩尔苏、乌尔发、亚达那、伊斯密尔, 

这是南路;由布哈拉出发,经木鹿城、麦什特、尼沙普尔、阿斯特拉巴、雷 

伊、德黑兰、喀斯文、大不里士、查尔迪兰、埃尔斯伦、安卡拉、伊斯坦布 

尔,这是北路。海路的情况也是比较理想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内,主 

要控制了巴士拉、亚丁、莫赫埃、吉达、苏亚金、亚喀巴湾等重要港口。 

     交通网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交通的畅通。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需要大量 

土地奖赏在战争中有功勋的人员,实行向外扩张的政策,时常挑起战争,以 

前友好的、经常的东西间的商业文化交往通道被阻塞。这种情况在17世纪 

前期表现得尤为显著,奥斯曼人原则上反对与欧洲做买卖,只允许南欧有限 

的几个地区,如威尼斯、热那亚、杜布罗夫尼克的商人在帝国所辖之内从事 

商业活动。在与南亚诸国、中亚诸国的交往中,他们首先出口对他们有利的 

商品,进口比较奢侈的宫廷消费品,而不太注重大众消费品,从而使亚洲东 

西方间的贸易规模有所缩小。与北非的贸易变成了贡赋形式,只有进来的, 

没有回去的。与南非、中非的贸易则以高额税收加以排斥,不给他们在东西 

方贸易方面提供方便。国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国家规定了每个市场的 


… Page 35…

商店数目、所卖商品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帝国境内的农民隶属于各种封建 

采邑主,基本上没有人身自由,法律规定农民不得随意离开所属的采邑主, 

否则采邑主在20年内有追回并迫其交纳高额罚款的权力。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以下特点:一,奥斯曼土 

耳其帝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二,国家的军事帝国色彩极 

强;三,国家的贫富差距极大,贵族富有,百姓一无所有;四,居民,特别 

是农民、手工业者被严格地控制在国家机器之下,没有人身自由,而奴隶的 

社会地位更是低下,苦不堪言;五,为了征服欧洲大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并不支持东西方的贸易,也不鼓励境内的贸易,商业一直停滞不前。在这种 

大的背景下,出现了以前所没有的情况:一,西方的商人因为土耳其的阻挠, 

无法从土耳其境内得到东方的商品,而本国则需求量极大,为了谋利,欧洲 

的商人和国家机构开始谋求寻找新的去印度的航线,于是有了新大陆的发 

现。二,帝国境内百姓穷困,没有购买力,本国境内的商业基本没有生命力, 

西亚在商业方面出现了倒退现象。 

     中亚、波斯、南亚人民为了沟通中西交通,曾设想摆脱奥斯曼土耳其人, 

从其边境两侧开辟一条通道。陆路偏北,主要是经希瓦所控制的地方,绕过 

里海北岸,进入高加索山,再经黑海,进入欧洲;海路则是由印度向西,与 

东非来往,再经东非、南非、西非与欧洲交往。前面一条道路由于奥斯曼土 

耳其帝国势力北上,进入到阿塞拜疆、南高加索而关闭,后面一条道路则因 

不能展开直接贸易,仅使中非国家富饶起来,但并没有使欧洲与亚洲直接受 

益,因而也就不太兴盛。直到18世纪以后,后面这条道路才兴盛起来,但 

不久又因苏伊士运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