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裤子、蔽膝(挡在裤子前面的一种饰布)都是用赤色罗做成的。大带系用红 

色或白色绢织就;腰带是皮革的;袜子是白色的、鞋子是黑色的。 

     明朝官吏分为九等,各等之间存在等级差异。为了让人便于辩别这九个 

等级,明廷在服饰上制作了各个等级的标志。标志主要集中在帽子上的梁、 

腰带上的饰物、绶带颜色、绶带上的吊饰、绶带以及服装的前襟和后背上。 

明廷皇帝、皇太子、亲王、郡王之下设公、侯、伯数种爵位。这几种爵位所 

戴的朝服之帽都是梁冠。公这一个级别的帽子上有八个梁;侯和伯这个级别 


… Page 50…

的帽子上是七个梁。明代的附马地位特殊,朝服同于侯爵,帽子上也是七个 

梁。 

     伯爵之下,明代将所有官吏分为九个等级,为一至九品。一品最高,九 

品最低,这是品级,不是职位。也就是说:这种品级只表示地位,而不表示 

职位,这和权力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各品官吏的级别标志是很明显的。一品 

官:帽子上有七个梁;腰带皮质,饰玉,称玉带;所佩绶带用黄、绿、赤、 

紫四色线织成的锦做成,其上有云凤图案,绶带下面结了一个青丝网,上缀 

两件玉环。二品官:头戴六梁冠;革带和佩带都是用犀牛角质料制成的饰件 

装饰的,其余与一品官相同。三品官:头戴五梁冠;皮带是用金质料的饰件 

装饰的,佩带是吊玉饰;绶带也是用黄、绿、赤、紫四色线织成的锦做成的, 

但其图案是云鹤。四品官:头戴四梁冠;革带饰金,其余同三品;五品官: 

头戴三梁冠,革带饰银,绶带也有黄、绿、赤、紫四色线所织锦做成,但图 

案是盘雕;另外在绶带的终端吊两个镀金的银环。六品、七品都是头载二梁 

冠;革带饰银,绶带只用黄、绿、赤三色线织成的锦做成,其上的图案是练 

鹊图案;只在绶带上吊两个纯银环。八品、九品官头上只带一梁冠;革带用 

乌角质料装饰;绶带用黄、绿二色线织成的锦做成,其上图案为鸟;绶带上 

吊两个铜环。另外,一品至五品上朝用的笏是象牙质的,而六品至九品上朝 

用的笏是槐木质的。其他一些达不到九品级别的官或吏,没有朝服,如果需 

要上朝或参加祭典,只有穿公服。如果工作三十年,仍未升迁,但也没有过 

失和失职,朝廷特许用九品的朝服上朝或参与祭祀大典。以上是明代中期以 

前的朝服款式。明代中叶以后,一度修改朝服款式;帽饰如旧;上衣长仅腰; 

下裳分为七幅,前三后四。 

     遇到皇帝举行郊祭、祭祀社稷,文武百官是要陪同的。这时,官吏必须 

穿祭服。和朝服一样,各品官吏的衣服都是一种颜色,没有区别:上衣为青 

色,质料为罗;圆领,黑色;裤子为红色,质料亦为罗,外罩蔽膝,蔽膝质 

料也为罗,红色。冠、带、绶表示等级,其款式、图案、饰件质料如同朝服。 

     担任具体公职的品级官吏有公服。公服是上朝、陪伴皇帝时穿的服装。 

由乌纱帽、团领袍、束带组成。乌纱帽是由唐代幞头演变而来的一种圆顶官 

帽,通常先用铁丝编织出框架,然后再在框架上绷蒙黑纱,另在帽子下沿靠 

后之处左右各插一翅,亦叫展角,长一尺二寸。袍子的特点是:各级官吏袍 

子都是纱罗绢质料;款式皆为长袍,盘口领,右衽;袍子颜色因品级而有区 

别,一品至四品为绯色,五品至七品为青色,八品与九品为绿色;公服的袍 

子上有花,这是一种表示等级的图案,一品袍上是大朵花,直径约五寸,有 

枝;二品袍上是小朵花,直径约三寸;三品袍上是散花,花上无枝,径二寸; 

四品、五品袍上是小花,但花杂叠在一起,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袍上 

亦是小杂花,直径约一寸;八品以下袍上无花。公服还配腰带,腰带上的饰 

件质料同样表现等级:一品饰玉,或作花形,或作素玉;二品饰犀;三品四 

品饰金,造型作荔枝;五品以下饰乌角。公、侯、伯、附马因事上朝,也需 


… Page 51…

穿公服,袍色、花样、带饰皆与一品官吏相同。所有官吏都穿皂靴。 

     有公职的官吏天天都要上班理事。在本官署之内,不穿公服,乃穿常服。 

文武百官的常服与公服大体相同,也是由乌纱帽、团领袍、束带组成。乌纱 

帽、袍服款式同于公服,但袍子的质料、纹样有区别:常服袍的质料为杂色 

绫、罗,但不许用黄、黑、紫三色,也不能用纯素色,更不得绣龙凤纹;常 

服长短有明文规定,文官袍长距地一寸,武官袍长距地五寸;常服有“补子”, 

这是缀在袍子胸前背后的一整块绣锦,底多为黑色,是用金线绣图案,文官 

多是禽鸟,武官多是走兽,这是区别官吏级别的重要标志,其长宽约40厘 

米,文官一品补子的造型是仙鹤,二品补子是锦鸡,三品补子是孔雀,四品 

补子是云雁,五品补子是白鹇,六品补子是鹭鸶,七品补子是颇似鸳鸯的一 

种鸟,八品补子是黄鹂,九品补子是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的补子是狮子,三 

品四品是虎豹,五品是熊罴,六品七品是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是海马。公、 

侯、伯、附马的补子是麒麟、白泽。没有品级的官吏,或称杂职官,补子为 

练雀。 

     有一定品级的官吏居家闲处有燕服,即便装。明廷对官吏的便装也有规 

定。根据文献记载,在京城者,只有七品以上官吏及八品以上在翰林院、国 

子监、行人司 (类现今外交部)供职者可以服用,各省官吏中,只有方面大 

员、各府的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可以服用,武官中只有都督以上职位的 

官员方可服用。燕服中的帽子名叫忠静冠。忠静冠以铁丝为框架,上绷蒙以 

乌纱、乌绒。帽顶略方,中间隆起,前饰三道冠梁,后列两翅。三道冠梁, 

 (颇类现今帽子上的折子)用线压边,三品以上用金线,四品以下用丝线。 

忠静服是仿古代玄端衣制成,基本色调是深青色,质料为纱、罗。三品以上 

的官吏许饰云纹,四品以下皆素衣。忠静服胸前背后皆用本职补子。 

     居民常服 

     明代居民因其社会地位、职业不同,服装各有自己的特点。 

     儒生、生员、监生巾服。洪武初年,举国大定,因国内排蒙情绪仍重, 

于是明朝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四方平定巾是用黑纱罗制成的帽子,由于其 

可以折叠,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这种帽子只有士人才可以服用。除 

了这种帽子之外,士人常戴的帽子还有六合一统帽。六合一统帽俗称“爪皮 

帽”,其质料为罗缎,由六块布缝合在一起制成。这种帽子一直沿用到清代。 

儒巾是知识分子常服的一种头巾。其制如方巾,前高后低,以黑漆藤丝为里, 

乌纱为表。这种头巾最初只用于未中举的举人,以后不分举人、贡生、监生、 

生员皆可服戴。洪武末年,始定儒生的服装。初与下级官吏的款式相似,后 

改革,遂有定制。儒生服为长衫,白色,质料以布为主,也可用绢;袖子宽 

大,袖边用黑色布镶边;腰系黑色丝带。明代中期,士人有用忠静冠服者, 

还戴暖耳、出门撑伞,穿锦质鞋,流行不久即被严厉禁止。 

     庶人冠服。百姓的服装以袍、衣、裳、鞋分类,文献所载甚简,唯巾载 

甚详,有许多形制,如有唐巾、晋巾、汉巾、四带巾、万字巾、老人巾、纯 


… Page 52…

阳巾、网巾等。明廷对百姓的服饰有不少的限制,如:庶民可服杂色盘领衣, 

但是不许用黄色。庶民服装不可用锦、绮、绫、罗,只能用绢、素纱、布。 

商贾只能用绢布,甚至不可用纱;农家有一人在外经商者,全家人皆不得用 

纱。庶民的首饰不可用金、玉、珠、翠,只能用银,庶民的头巾不可用金、 

玉、玛瑙、珊瑚、琥珀装饰。庶人帽子不可有顶,帽子上的珠饰最多只能用 

水晶、香木。严禁商人、仆役、娼优、下贱职业者服貂裘,无论富有如何。 

明廷也有通融之处,如:庶人结婚之时,不论贵贱,皆可服九品常服;农夫 

出门皆可头戴斗笠、蒲笠,出入市场不禁,其他人等,无论等级多高,皆不 

允许。明廷明文规定庶人不得穿靴,但对北方天寒之地的居民除外,他们可 

以穿与靴近似的牛皮筒靴。 

     妇女服饰。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宋代丰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明初 

的发髻基本沿袭了宋元以来的样式,而自嘉靖以后,变化较大。头髻向梳高 

方向发展,又以金银线挽结,远远望去,如男子头戴纱帽。妇女头上也和宋 

元一样,头顶用珠翠装点。除此之外,妇女还有包头(扎巾)、戴头箍、作 

假髻等作法。包头是指用乌纱、乌绫将额头裹起。纱阔约二寸,裹额一周, 

后留飘带。头箍由包头演化而来,最初是用综丝编成网状,然后将网把头发 

罩住。以后戴者日多,又出现了纱头箍和熟罗头箍。作假髻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本身的头发里掺以部分假发,并衬以独特的发托,将发髻的高度增 

加。一种是完全用假发制成,如现今的假发套,用时直接戴在头上。后一种 

多用于已婚将要远行的妇女。明代妇女的服装按“政策”规定只能用紫、绿、 

桃红及浅色,禁用金绣图案,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子只用蓝色,质 

料为丝、绫、绢、布。常服有大袖衫、褙子、比甲、长袄、长裙等。大袖衫 

是明代妇女重大场合穿的一种服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