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为丝、绫、绢、布。常服有大袖衫、褙子、比甲、长袄、长裙等。大袖衫 

是明代妇女重大场合穿的一种服装,式样盘领口、对襟,衣襟宽三寸,用纽 

系结。因其袖长三尺二寸八分,袖窿围一尺,袖口宽达三尺五分,故有是称。 

明代的品级妇女也穿大袖衫,往往在大袖衫的胸前背后饰与丈夫相同的补 

子。褙子也是一种礼服,式样为大袖宽身,很像现今流行的背心、坎肩,分 

冬、夏两种款式。冬季穿的褙子质料厚,为锦、或做成夹衣;夏季穿的褙子 

质料薄,为纱、绸。根据社会地位不同,褙子也不一样,庶士家庭的妇女通 

常穿窄袖窄身的褙子,乐妓只能穿黑色褙子。比甲的款式有些象长衣无袖马 

甲,及膝,是明代妇女的常服,通常与大袖衫、袄、裙搭配在一起穿,而罩 

在上述衣衫之上。领有对襟、盘领、交领三种。长袄是在贵族、品级官吏家 

里工作的奴婢们穿的便服。领子有对襟、盘领、交领三种;款式为窄袖,镶 

边。与明代以前的袄不同,明代的袄一般长过膝,故称“长袄”;颜色多为 

紫、绿二色;衣料用罗、缎。袄上有花纹,图案与大袖衫相似,用刺绣形式 

绣出。明代妇女盛行裹天足,即盛行用布将脚裹住,使其畴形发现而变小的 

风俗。亦因此,妇女中提倡“行不露足”,故而长裙得到流行。明初长裙一 

般用六幅布料缝成,褶少,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明末流行八幅布料 

者,腰间细褶加多,动则如流水,平添不少风韵。明代裙料多为纱、绸、罗 


… Page 53…

等,裙色初浅,尚淡,以后多用素白。明廷为体现贵族的尊严和高贵,对士 

庶妇女的首饰有明文限制,如:士庶妇女首饰若钏与镯用银,可包金,但不 

能用纯金,禁用宝石首饰,唯耳环可用金、珠。 

     日本服饰 日本官方的服饰受中原文化影响,制定了礼仪制度,规定了 

服忌令和官家服饰。一般居民服饰的质料是丝绸、棉布、麻织品,这些产品 

大部分是从中国或朝鲜进口的,但也有自己生产的。服饰款式还是以原先的 

服饰为主,如斗篷、汗衫、裙、裤、线衣、套鞋等。一些新式的东西进入到 

了居民的生活,如以上的东西出现了葡萄牙语的表现方法。当时,进入日本 

的西方人以葡萄牙人为主,因此出现了这种情况。葡萄牙人在当时被称作南 

蛮人,东西被称为南蛮物。日本对南蛮物是很喜欢的,在正规场合,如果你 

的衣服和其它物品中没有南蛮物,则对你立即表现出轻视。 

     朝鲜居民的服饰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居民穿服以袍、褐、束带、 

颇似靴的棉布软底高腰鞋、白布袜为主。有些居民腰间时常缀挂一些小物 

件。和中国的居民有显著不同的是:朝鲜居民每人头顶都带一顶大檐帽,只 

因身份不同,帽子的质料、形状不太一样。金得臣所作《路上见谒图》对李 

朝时期的不同等级居民的服饰有所反映。 

      (3)居住条件 

     关于明代居住条件的研究资料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文献的记 

载,一部分来源于现存的一些明代居址。后者是研究明代居址的重要资料。 

     明代宫廷建筑 

     明代宫廷是皇帝住的房屋及其附加设施。现今保留下来的宫廷居址分散 

在三个地方:一是在北京,这是明朝第三至最后一位皇帝居住的地方;二是 

在南京,这是明朝第一、二位皇帝居住的地方;三是在安徽的凤阳,这是明 

代的开国帝君朱元璋为自己及后世修的副都之一,当时称为中都。凤阳的宫 

城修建时间较短,约于1368年始建,而于公元1375年停工。当时只建起了 

一个轮廓,没有完工。兴建时,蒙元势力尚在北方,中原地区形势不稳,从 

军事角度出发,很需要在此兴建一个都城。以后,蒙元的势力很快撤出了中 

原,明廷在中原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国家太平,政局稳定,没有大规模战争, 

用不着建筑中都了。停建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明代正在兴建明朝的正都 

南京,以当时的财力,明廷无力同时营建两个都城。明中都停工后,原用于 

建筑中都的材料都改用到修建凤阳龙兴寺了,这座宫殿被废弃。南京宫殿修 

建的时间比较长,一直沿用到明末,其建筑风格与北京城基本相同,稍有自 

己的特点。我们叙述仍以明北京城为主。 

     明代宫城建筑的指导思想是“席山为殿,枕山为城”,故而,宫城是修 

筑在地势比较开阔的近山地带。明代宫城是皇权集中的表现,故而其建筑力 

求居于城市的中心,既讲究宫城居全城正中,同时也讲究中轴线,即以宫城 

为核心,全城的建筑一分为二,左右建筑对称。和历代宫城修筑方法不太一 

样,明代宫城城垣不仅仅是夯土建筑,其在夯土的内外两侧,又包砌了烧砖。 


… Page 54…

     明代宫城中的宫殿,布局特点是:一,以全城的中轴线为基点,宫城内 

的重要建筑以“宫”或“殿”为名,都分布在中轴线上。二,以宫城内的重 

要建筑为基点,宫城内的其他房屋或次要宫殿按左右分布。明代北京城里的 

宫殿也和历代一样,是土木建筑。兴建宫殿的步骤明确:第一步,选择房屋 

基址,在选好的基址上用黄土夯出一层坚实的房基。大殿地基较高,一般高 

出地面5—9米,小殿稍矮,地基也就是3—5米。第二步,在坚实的地基上 

按事先规定好的地方挖柱洞,布石质柱础。柱洞一般直径1米,柱础则高50 

—80公分不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因为明代的房屋和中国古代的建筑 

一样,墙本身是不承重的,全靠柱、栋、梁承重,而柱、栋、梁的承重则是 

以柱础为基础的。第三步,在柱础上树栽柱子。宫殿用的木柱是很讲究的, 

全是质地坚硬的原木,它们全是从东北或四川的原始森林里采办来的。第四 

步,柱子树栽好之后,房屋的框架也就出来了,下一道工序就是在柱子上面 

搭盖栋、梁,并在栋、梁之上横向铺钉椽子,椽子之上铺瓦,瓦上盖瓦盖(这 

是为了防止漏雨)。第五步,在柱子之间砌墙,砖是烧过的,墙高约 1—2 

米,然后再在砌好的砖墙上做格子窗,窗上或贴窗花红,或安玻璃。为了使 

宫廷显得富丽堂皇,在柱础、柱子、柱头、斗拱之上还雕出许多图案,以龙 

为主。在房脊、房檐之上还雕塑许多古怪的,据说是辟邪的动物。 

     明代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桌椅。明代的桌椅多用红木,这种木头坚硬,防 

蚀,纹路清楚。明代宫廷里的桌子以圆形为主,也有长方形的,其两边翘起。 

明代宫廷里的椅子以有靠背的为主,但也有圆凳,其外形象是腰鼓。 

     明代一般居民的建筑没有皇家宫殿那么复杂,多是一些四合院的房屋。 

这是从宋元以来二合院、三合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般居民的家里, 

床、桌、椅、凳都是很齐全的,其型制是很复杂的;各成一个系统。明代和 

西方的交往比较密切,在一些富室之家,正厅里还能摆上一个座钟。 

     日本的建筑 日本的庭院建筑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在中世纪, 

 日本的城廓是领主们在扩拓自己宅邸的基础上修筑的防御工事,这是一些类 

似于中国坞堡的设施。有的领主则是利用天险建筑宅邸。到了这个时期,出 

现了坚固的要塞和宏伟的大城廓,它们的周围挖有多道护城壕沟,筑起高大 

结实的石垒。寺院建筑仍是前代的和式、唐式、新和式、折衷式等,但总的 

趋势是各种各样的样式逐渐向混合统一方向发展。住宅建筑方面初期仍是 

 “寝殿样式”占主流,略加一些“武家样式”。但不久就产生了“书院样式” 

的新样式。这种居室建筑结构与今天的居室建筑十分近似:主房设有书院, 

内铺木质地板和搁板;在其附近有一些辅助设施,都是一些用隔扇隔出的小 

房间,房内铺着草席;在主房与小房之间有宽敞的走廓;在主房和小房间里, 

通常布置了许多字画;屋顶铺涂了金粉的瓦,瓦上装饰龙虎图案;居室周围 

是园庭,里面有各种奇树怪石。 

     朝鲜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成分:建筑也是土木结构为主; 

讲究中轴线和左右对称;房屋的墙壁不承重,而是由柱、栋、梁承重,斗拱 


… Page 55…

在建筑中广泛使用;屋脊多见歇山式;窗户多用格子窗。 

      (4)交通运输 

     明代,中原的陆路交通与宋元相比,没有太大的发展。陆路交通道路还 

是由国家管理。明朝政府很注重将全国县一级及其以上行政单位的交通道路 

统管起来,确令畅通,并在沿途设置驿站。交通道路和主要干线由国家出资 

进行修缮,地区间的交通道路则由府县监督,各乡遣派民工用服劳役办法进 

行修缮。由于有了国家管理,明代的交通从整体讲来还是比较发达的。 

     明代的陆路交通工具仍是以牛车、驮运、人负为主。牛车:通常是两轱 

辘一轴一辕的拉车,车轱辘高大,直径约1。5米左右,是木制的,中间有几 

根幅条,也是木质的。这种车和唐代的车辆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车的车速显 

然不是很快,但对于慢生活节奏的中原人来说,这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没 

有人嫌它慢,故而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沿用下来了,从来没有人试图改革它。 

驮运:在一些不太好走的山道上,通常是驮运,即一个牲口身上驮一个麻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