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嫌它慢,故而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沿用下来了,从来没有人试图改革它。 

驮运:在一些不太好走的山道上,通常是驮运,即一个牲口身上驮一个麻织 

带子,带子里装上东西,担在牲口身上走。这和西方不一样,和南亚次大陆 

地区也不一样。后者的牲口身上通常先担一个木制架子,然后将东西放在架 

子上。由于中原地区的居民发明了软质料的口袋,架子就显得多余了。人负: 

人力担、背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变,在一些无法修路或国家认为投资修路不太 

上算的地区,居民一直是用肩担、背篓。我们走了许多地方,也注意了其他 

一些地方,都没有发现我们国家这种运输工具,即从来也没有发现扁担和背 

篓,这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同样,除了云贵高原的一些少数民族之外, 

中国人一直拒绝使用用头顶负物这种风俗。然而与我们相邻的、且长期享用 

汉文化的日本和朝鲜,却与我们相反,他们很快地便接受了这种风俗。直到 

明代为止,不能生产马匹的中原人,对马匹还有一种特殊的钟爱。马匹尚未 

投入运输行业,而只是作为代步,只使用于骑,而不使用于拉车和生产领域。 

     日本的交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镰仓幕府时代已经出现了驿路法, 

这是根据中国的驿路法改造而成的。但是,法归法,路归路,没有人对这个 

驿路法感兴趣。到了此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先是出现了道路和旅舍,以后 

又出现了专业运输组织的“马借”和“车借”。马借是专门向旅行者出租和 

提供马匹,车借是专门向远途的商人提供运输车辆。 

     明代的水路运输达到了极高阶段。水路运输分为海运和内河运输两大 

类。海运可细分为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两类。明代沿海运输的发展与南粮北 

运有关。当时,南方粮食生产过剩,而北方粮食不足,明廷积极推行沿海船 

舶运输。从文献记载来看,明时沿海船舶运输有五条主要航线:其一是由长 

江口刘家港到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其二是由成山到辽东。其三是由直沽通 

向刘家港。第四是由辽河口通向长江口刘家港。第五是由福建闽江口长乐港 

通向山东半岛的东端。明代远海航行与当时海外贸易发达有关。明代,长江 

沿线及沿海的手工业比较发达,有了大量外销的能力,于是对海外贸易产生 

了兴趣。当时,明朝通过海路向南亚、南亚次大陆、西亚、东非输出瓷器、 


… Page 56…

丝绸、手工艺品,而输入象牙、香料、黄金、珍珠等。在非洲海岸,至今仍 

到处散布明代的瓷器遗物。明朝的海船很大,航海技术及设备也是世界第一 

流的。郑和七次下南洋所携船只大者长约44丈,宽约18丈,整个一个船队 

的船数达62艘,由此可知明代的远航能力了。遗憾的是:当时处于领先地 

位的中国航海业,由于明廷的人为阻挠,后趋于衰败。 

     和中国相比,日本的海上运输虽然晚些,但却步入成功之路。日本的沿 

海运输产生于沿海的渔猎经济,到了明代前后,日本海船的运载量已经达到 

了千石左右。日本的海外贸易大约形成于唐代前后,那时,日本来华的使团 

叫遣唐使,他们都是坐船来的。到了明代前后,日本的海外贸易进入到一个 

新阶段,出现了“朱印船”贸易。当时,海盗比较猖獗,明朝对此很注意,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商船,证明这些船只不是海盗,以便中国方面允许其进入 

中国,或经中国往南洋等地,发给商人们名叫“朱印状”的对外贸易的许可 

证。因上面盖有政府的朱红大印,所以持有“朱印状”的商船被称“朱印船”。 

 “朱印船”贸易的路线通常是由日本长崎出发,抵达我国的广东和福建,或 

经上述之地往台湾、澎湖岛、爪哇、婆罗洲、摩鹿加群岛、马来半岛等。日 

本出口刀、剑、铜、硫磺、扇、铠、屏风、漆器、白银等,而进口铜币、生 

丝、棉布、棉线、丝绸、铁器、药品及各种书籍。17世纪中叶,持有“朱印 

状”的日本商人有百名以上,其船达300余艘。一艘海船平均载重是300吨 

左右,而最大的已经达到了800吨。 

     在中原地区,短途交通以步行和坐轿为主,尤其在城内是如此。轿子是 

官员和妇女这两种人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的工具。轿子的种类繁多,根据坐 

轿人的身份、天气情况,轿子又可分为凉轿、暖轿、官轿、彩轿等。从轿子 

上的一些装饰及布料,以及抬轿的人数,也可分出等级来。如果是黄颜色的 

轿子,那准是皇家的;如果是用彩色锦制成的,且抬轿者有四人以上,这应 

是一位高级官吏的;两人抬的轿子一般是低级官吏或妇女所用之轿。在城里 

及城郊,一些富人也骑马、骑驴。 

      (5)婚嫁风俗 

     明代人对待婚姻,仍如前代,有许多规矩和禁忌。明代人脑海中没有恋 

爱这个概念,男子成丁婚嫁决之于父母,女子出嫁同样也决之于父母。由于 

礼教的作用,明朝政府的提倡,在明代前后,中国的婚姻中出现了几种不太 

正常的现象:一夫多妻制的风俗有所抬头;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降低; 

改嫁遭到坚决反对;多妻制中妻与妾的地位悬殊。 

     和中国有些近似,这时的日本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很低:男子可以 

以各种理由纳妾;妇女如果侍候丈夫不周,喝茶过份,游山玩水,都可以被 

休回家。 

      (6)丧葬风俗 

     明朝人相信:人死之后,生命不是消失,而是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 

在那个世界里,死者还要吃饭、穿衣、睡觉,还要有开支,故而,生者对死 


… Page 57…

者的埋葬是一点也不敢马虎的。他们要给先人准备好一切在阴间需用的东 

西,包括吃穿用住行中的一切。 

     我们先谈谈帝王丧葬风俗。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他们的墓相继被发现。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称帝 

时在南京,死后葬南京附近。代宗朱祁钰在复辟的英宗看来是“篡位”,是 

大逆不道,故其死后不得归葬祖陵,只好将墓修在北京西山。建文帝生死不 

明,葬所失载。其他13位皇帝死后都葬在北京十三陵。除了这些墓葬之外, 

明王朝还在安徽凤阳修建了明皇陵,在泗州修建了明祖陵。考古工作者对这 

些墓葬进行了调查或发掘,基本上摸清了情况。由于这些明皇室的墓葬都是 

以山为陵,而且相信这是死者在冥间的宫殿,故而在学术上称这些墓葬为陵 

寝。 

     明朝陵寝的设计思想是非常明确的:明朝皇帝生前有城护翼,死后也须 

葬于城内;明朝皇帝生前居住在宫殿里,死后也应有宫殿;明朝皇帝生前享 

受朝拜,死后也要接受朝仪。正是在这种设计思想支配下,陵墓完全按照皇 

帝生前居住的规模、式样、制度进行建造:陵墓分内外两重城;仿生前所居, 

在墓前依次修筑石牌坊、大洪门、神道、碑亭、华表、望柱、石像生、陵门、 

棱恩门、棱恩殿、明楼、陵台、宝城、地宫。和以前历代不同,明朝讲究随 

葬生前用过的东西。 

     死后的皇帝不应是很“寂寞”的,因为在他的陵墓附近,还随葬了一些 

嫔妃的墓葬。在其陵区内,与其同陵而不同穴,则安葬了皇后的墓葬。皇后 

生前不能独自“拥有”皇帝,而其死后则能与皇帝同坟,这也算是一种“安 

慰”吧。为了确保死去的皇帝及皇后能享受清净舒适且优越的生活,明朝政 

府给每一个皇陵都安排了守灵户,他们不向国家上税,任务是打扫陵园,准 

备祭品。 

     明朝贵族大多是按照家族进行安葬的,每一个家族允许有一个墓地。这 

个墓地是用土墙圈起来的,其他人没有权力葬入这个墓地,包括出了嫁的妇 

女。明代居民对埋葬制度是很重视的,有许多讲究。明代居民重男轻女,讲 

究辈份,死者都是按辈份排列的。各级官吏,不论你的地位是多么地高,都 

是不能单独下葬的,只能按照辈份归葬自己家族墓地,但可以在坟高、墓室 

结构等方面表现自己的等级。明朝的埋葬制度是比较明确的,分为:亲王、 

郡王、异姓王、朝廷重臣、一般官吏、一般地主、一般百姓。这种等级制度 

在埋葬制度方面是不容破坏的。在上述的墓葬中,根据死者的身份不同,墓 

室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亲王、郡王、异姓王这一等级,通常是将墓室修成前 

后二室,再有若干个耳室;一般贵族不能这么做,只是一室而已。另外一个 

反映等级差异的是随葬数量不等的彩绘仪仗俑、仆侍桶。这些俑有的是木雕 

作品,有的是釉陶作品。彩俑形态各异,手中持各种质料的仪仗用具。高级 

贵族一墓可随葬仪仗俑达四五百个,一般贵族可随葬数十个,而普通百姓则 

不随葬仪仗俑,只能火葬一些纸明器。也就是生者在死者入葬之前,为死者 


… Page 58…

扎糊一些纸做的东西,如衣服、被褥、鞋帽、房屋、珠宝、钱币、生活用具 

等;在入葬死者之前,将这些东西统统在死者墓前烧掉。出了嫁的女性,通 

常安葬在夫家墓地里。未出嫁而夭折的女性可以葬于本家的家族墓地,但都 

被安放在风水不好、不太显眼的地方。 

     从埋葬程序上讲,明代居民将埋葬分为复、敛、殡、葬、服五个阶段。 

     复 明代,人们在生命垂危的病人鼻孔处放一缕新丝绵。丝绵极轻,丝 

缕极细,稍有呼吸,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