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岂料赵匡胤根本就没把钱当回事,当众揭穿来者意图,收下银子输入内府,大得柴荣赞赏。
这一切,都让柴荣记忆犹新。
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匆匆罢战率三军回朝,他已经预见到自己熬不过这关了,要回京去安排好身后的事情。
回到朝中,柴荣再次遍视满朝文臣武将,最后决定起用赵匡胤,让他接任殿前都点检。
于是,在他弥留之际,为了保住周氏王室,将张永德改任别职,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执掌禁军。
一代豪杰天子,此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柴荣雄才伟略,曾有“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顾鞍马劳顿,经年累月四处征战,可惜壮志未酬。
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强将手下无弱兵,赵匡胤跟随着柴荣这样的英雄皇帝,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柴荣是继郭威之后,他的第二任老师。
假设天假柴荣时日,在他手中完成统一大业,他的继承者也成长起来,后周必将是另一番景象。但历史不能假设,现实是明君已逝,棺前继位的小皇帝只有七岁,赵匡胤没有了羁绊,他位高权重,野心也不由得膨胀起来。
陈桥驿的黎明(1)
后周小皇帝继位,国家进入了瓶颈时期。七岁的小孩子当然没有办法亲政,只好由太后和托孤大臣主持国政,权力分配也出现了新的格局。
实际上柴荣在安排后事时,已经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作了相应的预防。在文臣方面,他命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枢密使,三相并掌军政大权。
武臣方面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柴荣命李重进率部防御河东,被罢免了殿前都点检之职的张永德出镇澶州,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只统率禁军,军务则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裁决。
手握重兵的三大将领,都不在柴荣托孤的大臣名单里。李重进、张永德被外放,留在京城里的只有赵匡胤。
当时后周主少国疑,赵匡胤要是铁了心报答柴荣的知遇之恩那还罢了,可他没有经受住摆在面前这盘“大菜”的诱惑,暗中开始了安排。
尽管柴荣安排下了牵制他的韩通这枚棋子,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人能阻挡赵匡胤向最高权力的迈进。
赵匡胤平生最怕宰相王朴,在王朴的训斥面前也只有“唯唯而退”,但王朴在柴荣死前三个月就暴病身亡。很快柴荣也去世,所有可能阻挡赵匡胤称帝做天子的障碍都没有了。形势变化之快,机遇得来之易,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有料到。
此时,他刚刚三十出头。
多年的官场历练(这些年他可不是只在战场上冲杀),已经使赵匡胤深谙权力的妙用,他讲义气、宽厚、英勇、雄才大略的气度,也赢得了好多人的尊重,在禁军中已经形成了牢固的个人小集团,虽然论资历和人望在后周并不是最高的,却也有资格名列前茅。
后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并且柴荣是少见的豪杰天子,有他在赵匡胤自然没有(或不敢有)异心,但换了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当皇帝,就算赵匡胤不动心,他手下的那帮弟兄们也会动心的。
一股暗流在表面平静的汴梁城内悄然涌动。
赵匡胤及其幕下心腹文武也在加紧活动。在后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
殿前司前四位实力将领依次是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侍卫司前五位实力将领依次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在扬州),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侯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了韩通,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
形势的变化使得人心惶惶,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是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杀掉。
赵匡胤见时机已到,再拖下去就会“过火”了,便开始选择动手的适当时机。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有人送来谎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便通过小皇帝柴宗训之口,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
正月初二,身为禁军最高统帅兼归德节度使的赵匡胤奉诏带兵出征。
大戏开始上演了,剧本居然就是当年郭威的“大作”。
大军进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驻足不前。晚上,赵匡胤的许多亲信分头在军中串联和鼓动。不多一会儿,众军校纷纷云集到驿门下叫喊:“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能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五代以来,牙兵悍将动辄拥立主帅,因此,这些话果真把一些将士的情绪煽动起来,纷纷要求拥立赵匡胤。赵匡胤闻声出来劝阻,众军校越发高呼。赵匡胤为感激众军校拥戴,把大家请入驿门内设宴安抚,再次表示不能从命。
酒席间,赵匡胤佯装酒醉,让人扶着休息去了。
他不想留在现场,他要保持正人君子的形象。
赵匡胤退出宴席后,他的弟弟赵光义、节度掌书记赵普派军使郭延强连夜驰返京城,秘密串通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宿卫皇宫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准备接应。
夺位大戏就要上演,赵匡胤根本就毫无睡意,虽然他鼾声大作,可也就是摆个样子证明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心里没有鬼夜里睡得香罢了。
赵匡胤的思绪在黑暗中飘荡,他的眼前闪过的是童年的岁月流浪的艰辛、无数次出生入死的血战,还有未来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的威严……或许,还有对柴荣提拔信任的愧疚,然而他已经在追逐权势的路上走得太远,现在是箭在弦上,没有回头的可能了。
第二天,东方刚刚出现鱼肚白,赵匡胤被呼喊声吵醒,他披衣走出大帐,见一群将校个个手执兵器,列队于厅前,他们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开口,已被群兵簇拥到厅堂。这时,有人把一件早已预备好的黄袍罩在赵匡胤的身上,然后众人口呼“万岁”,拜跪于地上。营寨军士顿时响应,声闻数里。
这一场面与郭威代汉,将士“裂黄旗以被帝体”何其相似!不过黄旗还像是仓促所为,而现成的黄袍则表明事件是有预谋的。
赵匡胤明白,兵变的帷幕既然已经拉开,就不能老是躲在幕后。于是,他在众人的簇拥下,半推半就地骑上马,踏上回汴京的道路。
赵匡胤赵匡胤参与了拥立郭威当皇帝的活动,深知纵兵“夯市”的恶劣影响。为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他在归途中突然停止脚步,立马对左右说:“汝辈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吾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
众将士知道这是赵匡胤要以“帝王之尊”发号施令了,便纷纷下马齐声高呼:“轰命是从!”
赵匡胤环视了一下跪在地上的将士,严肃地说:“少帝及太后,是我所臣奉过的,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们不得惊犯宫室,凌辱朝贵。近世帝王起兵举事,都放纵军卒大掠京师,今不许尔辈劫掠都市和抢劫府库财物。听命者,有重赏,不听命者,立斩!”
“唯命是从!”众将士高呼。
寒风吹过,黄袍在风中猎猎飘扬,赵匡胤看着马前马后马左马右跪倒的人群,心中有些疑惑起来:这是真的吗,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就这么轻易地到手了吗?
四周轰然的“万岁”声,提醒他这一切都是真的,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刚刚还有的那一丝愧疚都消失了。
我,就是皇帝!
曾经的市井强梁少年、江湖流浪汉、搏命疆场的将军,如今是最新出炉的皇帝,豪情勃发地观赏自己的军容:刀枪如麻,群情振奋,掌控这样一支军队,还有什么是办不到的呢?
目标:京城汴梁!我要到那里去接收属于自己发号施令、主宰天下的权力。
在晨光的照耀下,弓弦铮铮,铁骑奔腾,那片耀眼胜雪的铠甲,直向京城涌去。
当天下午,赵匡胤率领部队返回汴梁。京城中早有人接应,反对势力在这场兵变面前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只有韩通听说赵匡胤率师回京,想组织留守京师的部队抵抗,不料在他从内廷飞奔回家的路上,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发现,跟踪至韩通家中,大门还没来得及掩闭,就被王彦升追上杀死。韩通之子韩橐驼奋起反击,也一并被杀。
将士们冲进朝堂,逼迫范质、王溥等人来到都点检衙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假装伤心不已,说他受先皇厚恩,今日为将士们所逼,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惭愧。范质正想答话,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深知已无回天之力,只得一齐跪拜在地,口呼“万岁”。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立即赶往皇宫,迫后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就列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哪知,翰林学士陶毂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
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基为帝。因为赵匡胤所领的军队驻扎地为宋州,于是赵匡胤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他从一文不名的流浪汉到当上皇帝,只用了十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三十三岁。
在纷乱五代,他是个奇迹。
他还创造了另一个奇迹,就是几乎兵不血刃地发动了一场成功的兵变。
至此,大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捍卫“胜利果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