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的12个月中,斯莱特的确在造这些机器,使用从英国精心地用大脑偷出来的图纸。由于木匠和技师不熟悉纺织设备,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梳理机一直难以正常运行时,他曾一度陷于绝望。最后,1799年12月20日,美国第一家纱厂在波塔基特正式开业,由阿尔米、布朗、斯莱特共同拥有。摩西·布朗非常自豪地写信给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告诉他:“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建立纺纱厂、制造机器,在一年之内就可以供应美国所需的全部棉纱。”
布朗几乎失去了理智。由于拥有技术上领先优势和拥有大量天才的纺织机械设计师,英格兰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仍将继续控制着纺织品的贸易。但是,布朗说得很对,美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新英格兰地区许多河流的两岸,纱厂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45年后,当斯莱特去世之时,棉花纺织已成为新英格兰的主要工业,成千上万的工人在这一行业工作。塞缪尔·斯莱特也因此而出名、富有和令人尊敬。
斯莱特于1835年4月20日去世,两年前即1833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访问新英格兰时专门拜访了斯莱特,这位波塔基特最有名望的公民。
杰克逊告诉他:“我认为你教会了我们如何纺纱,让我们能够挑战英国的制造业;你让这么多纺锤运行,解决了这多人的就业问题,我看了非常高兴。”
斯莱特回答道:“是的,总统先生,我想是我定了调子,他们就从此唱了起来。”
在访问结束时,美国的第七任总统向这位为实现第一任总统愿望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授予“美国制造业之父”的光荣称号。
第一部分:“卖空要么赔本买进 要么不买去坐牢”棉花王(1)
报纸随笔专栏的忠实读者们大都知道,唾手可得的横财可能是飞来横祸。很多富翁的名字在专栏中频繁地出现,如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然而,又有谁知道他们的生命就是在公众寻求欢乐的过程中被零碎地消耗掉。也许他们从来都没有快乐过,他们的朋友诺埃尔·科沃德指出的原因或许非常正确,“工作是快乐的,并超越快乐的本身”。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飞来的横财同样能够使之由盛转衰,江河日下。“新大陆”发现后之久,每年都有数支船队满载金银财宝涌入西班牙,如同一家庞大的信托基金源源不断地向其提供资金。然而,西班牙人却用这些财宝从国外购买商品(这里没有提到军队),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实际上,西印度群岛的这些财富被北欧诸国用来发展它们的经济,使西班牙远远地落后于它们。只是到20世纪后期,西班牙才开始追上这些国家。这些国家由于没有了西班牙的财富只能是“勉强维持”。
到了现代,石油通常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然而,在200年前的美国南部,一切都取决于棉花。19世纪前半期,在美国南部种植棉花可以很容易获利的事实,时至今日还不时地见于报端。
《乱世佳人》中精心塑造的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部的神话影响了人们对殖民时期南方的印象。其实,在独立战争之前,南方各殖民地的经济很不稳定,即便是最富有的居民也负有债务,向其在伦敦的代理人借债。当时,西印度群岛的蔗糖出口可以获得巨额利润,很多英国人都从中发家致富。与之相反,美国南方殖民地虽然也出口靛青、大米和烟草等农作物,却利润微薄,并且竞争激烈。
靛青一般用于提取蓝色的颜料,在温带地区广泛种植。由于英国实行关税优惠政策对靛青市场进行保护,南方各殖民地用了约10%的奴隶来种植靛青。独立战争结束后,南方不再享受英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印度又给美国的靛青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到18世纪90年代南方的靛青就在市场上消失了。
殖民时期,美国南方约20%的奴隶从事水稻种植。独立战争后,出口状况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在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内市场上才有些增长。
南北战争之前,烟草一直是南方的主要出口农作物,有40%的奴隶从事烟草种植。但是,美国的烟草必须面对来自西印度群岛和地中海国家的竞争。这些地区最初从“新大陆”引进烟草种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开始了大批量的种植。在好的年份,种植烟草可以获利,弗吉尼亚州的沿海农场便是例证。但是与西印度群岛的蔗糖—18世纪的特许证—相比,靠烟草获利非常艰难。
18世纪初期,棉布是一种非常奢侈的纺织品,在富人中间,只有那些名字经常出现在随笔专栏中的大富翁才能穿得起。原因非常简单:棉花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棉花纤维的自然粘度高,手工纺织1磅重的棉线需要12~20个工作日,比纺织等量的羊毛、尼龙甚至丝绸要费时得多。
首先从英国的纺织工业开始的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在1765年,只有50万磅的棉花被纺成棉线,而且全部依靠手工。20年后,这一数字变成了1 600万磅,全部由机器完成。同时,棉布的价格也迅速下降,相当于从购买鱼子酱的价格下降到购买单片熏鳟鱼片的价格。价格低的原因和高的时候一样,也是劳动成本的缘故。
一名农业工人一天可以摘50磅左右的棉花,足以生产4磅可直接纺织的棉纤维。但是,要除掉这些棉花中的棉籽,需要一名工人足足25天的时间。
在英美签署和平条约后的第二年即1784年,美国出口到利物浦的棉花只有一包(大约226。8千克—译者注)。当时,英国的贸易法令要求进入英国的商品必须由英国的船只或商品原产地国家的船只运输。这包棉花用一艘美国船只装运,但是海关官员根本就不相信美国能够生产出这样的棉花,这包棉花最后只好腐烂在码头上。
英国的海关官员并没有什么大错。在18世纪80年代,美国棉花的种植面积总共不超过200英亩,几乎全部集中在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沿海群岛一带。
伊莱·惠特尼出生于新英格兰,是位天才机械师,大学毕业后住在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在1792年,他决定研究如何能够快速除掉棉籽,也就是后来的轧棉过程。萨凡纳在当时是美国棉花贸易的主要港口。惠特尼意识到如果他能够找出办法解决当时轧棉的“瓶颈”问题,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棉花的价格,帮助南部地区满足英国纺织业对棉花的快速增长的需求,还可以填补由于靛青市场崩溃遗留下来缺口。毫无疑问,他也考虑到了由此给自己带来的个人财富。
第一部分:“卖空要么赔本买进 要么不买去坐牢”棉花王(2)
他在一个月内就找到了答案。他发明了一种轧棉机,这种机械非常简单,但是以它的简单所带来的迅速而巨大的影响或许是空前绝后的。在惠特尼的轧棉机中,装有一个带有大量短钩的滚筒,旋转时把棉籽上的棉纤维钩下,通过固定的胸架过滤掉棉籽,让它们掉进隔板舱,胸架背面装有鬃毛刷,把短钩上的棉纤维刷掉,利用离心力抛向另一滚筒。对于任何手艺好的木匠,一个人只要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制成这种轧棉机,能够把劳动效率提高整整50倍。仅凭此举,惠特尼就降低了轧棉的成本,使这项原本是棉布成本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变得无足轻重。棉布成本的下降,就像是从购买熏鳟鱼的价格降到购买炸鱼加炸土豆条的价格。
一旦惠特尼发明出轧棉机后,一般的人就可以轻易地弄清如何使用它。很显然,惠特尼发明的机械很快就被人仿制。由于太容易制造,惠特尼无法实施自己的专利权。这项发明只给惠特尼带来了10万美元的利益,在19世纪初期这虽然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是,他若是处在一个完美的世界中,他获得的利益可能要远远超过这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对佐治亚州沿海地区生产的、经由萨凡纳港出口的棉花不是十分适合。这种棉花的棉丝过长,容易粘结在一起堵塞机器(实际上,这种棉花到今天还多少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品)。但是,对于内地生产的棉花,由于棉丝较短,这种机械就非常适用。被人们称作山地棉的一种产于美国内地的棉花,只需要200多天的生长期,每个星期浇一点水,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还有肥沃的土地。当轧棉机被发明后,在皮德蒙特高原的沙地种植棉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样,在阿拉巴马州中部一带的黑土区,尤其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一带肥沃的淤积土上都极其适合种植这种山地棉。
南北战争后,南方地区用比以前(或其他地方)低很多的价格种植棉花,而且能够获得丰厚利润。随着英国和新英格兰地区对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多,南方地区自然成了棉花王的帝国。在1784年棉花腐烂于利物浦码头时只有一包,然而到1860年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已多达400万包。
棉花的价格虽然下降到很低,达到大批量生产的地步,但是种植棉花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不是土地密集型。1850年,产棉六州的棉花种植面积只占这些地区6%的耕地,但是每英亩所需要的劳动力比种植其他农作物要多70%。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棉花很容易受杂草的侵扰,需要定期锄草。修剪棉枝是一项非常费力的苦活,但是当时南方可以找到很便宜的劳动力—奴隶,尽管他们也很不情愿干这种苦活。
一直以来(从18世纪50年代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始),很多人都指出,奴隶制在18世纪是一种不经济的制度。但是,奴隶能够给奴隶主带来适度的利益。当时人们认为拥有奴隶从道义说是一种耻辱,随着这种氛围的迅速高涨,像奴隶制已经在北方被废除一样,奴隶制很可能在南方会迅速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