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为观,是种积极的生命观。
(三)自然与名教结合是道教政治哲学的特征,这是儒家伦理型哲学和道家自然型哲学结合的产物。
道家从人的自然本性去构筑理想社会,希图超越社会礼教伦常,以虚静复归自然真实。老子把道作为世界本原时,也把道规定为人生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主张见素抱朴、无知无欲、绝圣智弃仁义,与儒家伦理观是对立的。道教的道德价值系统与道家不同,它承认儒家礼教并将其道德价值观组合进自己的思想体系。道教承认忠孝节义,甚至最先提出〃天地君父师〃的伦理序列,AD后演为〃天地君亲师〃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道教的观念是:〃名教即自然〃,这是道教不同于道家的一大特征。
中国哲学重视治道,不仅儒家,道家亦如此。自老子以降,道家被统治阶级所改造,汉初的黄老道家成为君人南面之术。在汉代经黄老学、春秋公羊学传给早期道教哲学,使之具有了较多的政治哲学成分,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实践性。葛洪《抱朴子》的内圣外王之学进一步结合儒道两家政治思想,形成道教政治哲学体系。此外,以太平为表征的乌托邦思想,以道教符谶为标志的政治宣传心理学都是道教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在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上,继承了道家的特色,汲取了佛家的长处,具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总体上,和中国哲学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道家没有形成外向型的认知思维方式,而是表现为内向型的意向思维,即在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观照直觉中与自然冥合,在向内开辟精神境界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道教继承了这种思维方式,既把人当作认识主体又把人作为认识客体,采取内省体验法,建立了一套性、命双修理论。道教中也有辩证思维的因子,如流动性思维,强调变化和化生;逆反思维,认为〃正为人,逆则成仙〃(此源于《老子》〃反者道之动〃)等等。佛教〃中观论〃对道教也很有影响,特别是道教重玄派,基本上是运用中观的否证方法证明重玄之道。另外,中国哲学较少讨论理想的〃有〃,探讨的多是实实在在、具体的〃有〃,这种认知方式对道教〃肉体永远存有〃生命观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按照这种方式思考人的生命现象,出现道教神仙学就不足为怪了。
(五)围绕神仙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命题。这些范畴命题的符号形式多源于道家,也有取自儒佛二家的,如论证道性的存在即摹仿佛性说。神仙不死之〃道〃、玄、重玄、有无、动静、三一、元气、精气神、一、心性等是道教哲学的重要范畴。神仙不死存在,人能长生成仙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命题。如果说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题是上帝存在的证明,那么中古道教哲学的母题就是神仙存在的证明。
(六)学术上的包容风格和超越精神。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AE道教哲学也是如此,它在文化上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如兼合易与老庄,推陈出新,以之作为炼丹学的理论指导。又如吸取佛教中道观和大量名词术语以充实自己。道教哲学本身就是吸取先秦两汉各派哲学思潮以及后来佛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思想体系,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
注:
①②《宗教哲学讲座》27页,1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③参见《基督教哲学》37~3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④《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64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
⑤参见《中国文化新论》193~194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
⑥⑧《宗教学研究》1987年第3期,1988年2~3期合刊,四川大学出版社
⑦参见《中国文化》第1辑47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⑨《古学甄微》317页,巴蜀书社,1987年
AB转引自《老庄论集》86页,齐鲁书社,1987年
AC《道德经》第13章
AD《太平经合校》135页,中华书局,1960年
AE《史记》第10册3289页,中华书局,1959年
道教文学
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内容的各种文学作品。此类作品既见于《道藏》内,又见于《道藏》外。其作者既有道士,又有文人。
从总体上看,道教文学可分为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诗词、道教戏曲四大类。
散文《道藏》五千多卷经书,大半属于道教散文。另外,在其他许多中国古代丛书,诸如《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均收有不同数量的道教散文作品。按体裁分,道教散文包括议论散文、叙事散文、赋体散文三种。
道教议论散文是阐述道教教义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道教乃以先秦道家为母体,列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学派的散文作品逐成为道教散文之祖。道教创立之初,教派领袖一方面号召信徒们学习先秦道家典籍,另一方面又亲自动手创作散文作品,以建立教义,弘扬道法。为了使信徒们便于理解,早期道教议论散文大多采取语录体形式。如《太平清领书》基本上属于语录体散文。作者既摘录前贤语录,又收集流行于民众中的口头语言,然后加以整理成书。后来,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对话的成分逐渐减少,最后形成了一种以阐明道义的畅玄体散文,这在魏晋时期已略见端倪,隋唐之后更有大发展。
与议论散文形成鲜明对照,道教叙事散文以记述为本。在这种体式中,虽偶有说理之处,但其主体却是记叙描述,有的篇章则纯粹是描述,从表面上捕捉不到〃义理〃的影子。不过,在里层,却往往又寄托着道教的哲理。如白玉蟾的《涌翠亭记》即是如此。其略云:〃嘉定戊寅,琼山白玉蟾携剑过玉隆,访富川,道经武城,双凫凌烟,一龙批(披)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东,抚剑而长呼,顾天而长啸,环武城皆山也。苍崖翠壑,青松白石,寒猿叫树,古涧生风,峭壁数层,断岸千尺,翼然如舞天之鹤,婉然如罩烟之龙者,柳山也。白蘋红蓼,紫竹苍沙,鱼浮碧波,鸥卧素月,琉璃万倾,舳舻千梭,窈然如霞姬之帔,湛然如湘娥之縠者,修江也。山之下而江,江之上而亭。亭曰'涌翠',盖取东坡'山为翠浪涌'之句。观其风物,披其景象,如章贡之郁孤台,如浔阳之琵琶亭者,涌翠亭也。飞翬际天,倒影蘸水,天光水色,上下如镜,烟柳云丝,高低如幕……〃①在这里,作者根据视线的变更来描述涌翠亭景观。先是交待自身道经武城的背景,接着笔锋一转,视线由远而近,引出了〃涌翠亭〃的地理位置,通过〃柳山〃与〃修江〃面貌的勾勒,以烘托的笔法,呈现出涌翠亭沁人心脾的景色。其文辞都是描述性的,但由于作者是以一个道士的眼光来观赏记述涌翠亭的,故而景色描述的字里行间又寄托着〃效法自然〃的思想情趣。另外,还有一些叙事散文侧重于故事的记述,例如记录某位道士的某项活动,介绍某所宫观的建造变迁情况等等。这类散文作品在道教经籍中为数不少,除具有相当资料价值外,某些篇章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至于赋体散文在道教经籍中虽然比较少见,但却也别具一格。赋体散文的重要特点或功能之一就是铺排描写。它适合于道士们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体验和修道生活,所以一些道教学者也采用了这种写作形式,或以描写炼丹性状,或以铺叙读经感受,等等。有的作品在标题上明确标出〃赋〃的字眼,有的作品虽未明言为赋,却仍属赋体散文一类。如萧廷芝的《读参同契作》,尽管未自称之为〃赋〃,却具备了赋体散文的铺叙描写的基本特征。他写道:〃复临泰壮夬乾兮,六阳左旋;
女后遁否观剥坤兮,六阴右转。百八十阳兮,日宫春色;百八十阴兮,月殿秋光。月不自明,由日以受其明;日之有耀,因月以发其光。〃②这一段主要是表达作者对《周易参同契》以〃十二消息卦〃象征金丹火候事的理解,作者抓住了〃日月〃的基本意象,再现金丹火候阴阳升阳的情状。当然,道教的赋体散文也并非都是铺排描写,有些作品往往将赋体作为明理的手段。《擒玄赋》就是典型的一篇。此篇分《还丹》《道生一》《道源》《龙虎》《秋石》《河车》《五行》《胎息》《盗机》等节,以介绍修炼还丹的方法与道理,作者在遣词造句过程中,注意句式的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在《道生一》一节中写道:〃漠漠玄玄,浩浩无边。生自无名之始,发当太一之前。交错施为,作化物之玄母;氤氲含孕,遂结象于先天。水含其一,火生其二。橐籥动而生风,阴阳媾而凝地。屯蒙初判,布两曜而创形,昼夜既分,体三才而建位。〃③这种句式保持了六朝时代〃四六骈文〃的风格,文笔较为优美。
小说作为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正像其他形式一样,道教小说也有一个形成演变发展过程。
从渊源上看,道教小说的孕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仙传说。诸如《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作品,已有不少神仙传说内容。两汉以降,随着道教的建立和道教活动的逐步展开,各种新的神仙传说、道人故事不断产生。道教领袖人物为了树立理想典型,为信徒们提供效法的楷模,遂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故事传闻,编撰成书。较早的有托名刘向的《列仙传》,继之有葛洪的《神仙传》,以及不知撰者的《三茅真君传》《洞仙传》等,都是在这种气候下产生的。从目的上看,作者在编撰此类作品时,尚未有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他们基本上采用了史传文学的笔法;但由于其搜集来的素材大多出于民间传说,本身已带有某种夸张、虚构成分,故而一旦被整理成篇,也就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