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来的素材大多出于民间传说,本身已带有某种夸张、虚构成分,故而一旦被整理成篇,也就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素。《神仙传》卷二所写吕恭的故事就是一例:吕氏好服食,带一奴一婢入太行山采药遇仙,随之入仙界。三天后返乡里,仅见旧日空宅,子孙无复一人。经过多方寻找,最后才找到〃二百年后〃的后裔吕习。④此篇故事首尾呼应,情节离奇,引人入胜。该书卷七记叙麻姑仙女下降蔡经家,言东海三为桑田事,也颇带奇幻色彩。作者虽然并未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划,但因素材本身的奇幻性质,所以,其笔下的神仙人物形象便多秉异质,栩栩如生。在这类传记体作品中,作者还常常把有关史料同神仙故事汇缀在一起,重新编排,从而使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更为曲折。如流行于六朝间的《汉武帝内传》,杂采《史记》《汉书》有关汉武帝刘彻求仙的资料,因袭《汉武故事》之框架,将古老的西王母传说纳于其间,构成了武帝见西王母的基本线索;同时作者又采用了其他许多神仙传说,遂使作品之层次更为丰富,故事更具有趣味性。在情节推进过程中,作者还注意到肖像描写、场面描写手法的应用,如西王母出场一段已写得颇有情趣,谓:〃二唱之后,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遥趋宫廷间。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复半食顷,王母至也。县(悬)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骑白麟,或控白鹤,或乘科车,群仙数万,光耀庭宇。〃⑤在作者笔下,西王母不仅能飞,而且随从仙人成千上万,其驾临场面颇为壮观。这种气氛的渲染和场景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而且也使神仙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从总的来看,南北朝以前道教小说基本未脱离〃偏记短书〃的志怪格局,有些以场所为线索的〃地理博物体〃的道教小说甚至还显得驳杂,故事缺乏完整性,其艺术表现手法也较单调。
隋唐开始,中国小说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小说。一些道士和奉道文人借鉴传奇家之笔法,创作了道教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指出:〃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⑥就道教小说的发展状况而言,也是如此。隋唐阶段,描写神仙道士的小说作品大量产生。除了道士本身注意继续编撰神仙传记之外,许多文人也广泛搜罗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神仙故事传闻加以创作。例如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谷神子《博异记》中的阴隐客;陈翰《异闻集》中的仆仆先生;李隐《潇湘录》中的益州老父;
皇甫氏《原化记》中的冯俊、采药民、柏叶仙人;戴孚《广异记》中的刘清真、麻阳村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李清;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卢山人等等。在这些作者所撰的故事中,无论是酒徒、园叟、药贩、工匠、乞丐、胡人、书生、逸人,还是臣僚与豪富,只要虔诚信仰道教,努力修炼,都会成为有高超道术的神仙。例如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写道士赵知微结庐于凤凰岭,幽夜练志,有〃分杯结雾之术,化竹钓鲻之方〃,能使阴霾笼罩的黑夜变成明月当空朗朗之夜,还能使浓阴駃雨停止等等,⑦颇为神奇。此外,还有一些以梦或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往往也通过各种故事情节来表现道教的思想观念。诸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以梦为框架,宣传荣华富贵乃虚幻不足求的道教人生观,穿插了道士催梦、解梦以及仙女下降奏乐的种种情节,故事的发展有起有伏,扑朔迷离。再如唐无名氏《李林甫外传》写一丑陋道士劝李林甫当宰相〃慎勿行阴贼〃,当为阴德,广度世人,无枉杀人,如此则三百年后〃白日上升矣〃。此浸透了道教关于〃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观念。文中还有道士授林甫以竹杖,令其腾空飞行的描绘,具有浓厚的道术气味。⑧与此同时、唐代道士、道教学者在撰写神仙道人传记时也注意搜奇述异。无论是《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还是《道教灵验记》都有鲜明的传奇笔法。例如《道教灵验记》所写《木文天尊验》一节,记叙邋遢道人赴斋会潜入佛殿隐形殿柱的故事,⑨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趣味性。唐以降,道教传奇小说继续得到发展。宋代有吴淑《江淮异人录》、王陶《谈渊》、蔡襄《龙寿丹记》、苏辙《游仙梦记》等,都有搜奇猎异空气中产生的作品,故多怪异之谈,其故事的梦幻色彩颇浓,并保存了一些特异功能的传闻资料。
道教小说的鼎盛时期是元明清三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作家们不仅继续创作道教志怪传奇体作品,而且注意其通俗化的工作,于是出现了为民众讲故事的〃话本体〃道教小说。
究其源,道教话本小说与南北朝阶段流行的〃变文〃、〃俗讲〃一类说唱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关系。随着讲唱需要的发展,说书人更加注意以情节取胜的问题,他们从古文献中采撷资料,以当时民众流行的口头语言进行创作。说书的范围很广,神仙鬼怪是其内容之一。此类作品往往将民间传说系统化,对一些关键性的细节进行加工,以道教的法术描写警示世人。如《西湖三塔记》《定州三怪》着力描述精灵鬼怪,字里行间笼罩着浓厚恐怖气氛。在这一时期中,还出现了模拟小说话本之体制进行创作的作品。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氵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文学史上将五部作品称之为〃三言〃、〃二拍〃。此类拟话本小说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亦不乏表现神仙道教思想观念或反映道教生活的篇章。例如《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旌阳宫铁树镇妖》等等。拟话本道教小说往往采撷历史上影响广泛的神仙故事,将文献资料通俗化,寓教化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对道教掌故的熟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还出现了一大批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宣扬道教思想为宗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如《封神演义》《吕仙飞剑记》《四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这些作品或者将道门、民间流传的神仙故事加以系统化,进一步幻想化,或者借用历史故事的框架以阐发道教信念。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本是用以宣传佛教思想,但其中亦深受道教影响,如《西游记》即是如此。至于由此衍化而出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一类〃西游续书〃,则更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诗词这也是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中国是一个诗歌发达的国度。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占有很大分量和重要地位。在道教文学中,诗歌数量之多,也是引人注目的。早在东汉行世的《太平经》中,即可找到有关修身养性的〃七言歌谣〃。
如该书卷三十八所载《师策文》就是一篇。这篇歌谣在用韵上〃句句连押〃,可视为七言诗的雏形。差不多与《太平经》同一时代问世的《周易参同契》则有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式。
魏晋时代,道教诗词的种类随着道教活动的扩大和神仙传说的流播而增加。此时,用以暗示炼丹方法的七言炼丹诗以及四言咒语诗在道门中秘行。七言炼丹诗的主要代表作有《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该书企图以人体五脏六腑作为诸意象联结的链条,通过对各脏腑神明形象的描绘,以唤起修习者的内在感觉图像,达到内炼金丹的效果,但作者又怕〃泄漏〃天机,故又大量使用隐语,如以〃娇女〃指代耳朵,以〃重堂〃指代喉咙、以〃灵台〃为心脏等等,行文具有臂喻、隐喻的特性。至于咒语诗尽管比较缺乏语言的修饰,但却注意气氛的渲染。像《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二所载《三天真王说清除瘟疫星宿变度神咒》,描述五帝及天兵天将各执兵器绞杀妖精的场面,颇有战斗的火药味。AB当然,就文学的艺术手法角度考察,无论是七言炼丹诗,还是咒语诗,都比较缺乏艺术感染力。与之相比,游仙诗的艺术造诣则略高一筹。所谓游仙诗即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歌作品,其体裁多为五言,句式不一。魏晋南北朝间,不仅道士作游仙诗,许多著名的文人也创作游仙诗,如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嵇康、阮籍等也有各自的作品行世。此外,这一时期,随着道教斋醮法事的开展,道门中还注意创作仙歌道曲词,配乐演唱。有些仙歌道曲的体式还为文人们所雅好,如步虚词即是其中之一。步虚词属乐府文学,唐代吴竞《乐府古题要解》称步虚词为〃道家曲〃,〃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AC步虚词一般为五言十首,演唱时依八卦九宫方位,绕香案〃安徐雅步,调声正气〃,循序而歌,以象征天上神仙绕〃玄都玉京山〃斋会之情景。供演唱用的步虚词主要见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五《步虚解考品》,AD还有收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的《空洞步虚章》,也在道门的斋醮法事中广为应用。文人创作步虚词之杰出者,首推北周之庾信。他的十首此类作品模拟道门步虚之韵律,且有重辞采、工对仗之特色。如第一首〃混成空教立,元始正涂开。赤玉灵文下,朱陵真气来。〃AE遣词造句既能化用古书典故,又进行了一番锤炼。与步虚之类仙歌道曲存在着一定关系的〃玄歌〃、〃变文〃,在唐前也为道门传法布教服务。今所见敦煌写本《老子化胡经》卷十即收有玄歌、变文若干首。玄歌即〃玄道〃之歌;变文则是演述神变之事的一种体式,玄歌、变文可咏可唱,前者一般为五言,后者则多为七言,融叙事与描绘于一体,且有故事性,语言较为通俗,故易于民间流行。
南北朝以降,道教诗词勃兴,不仅一般能文之道士热心诗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