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0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粥与养生有关。张文潜《粥记》中云:“张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费衮《梁溪漫志》还记载有苏东坡一帖云:“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说,尤不可说。”早晨起来喝上一碗白粥,再去睡上一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认为是“天下第一乐也”,因为此时“粥在腹中,暖而宜睡”。陆游自己更有“只将食粥致神仙”之句。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杨万里夫人罗氏,七十余岁,冬天黎明即起,到厨房熬一大锅粥,等奴仆家人起来全都喝一碗,然后该干啥干啥。老太太的理论是,“清晨寒冷,须使腹中略有火气,乃堪服役耳”。无独有偶,姚之马因《元明事类抄》记载魏文靖为松江书院训导时,到三更天还有读书的学生,就供粥一碗暖腹,一时传为佳话。所以,在古代,早晨这一碗粥与健康关系非常密切。
  药粥可以治病。《本草纲目》载药粥四十余种,《遵生八笺》载药粥三十五种,名目繁多,有诸如莲子粥、枸杞粥、熟地山药粥、生地黄粥、梅粥等等。《千金月令》中记“地黄粥”做法云:“取地黄捣汁,熬粥半熟以下汁,复用绵包花椒五十粒、生姜一片同煮。粥熟去绵包,再下熟羊肾一具,碎切成条,如韭叶大小,加盐食之。”此粥专门用以补虚。俗谚云:“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若要皮肤好,米粥煮红枣。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以白粥做底子,按照配方,五花八门的材料、佐料加进去,这就是中国传统所谓“食补”、“食疗”了。
  粥可以救荒,可以饭食,可以饰痛,可以养生、治病,难怪中国人对粥有一种分外亲切、尊敬的感情。黄庭坚《分豆粥诗》云:
  豆粥能驱晩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
  安知天上养贤鼎,且作山中煮菜看。
  把粥与天上的养贤鼎相提并论,评价不可谓不高。在历史文献中,粥甚至有“起死”、“回生”之效。《史记》记载赵章生病,名医太仓公诊断说,五天后必死无疑。但赵章过了十天才死,原因竟是这人“嗜粥”,所以多活了五天。另一个故事说,房景远在一个灾荒年,“于通衢以粥食饿者,存济甚众”。平原刘郁行经兖州,遇到了强盗。强盗已杀了十余人,渐次轮到刘郁。刘郁说,我和你们乡里乡亲的,请放我一条活路吧。强盗说,你附近的亲戚是谁?刘郁说:“齐州主簿房景远是我姨兄。”强盗说:“我食其粥得活,何得杀其亲?”剩余的其他二十多人也都放了。一碗粥感动了强盗,粥的“回生”之效映射着某种道德的光辉。
  不光强盗认这碗粥的面子,似乎连鬼神都认。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吴县张成某晚见一妇人站在家宅东南角说:“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日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张成做膏粥以祭之,从此年年大获丰收。江南一带风俗是,每年正月半,养蚕人家做粥加肉覆其上,登屋顶祝云:“登膏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以求来年蚕茧丰收。另外一件与粥有关的鬼怪故事发生在隋朝。当朝国舅独孤陁之妻有一癖好:事猫鬼。独孤皇后和杨素老婆生病,医药无效,有巫医说:“此猫鬼疾也。”后来独孤陁家丫环徐阿尼供认,她会这些法术。猫鬼杀了人,死者的财物就会潜移于畜猫鬼家。杨坚加以验证,让阿尼咒使猫鬼进入皇宫。阿尼在半夜置香粥一盆,用汤匙扣而呼之曰:“猫女可来,无住宫中久之。”然后脸色变得铁青,好像被什么东西拖曳似的,说“猫鬼已至”。之前有人说他母亲就是被猫鬼害死的,现在看是确有其事了。于是,独孤陁被革职为民。蚕神、猫鬼居然都爱喝粥,这一碗粥成了中国人神鬼可以共享的美味。为投其所好,古人常在腊月二十五煮“人口粥”祭祀鬼神,以期人丁兴旺。范成大《口数粥行》云:“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
  苏东坡《豆粥》说:
  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郑板桥在范县为令时,曾写信给其弟云:“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又云:“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雪芹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而在《浮生六记》中,沈三白与陈芸“一粥而聚,一粥而散”,俨然一部“粥”之凄凉传奇。由此观之,“粥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矣。

  重读遗诏

  重 读 遗 诏
  ? 禾 青
  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遗诏,对身后事作出交代和安排。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所写的诏书。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自所为。但在明朝,遗诏却常常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遗诏写成的时候,皇帝早已命归西天,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明朝的皇帝更替,往往能给久负重望的大臣一个革除弊政、整饬朝纲的机会。如明武宗和明世宗逝世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徐阶,分别起草他们的遗诏,把两朝弊政来了一个总清算,从而博得朝野一片称颂。
  明朝还有一份遗诏也非常特殊,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祯的遗诏。之所以说这份遗诏非常特殊,是和别的遗诏相比有许多不同:它虽然是崇祯自己写的,却是他上吊自杀前写的;它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衣襟上;它不是用笔墨写成的,而是崇祯咬破手指,以指当笔,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这份遗诏的发布对象也很特别:它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后事,而是专门留给李自成看的。当然,更独特的还是它的内容:“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1〕这哪里像一份遗诏,好像是一份自责自悔书,是一份哀告和埋怨信。
  这份遗诏写于农历1644年3月19日凌晨,地点是煤山寿皇亭。从两天前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围攻北京城以来,崇祯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合过眼。17日晚上,他是在“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的通宵叹息和埋怨中度过的。18日夜间,农民军攻入北京城,精神已趋于崩溃的崇祯在连杀了几位嫔妃和亲人后曾试图出逃,努力失败后,便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响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前来,彻底失望了的他,只好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寿皇亭是新近才落成的一个亭子,是崇祯操练宫内士兵之处,可如今却成了他要去见列祖列宗的地方。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但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默默地告别这个世界。他有满腹的话要对这个世界诉说,于是脱下绛黄色的龙袍放在大腿上,咬破手指,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份遗诏。做完这件事,他觉得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于是自缢死亡。陪同他上吊自杀的,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几天后,李自成的部队才找到这个僵死的国君。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却只有崇祯一人。本来,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写什么遗诏了,因为遗诏通常要写的两项主要内容,一是指定嗣君,二是对后人提出希望,现在都没有任何意义了。但崇祯不但要写遗诏,而且咬破手指用血写在衣襟之上,这就是这份遗诏的内容独特之所在。
  崇祯的这份遗诏,从字面上可以归结为四层意思:一是责备自己品德不足;二是埋怨大臣不忠心报国,欺骗了他,误了国家大事;三是自认为无脸面见祖宗;四是请李自成不要杀害百姓。而第一层意思只是虚晃一枪,关键是为了烘托第二层意思:“诸臣误朕”。如果说,“无面目见祖宗”,确实是一件痛心的事,那么,“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无疑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而已。所以,这份遗诏的落脚点或说崇祯最想表达的意思,还是“诸臣误朕”四个字。这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发自崇祯内心的宣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崇祯临死发出的这句牢骚和呐喊,善良的人们不能不引起深思。
  对于崇祯的这句牢骚话,史家历来见仁见智。平心而论,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他执政后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工作,告诫大臣摈弃门户之见,化异为同。他决心要改变大臣们萎靡的精神面貌,要整个官僚机器跟上自己的步伐,围绕自己的旨意拼命地运转。然而事实却是:他总是一个孤独的勤政者,大臣们各怀心机,各有打算,堪当重任之才寥若晨星,多数是崇祯每任用一人,便失望一人。究其原因,除了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之外,关键就在于,明朝中后期在选人用人机制上产生了严重的腐败和危机。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注意重典治国,在官吏铨选、考核、监督方面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整个国家机器日趋失灵,这些制度也都遭到严重破坏。官场贿赂盛行,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崇祯继位后,虽然以很大决心整饬朝纲,刷新吏治,但已积弊难返,连他自己都不得不哀叹:“张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