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星_七七家d猫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还因为科林的观点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所有人单纯对比票房数字的升降,那么不可能有一名演员的作品永远是新作高于旧作的,两亿之后是三亿,那么三亿之后呢?四亿、五亿?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以这个理由来说明“下滑势头”,这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圈内人都知道,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是成本与票房收益比、作品影响力、后续周边拉动力等等,绝对不是一个单纯而死板的票房数字。

但是,在读者看来,“纽约邮报”与众不同的报道却在清一色“无聊而没有新意”的报道之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不少读者还认为科林的观点十分有趣,而且值得深思。因为科林在文章之中列出了许多有力证据。

“一部‘日出之前’终结了雨果多少记录:连续五部作品北美票房破亿,连续六部作品全球票房破亿,连续五部作品都赢得北美周末票房冠军,连续七部作品都跻身北美票房排行榜前三名(注:‘哈德森之鹰’首映周末位列票房榜亚军),连续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

在雨果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三年时间里,一系列记录都在‘日出之前’身上戛然而止。

不仅仅是票房,同时在口碑方面雨果也陷入了一个困境,‘日出之前’虽然在柏林拿下了最佳导演银熊奖,但其实与雨果自身没有太多关系,无论是作为男主角还是作为编剧,雨果都没有能够取得相对应的褒奖。这也意味着,从‘闻香识女人’以来,雨果突飞猛进的演技探索道路在‘生死时速’和‘日出之前’之后进入了一个瓶颈。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雨果面临一个窘境,一方面事业辉煌不已,另一方面却在五光十色的浮华之中迷失了自我,很有可能就要堕落,而‘日出之前’就是这个警钟。奥斯卡小金人的魔咒没有在去年发展,却在‘日出之前’身上露出了端倪。

‘日出之前’就好像当初‘致命时刻’式的警告一般,让人们看到了雨果辉煌事业背后的窘境。这是事实,无法否认的事实。”

虽然说“纽约邮报”在报道之中模糊了一个观点,“连续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的记录早在“低俗小说”时就被终结了,但这并不会影响科林这篇报道的公信力——就是这个词语,因为这篇报道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可。

许多人都认为,“纽约邮报”说中了一个事实,从“生死时速”到“低俗小说”再到“日出之前”,虽然作品都取得了成功,但雨果挑选作品的势头确实越来越让人读不懂,这也让人想起了“纽约邮报”在电影上映之前的那篇报道,科林当时就提出,雨果被出色的成绩蒙蔽了双眼,已经越来越自大,以至于失去了方向,“日出之前”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警钟。

现在,科林的“预测”都灵验了。

这就是内行和外行的区别,没有内行人会相信“纽约邮报”的这篇报道,甚至会嗤笑不已;但是外行普通读者们却深信不疑,一大串的数据加上事实分析,绝对是有理有据。特别是那些不喜欢“日出之前”这部电影的观众,更是对科林的观点赞叹不已。这就是媒体制造舆论的方式。

于是,“纽约邮报”彻彻底底红火了一把,销量再次永登高峰,径直上升十个百分点,将“日出之前”上映之前那期报纸所创造的八个月来最高销量纪录再次拔高一截。

不仅如此,而且“纽约邮报”这一次得到了许多读者的支持,大家都对雨果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担忧,更有甚者,有好几家地方报纸也都认可了“纽约邮报”的观点,以相似的观点进行了相关报道,于是“雨果事业下滑论”居然风风火火地在全美传播了开来。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日出之前”明明创造了奇迹,却成为了人们眼中雨果事业崩溃的罪魁祸首,理查德…林克莱特表示很无辜。

“纽约邮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在雨果长达一年半的交锋之中,史无前例地第一次占据了上风,甚至还赢得了读者的支持,这让科林的好心情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报道的最后,“纽约邮报”表示,“虽然目前依旧可以感受到雨果事业的繁荣,但背后所隐藏的隐患却让人不得不开始担忧,也许下一部作品就将会迎来‘哈德森之鹰’式的崩溃,将雨果过去三年的努力和拼搏都化为乌有。让我们不禁开始担心,雨果意识到这一种危机了吗?又或者说,雨果重新学会谦虚了吗?他需要重新找回这种优秀品质。”

口口声声为雨果考虑的语气,让“纽约邮报”赢得了一大票读者的好感,同时也让里克…罗森的肩膀上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这一次,“纽约邮报”可谓是来势汹汹。

第1089章行业压力

里克…罗森最近的确很头疼,但却不是因为“纽约邮报”。

“纽约邮报”的报道很坑爹,但也很荒谬,任何一个行业圈内人士都不会在意,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赤果果的自我炒作,通篇文章都充斥着“我需要关注”的丑态,这种跳梁小丑式的报道方式在娱乐圈屡见不鲜,而之于“纽约邮报”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应付这种报道的最好方式就是无视,任何回应都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任何回应都也不正确,因为任何形式的回应都会让“纽约邮报”欢欣鼓舞,然后展开第二轮炒作。就好像去年的票房赌局一般,彻彻底底把“纽约邮报”无视之后,他们的炒作和活跃就好像是两滴热油落入了一大缸冷水里一般,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

退一万步讲,“日出之前”的成功不需要“纽约邮报”来判断,梦工厂和哥伦比亚影业自己心里有数;雨果的事业发展也不需要“纽约邮报”的担心,奋进精英经纪公司有相对应的团队来考虑。

但是里克确实很头疼,不是因为“纽约邮报”,却也是来自于“纽约邮报”。“纽约邮报”虽然通篇都是废话,但科林…迈勒最为聪明的就在于,他戳中了好莱坞行业的一个痛楚:片酬。

雨果连续以不到三十万美元的片酬接拍“低俗小说”和“日出之前”,的确是刺痛了好莱坞行业规则。

客观来说,每一个电影公司、每一个商人自然都是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像雨果这样用不高的片酬却创造了惊人票房的演员,绝对是他们最欢迎的所在,他们甚至巴不得好莱坞演员们可以回到八十年代之前——也就是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让整个行业片酬开始飙升之前。

所以,雨果才会如此抢手,无数电影公司都渴望和雨果合作,出色演技、惊人票房号召力、敬业认真,更何况片酬还低廉,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各大公司自然是趋之若鹜。

但是反过来,站在演员立场上,或者更加严格一点来说,站在经纪公司立场上,这就让他们很为难了。以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为首的经纪公司,正在联手起来给奋进精英经纪公司施加压力,这让本来就还没有完全迈开脚步的奋进精英经纪公司举步维艰。

不同于电影公司,没有任何演员会嫌弃自己的片酬太高——他们都不是耶稣,也没有经纪公司会愿意主动压低自己演员的片酬——因为他们就是依靠抽成实现盈利的,演员片酬的降低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降低。

当初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主动挑战好莱坞传统行业规则,其实背后也是得到了各大经纪公司联手支持的,这才打破了行业规则,让演员片酬开始上升,出现了第一个千万美元片酬,继而又出现了一千五百万级别的片酬。

这使得整个娱乐经纪行业欣欣向荣。

现在,一方面是电影公司挥舞着两千万美元的支票,希望雨果能够和他们合作;一方面却是雨果连续两部作品仅仅收入不到三十万美元片酬。当然“低俗小说”是例外,雨果虽然只有二十五万美元的片酬,但却有百分之二十的分红,这使得雨果将税前三千四百万美元收入囊中,继“生死时速”为雨果带来三千四百六十分美元税前分红之后,雨果已经连续两部作品拿到了三千万级别片酬了!

可是“日出之前”不同,雨果不仅是演员,还是编剧,他收获的百分之二十分红足足有六百四十万美元,但却不能全部算到演员份额里。

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局面:电影公司开价两千万,雨果却拿着三十万的超低片酬在独立电影里打拼。

本来这只是雨果一个人的事,这也是演员的个人选择,他的经纪公司都不在意了,其他人自然更加不在意。更何况好莱坞这样类型的演员也不在少数,许多演员都已经不再是为了片酬接片。

但问题就在于,雨果上升势头实在太过猛烈,他的确是对整个好莱坞行业产生了影响。许多演员的片酬都因为雨果而卡在了一个关卡,无法更进一步,因为各大电影公司总是会习惯以雨果作为衡量标准。

比如说布拉德…皮特参演一部电影,马丁…鲍姆想要借着“夜访吸血鬼”和“燃情岁月”的势头开价一千万美元,但电影公司显然不愿意,因为他们认为用一千万美元邀请布拉德参演,性价比太低,比起雨果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又或者说当经纪公司想要提价时,电影公司来一句“雨果目前最高片酬才不过八百万而已”,这就会让经纪公司的谈判陷入泥沼了。目前整个好莱坞没有任何一名演员可以达到雨果的高度,要票房有票房,要演技有演技,要人气有人气,要品质有品质,即使是汤姆…克鲁斯也需要避其风头,更不要说其他演员了。

就好像科林在“纽约邮报”里所说一般,“一位坐拥连续五部票房过亿作品的演员依旧拿着十几万美元的片酬,电影公司又如何愿意支付其他演员动则上千万美元的片酬来拍摄电影呢?”

这句话激发了整个行业内部的矛盾。可以说,雨果一个人的“特例”,却是对整个经纪行业规矩的破坏,他一个人就影响了经纪行业数十家公司数千名经纪人的利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