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含有法家循名责实的倾向。所谓“务本”,所谓“轻田野之税,省商贾之
数,无夺农时”云云,已含有封建制社会重农思想的意味。但所谓“礼者,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所谓“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
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云云,犹是儒家原有的“礼不下庶人,刑
不上大夫”的旧思想。我们前面已指出,荀子学说的体系是不调和的。仅从
一点而言,他和霍布士有类似之处:在世界观上是唯物的、进步的,在政治
思想的结论上是唯心的、反动的。
然而他又和霍布士不十分相似,因为他的法律思想已有新的因素。例如
在成相篇第四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及第五十五章,法家的思想,就浓厚
起来:
“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
(第四十八章)
“君法仪(义),禁不为,莫不说(悦)教名不移,修(循)之者荣,
离之者辱,孰它师(师它)。”(第四十九章)
“刑称陈(按:陈,道也),守其银(垠),下不得用轻私门,罪祸有
律,莫得轻重威不分。”(第五十章)
“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下不私请,各以口宜舍巧拙。”
(第五十五章)
这四章,在其他各篇中也可看到平行的文句。分开来说,第四十八章,
言用人之法。“表仪既设民知方”,即君道篇所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这虽然还是儒家尊贤的思想,但“尚贤使能”是墨家的用语,而且“论有常”、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即君道篇所谓“稽之以成”,“校之以功”,
“明主有私人以金玉珠宝,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则已很类似法家的思想
了。这里又含有反对氏族贵族政治的思想。第四十九章言法禁的道理。“君
法义”之“义”,即王制篇所谓“分,义”之“义”,也即“物之度量分界”
(礼论)。这样的“法”,谓之“义法”(王制),这样的法,“禁”则“不
为”,“循之则荣,离之者辱,孰师它”。这是法行禁止使民莫不以法为师
的意思。(君子篇也有和这平行的文字。)第五十章言刑罚的道理:“下不
得用轻私门,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威不分”,即王制篇所谓“无功不赏,无
罪不罚”,“刑罚不过”;君子篇所谓“古者刑不过罚,赏不逾德,。。是
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
这确是法家“信赏必罚”的思想,“轻私门”尤为法家所致意,是“为政不
难,不得罪于巨室”(孟子)的时代所没有的。第五十五章言教令的道理,
其大意是:官吏传达君的教令,必须谨慎将事,毋敢因“私请”而上下其手,
只看合不合于教令,除此之外,无所谓巧拙。——这几章,总起来说,其要
旨是这样的一套:君权要尊,君法要明,教要行,禁必止,庆赏不逾功,刑
罚不过罪,臣守职,民悦教,尚贤使能,信赏必罚,私请不行,进退有律,
借以完成一个君主集权的专制政治和以法为准则的官僚制度。(所谓律,虽
不必即指法律的律,但指赏罚进退须有一种客观的准则,那是无疑的。)这
种思想,与其说是儒家的,毋宁说是法家的。
荀子也常言“术”,但不很重“势”。故他批判“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却忽略了他的论“势”;批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而不及于他的论“术”。
关于荀子怎样言术,现在从君道篇钞出两段为例:
“故古之人。。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
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淫(原作
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
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故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
王之道也。” 用人而至于要“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
也”,那就已经超出了考绩的范围而涉及用术(手段)了。另外一段是说人
主有利用“便嬖左右”去窥察臣下的必要: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
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钫咭樱酥
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
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之?曰:便
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
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惠(智慧)足以规(窥)物、其端诚
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
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孤独而晻(暗)
谓之危。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
这样,把“便嬖左右”和“卿相辅佐”及“使”臣,等量齐观地视为“国
具”,即“不可不早具”的官僚机构,可见荀子是怎样重视用“术”了。成
相篇第五十二至五十三章的歌辞,正是和君道篇这些文字相平行的。不过荀
子在解蔽篇说过,“周而成,泄而败,明君无之有也;宣而成,隐而败,暗
君无之有也”;反对人君故意“周隐”,不露辞色,这是他和申、韩不同的
地方。
荀子对于“势”,确不重视。他虽也说过,“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
无百里则无以见其功”(儒效);虽也承认“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但认
为势之为物,若“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
綦也,索为匹夫而不可得也”(王霸)。在强国篇也说,“处胜人之埶(势),
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处胜人之埶(势),不以胜人之道,
厚于有天下之埶,索为匹夫而不可得也,桀、纣是也。然则得胜人之埶者,
其不如胜人之道远矣”;所以又说,“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埶”(君
道)。这些思想也表现于成相篇:“治之志,后富埶”。这是他的尊贤主义
的结果,因为他认为“君子者法之原也”(君道),“礼义法度者,是圣人
之所生也”。荀子之所以未成为纯粹的法家,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第七节 荀子对诸子的批判
我们在第一节里,说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综合者,并指出他的诸子批
判往往是恰当的。因为没有批判就不能综合,没有批判也就没有发展。但没
有到一定的时代也就没有综合的可能。战国末叶,已是奴隶制社会的结束阶
段,故学术思想也到了可以总结的时候。荀子识力超拔,态度谨严,足以负
担这一总的批判的任务;也正因为他实践了这一任务,所以他才能贯彻其积
习的主张,充实了自己,建立起那样规模宏大的学说体系。
批判并总结先秦诸子的这一活动,在战国末叶,几乎是各家共同的一种
思潮倾向,例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及韩非显学篇,都是这种学
术批判的专著。然在荀子书中这种批判的精神更显得有系统,不但非十二子
篇,即不苟、儒效、富国、王霸、天论、正论、乐论、解蔽等篇,都有对于
诸子的批判。对于荀子来说,由于批判诸子,他的学说思想更加丰富了;对
于思想史来说,由于他的那些批判,使先秦的学说思想遗留下总括的迹象。
因此,我们在下面应详举荀子对于诸家的评语,并略加按释:
一、它嚣、魏牟——
“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非十二子)按:荀
子书每以“文”代“礼”,此由儒家的立场,非难它嚣、魏牟脱略礼仪。
二、陈仲、史鰌——
1。“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
(非十二子)
2。“夫(彼)富贵者则类(率)傲之,夫(彼)贫贱者则求(务)柔之;
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
‘盗名不如盗货’,田(陈)仲、史鳅不如盗也。”(不苟)
按:这是站在贵族君子的立场,非难陈仲、史鳅不明贵贱。这里所谓的
“人”是没有“贫贱者”在内的,害怕人心离上,故认为“险莫大焉”。
三、墨翟、宋钘——
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无)差等,不
足以容辨(别)异,县(悬)君臣。”(非十二子)
按:这段话比较适合于墨子的思想,因为“兼以易别”是墨子的平等思
想,荀子站在儒家立场非难墨子的阶级论。
2。“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天
论)
3。“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由用谓之,道尽利矣。”(解蔽)
4。“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导,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
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导)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
(别)而不諰(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
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先王之道,
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
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乐论)
5。“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馀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
也,固有馀足以衣人矣。夫(有馀)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
过计也。天下之公患,乱伤之也。。。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
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墮(毁)之也,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
小有一国,将感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
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