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在殷时已然。观其祀典之有差异,即可判知。”(卜辞通纂考释,页七四。) 
事实上,殷之先世以日名,也是从上甲开始的。为什么有史时代开创者首要
以日取名呢?牧人生活对于一定的气候测验是最重要的,尤其风日雨日对于
畜群至关重要,在卜辞中尚保存风雨灾异的贞卜,以测吉凶祸福。同时,季
节性的自然气候,对于耕植的生产,对于征战的“王事”,对于本族的繁殖, 
其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故殷先人之以日为名,反映了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把
握,特别是对于时间概念的掌握。
二、殷人以日为名,在世系表上是起自上甲,而何时始用此类概念,则
无可确考。王国维曾比较过殷人祀典之异同,他以为上甲至示癸六示合祭, 
似示癸以前不会使用此项抽象概念。他更断定唐(汤)以后才逐渐进化,用
甲乙丙丁的名字才确定起来。据此,殷人之使用此项意识形态还不能够说在
殷代全般如此,在各阶段是有区别的。
三、由第一期的人物看来,我们可以确定两种人物的观念。(1)表示“图
腾”族帜的动物,如高祖夔(还有见于卜辞的虿、虎、熊等)。这与殷人称
其四围部落马方、龙方、林方、虎方等同样,自己对于祖先的族神,并不神
秘,一直保存着部落图腾时代的孑遗。人名所用的字皆象形,一望而知。此
外在卜辞中尚未考定的,还有羊羔形的人物,也似殷先王的名称。(2)表示
气候明晦的原始测验,如季、王恒、昭明、昌若,他们都是根据月之盈亏而
命名的,这证明在牧畜或农业庭园耕作时期,时间表象例如明晦的区别是十

分重要的。至于相土之“土”字是与祖字示字属于一源,象生殖器之崇拜, 
还不能说有土地之意义。
四、由第二期的人物看来,上■、■、■、■四人,王国维断为上甲微、
报乙、报丙、报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甲乙丙丁以日为名的原始
形态,四人正相应于郭沫若说的数字之第一组(一二三■[四]),即甲乙
丙丁居首的原始表示;(2)甲乙丙丁之所以加以囗或叄А觯跏隙衔材
地的象形,还没有宗庙墠壇之制。示壬、示癸是最早以示称的人名,示即祖
先神,且先妣之祭亦从示壬妻妣庚起,这说明到了氏族公社阶段,还遗留对
偶婚的迹象。这时虽然有了历史,但都是后人追记的。在后人的意识回顾之
中,留下了时间观念(甲乙丙丁)被确定的始基,留下了地域范围观念(□ 
叄А觯┍蝗妨⒌脑巍
五、由第三期的人物看来,和前二期比较,有以下的不同诸点:(1)如
彖甲、■甲,还冠以动物名号,犹存氏族标志的孑遗。(2)大丁、大甲、大
庚、大戊、小甲、仲丁、小乙、小辛,都冠以“大”“小”“仲”等名称, 
表示数量观念的普遍化。若证以卜辞对于数字使用的规矩化,更可了然。(3) 
唐、戋甲、南庚、般庚的意义是这样:“唐”、“戋”、“南”、“般”都
是象形的器物名。唐即成汤,书上传说,汤放桀,武功彪炳,为有殷一代划
期的人物。“唐”字作■,与庚字作■相似,“庚”字郭沫若释为乐器,初
断为钲,后疑为鼛,似以后说为是。“唐”也是鼓属,象两边系鼓锤,以手
持柄,摇动成声,“唐”“庚”之声以得。这种鼓类器相当后世什么器物, 
尚难判断,但可以知道,它与征战有关,征战用鼓,鼓励杀伐。大乙(天乙) 
名唐,正表示唐是最初扩大殷族武力的崇高人物。戋甲之“戋”从二戈,亦
以武器命名,与唐相类。“南”、“般”都是祀祖所用,或为乐器,或为祭
器。从而可知大乙以后殷人始强大,在部落氏族战争中,建立了庞大的氏族
社会,以繁殖本族,故意识生产出现了“唐”、“戋”等原始的武力概念和
最初礼器的概念,然“唐”、“戋”诸字还是原始的;“唐”字的道德皇大
的意义,固然后起于周人,至于“■”字之转为“警”、“敬”诸字,“般” 
字之转为磐石之安定义,就更后起了。
六、由第四期的人物看来,般庚为两面过渡人物。迁殷以后,殷人的生
活比较入于相对的定居时期,人名出现了“武”字、“康”字、“文”字。
“武”字从“戈”,乃是“唐”、“戋”二字的发展,并没有周武王的“武” 
字的道德意义,仅象征征伐权力的宗教崇拜。“康”字,据郭沫若释,和“庚” 
字相类,不过康字多从“∷”,表示鼓声,与“彭”字之从“彡”相若。“M” 
皆以声取,故读作“康”、“彭”之声。至于“康”字转为道德义如周康王
之“康”,则在卜辞中没有痕迹。末了,殷王系最后出现的人名的“文”字, 
字从“心”,从大“人”,作■。这是近于道德意义的字,也出现了含有思
惟(从“心”)的意义,这是个人权力超过族长公共职能的象征,殷末开始
有文明,开始作邑,是和这一意识生产有必然的关联的。但是所谓“文”, 
尚没有如周文王之“文”字表示“允文”之德义。从这里,我们可以讲,殷
代诸王的名称,没有道德字义的意识生产,即没有文明社会的权利义务的关
系,直到殷末始出现了“文”字,作为“文”明的起点来做证件。周代诸王, 
如文、武、成、康,“文”、“武”、“康”皆继承殷末的文明,接受了殷
人的思想意识,扩大而为道德概念。“成”字即“城”字,成王营邑,兴作
了古代的大城,意识上表示着奠定之义。

七、殷代世王名字也有共同的特点,即祖先的崇祀意义。从高祖夔以来
之祖、示、王、父、土诸字都具有这一意义。按祖、示、土诸字,皆象雄性
的生殖器,后转为宗教一元神,所谓原始的族祖神。这一元神的殷世宗教, 
是最支配的意识,因而万事求卜,万事迷信于祖宗神的降福降祐。同时,宗
祖之义从牡器■,是家父长父权制确立的标示,而族方之义从牝器之“侯”, 
则留有母权时代的遗制。此外,侯字之出现不是诸侯之“侯”,“侯”同“族” 
为一义。故卜辞中称某族或某侯是相同的,周族亦称周侯。侯、族皆从矢形, 
表示氏族首长的征战武功,故“侯”字始义同于“族”,也没有臣职之义。
八、殷末二王称帝。“帝”本指天上的祖宗神,到了文明时代,地下的
王也称帝了,这表示族长地位具备了超出于社会的个人权力——公权,表示
族员之间的阶级分化发展了,这时正当殷、周争天下之时,与武王时代的周
人文明相差不至太远了。
以上八点,是我们研究殷世王名在意识生产上的结论。由此就可以了解
殷人支配的思想还是氏族的宗教意识,更可以看出四个时期的演变,由图腾
而家父长制而公权的建立,看出宗教意识的变化。应该指出,我们的说明是
不完全的,有的仅是一种推论罢了。
殷先王名称之外,还有很多“贞人”的名字。他们是掌宗教意识的古代
巫卜,万事只有他们才可以全般解决,他们是神的介绍人。这些人名也有与
先王人名相似的,如彭、喜、争、旅都有武功义,旅、■有氏族义,吏、尹
有宗教长者义。这些人名的字义也还没有相当于道德与智能的符号。

第二节 殷代的科学和宗教

殷人的宗教思想,在上面已经有一概括的了解,道德观念在卜辞中没有
痕迹。王国维批评殷先王失德,说“周之制度实皆为道德而设”,实在说来, 
殷人并没有表示权利义务的道德之创设,周代道德观念才从其制度中反映出
来。卜辞中虽然有类似抽象概念的字样,但皆作具体的观念讲,如有一条卜
辞出现“■”字,郭沫若说: 
“‘■’。。当是贞字之异,从‘宀’、‘■’声。。。按古‘听’、
‘声’、‘圣’乃一字,其字即作‘■’。从‘口’、‘耳’会意,言口有
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之动作则为听,‘圣’、‘声’、‘听’均后
起之字也。”(卜辞通纂,页一三七。) 
卜辞中有接近于表示善恶好坏的字,例如“福”、“祐”、“尤”、“■”、
“保”、“咎”等字,但这些字都是迷信的产物。凡关于风雨、灾异、丰啬、
征战诸事,殷人都求卜于一元的祖宗神,以测吉凶祸福。神降的正面是福是
祐,神降的反面是祸是凶,神与求神者之间的关系谓之“受”,如说“受有
祐”,“弗受有祐”。因此,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宗教意识的
联系,其认识的网结点显示出没有社会分工的特征,仅把观念集体地投降于
上帝神的支配。
“受”与“弗受”之间并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是氏族整体的生产、
生殖对于自然的关系。“利”字也出于卜辞中,如征战时贞卜利与不利,这
和征伐时出现的“宁”字相同,都表示氏族集体生命的保持,而非权利之初
字。周金“受土受民”之受字,就表示权利思想了。所谓“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正说明殷代宗教意识所重视的对象。

时历是殷人的重要发明。殷人所用之干支记日法,可以说是中国最古的
科学生产。这一意识生产和殷人的农业生产是分不开的。殷人在当时是一个
庞大的氏族联盟,比其他部落更进步。适应于农业生产,历法也就成了对自
然征服的一种武器,它与文字的发明是有姊妹关系的。
按十干之字义,前四项甲乙丙丁为一组,出现在先。各家对于这些字义
的解释不同,有的认为它们是象征鱼体形,有的认为它们是象征工具形。后
六项为一组,出现在后,都象征征战所用武器形。从意识生产方面讲,后者
和殷先王命名为武器的字义相应,其取义之所以和生产与征服的自然现象相
关联,这是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整个集体意识,还没有表现出分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