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同上) 
三、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据”、
“依”、“游”前后四字下得十分斟酌, 旧注说:“不足为据依,故曰游”, 
此中当有“致远恐泥”的警觉。
四、卫灵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今按:小知即是小道,大受即是任重道远。唯小人始以小知为务,而君子则
不可;此与孔子戒子夏“无为小人儒”及不答樊迟学稼学圃之问,事同一律。
凡此等缺陷之所以产生,都由于贵族君子的阶级立场的限制。
我们前面屡次指明,前期儒家的君子立场产生了矛盾调和的观点。这种
矛盾调和的精神,在其知识方法论或逻辑思想里,也有清楚的表现。
前期儒家知识方法论或逻辑思想的矛盾调和的本质,由所谓“叩其两端” 
或“攻乎异端”里,可以得其全豹。为了论述方便起见,先录其原文如下: 
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
竭焉。”(子罕) 
二、“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按“端”字本义,据卜辞与金
文所见,字形皆象植物的萌芽形态(参看徐文镜古籀汇编七下第一页)。许
书段注的训解,义亦同此。又据孟子公孙丑上篇及墨经经上与经说上所言, 
端字又有“首”“始”二义。由此推演,它和哲学里所说的“极始根源“或
“根本概念”约略相当。
自然,论语中当作名词而使用的“端”字,其哲学的属性,未必如此完
整;但上而证诸卜辞金文,下而参以孟子、墨经,其有此意味,或大体与此
等用语同属一类,似无可疑。尤可注意的旁证是,西洋古代哲学的开山祖, 
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士(Thales;640-550 或636-546B。C。),在纪元
前六世纪时,曾经提出了宇宙根源的问题,并作出解答;则作为中国古代哲
学的开山祖,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的创始者,因而亦是中国第一个哲学
家的孔子(551—479B。C。)在纪元前五世纪古代制社会春秋末叶,其提出异
名同实的范畴,并解答异名同实的问题,亦自是可能之事。独怪近人治中国
哲学史,多为传统观念所蒙蔽,一味在“一以贯之”中寻求古代前期儒家哲
学的根本概念,从未注意“端”字的研究。
“端”字的涵义既明,其次再解所谓“两端”。
“两端”一词,如前所示,见于孔子自述其生平学术一章中。倘就全章
大意加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下列两点: 
第一,此章是从“有知”、“无知”起论,至“叩其两端”而止,可知
全章论旨是属于认识论的范围;因而“两端”一词,当也是古代前期儒家知
识论中的用语。
第二,孔子自称“无知”,与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不
以“智者”自命,事同一律;至以“叩其两端”而“竭”鄙夫之问,则与苏
格拉底使用“诘问法”或“产婆术”的情节,尤为类似。可知“两端”一词, 
是现在保存的古代前期儒家知识方法的重要遗产。
“两端”的“两”字,其意义是什么? 
据左传、荀子、韩非子及说文、尔雅诸书考之,“两”字本有“分离”、
“矛盾”或“不调和”之义。所以“两端”的本义,应是“矛盾的概念”。
历来的注疏家对于“两端”一词多不得其解,只有清儒焦循首先道破了此中

的精义。他说: 
“凡事皆有两端:如杨朱为我,无君也,乃曾子居武城,寇至则去。墨
子兼爱,无父也,乃禹手足胼胝,至于偏枯。是故,一旌善也,行之,则诈
伪之风起;不行,又无以使民知劝。一伸枉也,行之,则刁诉之俗甚;不行, 
又无以使民知惩。一理财也,行之,则头会箕敛之流出;不行,则度支或不
足。一议兵也,行之,则生事无功之说进;不行,则国威将不振。凡若是, 
皆两端也。”(论语补疏) 
依焦氏此解,可知所谓“两端”的认识方法,即是在事物的内部,发见
其构成分子的矛盾性,并依此内部矛盾的成长,把握事物在自身发展中导出
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的方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发见事物自身内部的“两
端”,发见相互背反的“两端”在每一事物中必然的统一性,即是把握到事
物的本质;然而古代哲学家的观点就不能是这样的了。此即是说,古代哲学
家大都以宇宙万有为绝无矛盾的自同体。因而,如果对于事物持有“两端” 
的知识,即是陷于谬误的铁证。例如,苏格拉底的“诘问法”或“产婆术”,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384—322B。C。)逻辑学中的“思维三律”,均以
排除矛盾为致知的唯一方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孔子的逻辑思想也是这样, 
不能不遵循着“矛盾律”而从事于思维活动。此即是说,前期儒家与一般的
古代思想家同样,一旦发现了事物自身的“两端”,或觉察到概念构成中所
存在的“矛盾”,而又各有左验,无法指为错误的场合,便在“二律背反” 
的事实面前,不可逃避地要陷于犹豫惶惑、疑而不能决的穷境。所以焦循说: 
“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论语补疏) 
“两端”的涵义既如上述,其次再释“异端”。
“异端”一词,历来的注疏家多指为错误的学说或危险思想的别名,而
与所谓圣学正宗为对待之语。例如皇侃疏、邢昺疏、朱熹注等,皆是如此; 
并且因为以“邪说”训“异端”,遂以“距”训攻。实则此种训解,断乎不
合于论语本义,其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知道,以“异端”为错误学说或危险思想,在孟子时代尚无
此义;所以孟子书中只称杨、墨为“邪说”,而从未称之为“异端”。我们
认为“异己者为异端”实始于汉代。例如: 
“尚书令韩歆上疏欲立费氏易、左氏春秋。范升曰:费、左二学无有本
师,而多反异,孔氏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后汉书)“袁绍客多豪
俊,并有才说,见郑康成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康成
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同上) 
我们遍阅典籍,汉以前的学者没有以“邪说”为“异端”的记载。
其次,在孔子时代,不但墨翟、杨朱之学均未形成,即诸子百家之学也
无一出现,所以论语中“异端”一词,绝不能用以指称“邪说”。
然则,“异端”在论语中的本义究竟如何? 
我们认为,在解答这一问题以前,应先考察论语中“异”字的涵义。据
我们统计,论语中“异”字凡八见(“异端”一词除外),兹摘录如次: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欤?’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 
曾由与求之问。’”(先进)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同上)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颜渊)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子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季氏)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
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
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距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
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 
人将距我,如之何其距人也?’”(子张) 
此八“异”字皆可训“二”、训“贰”、训“离”,而与“一”为对待
语,与“两”为同义语;此与庄周、惠施、公孙龙及墨经作者所说的“同异
问题”中的“异”字,初无不同。依此,我们认为,“异端”与“两端”不
应异训,所以,清儒宋翔凤曾说: 
“两即异,异端即两端。”(论语发微) 
按宋氏以今文家解经,颇多牵强附会,所下论断大都不为识者所重视, 
但这“异端即两端”的解释,却确然不易。
且“异端”不但与“两端”为同义语,而且在知识方法上的意义,同为
暴露矛盾、推进矛盾发展的改革思想。例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赵简子与史
墨论“季氏出其君”一段,即表明此义: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 
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 
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 
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 
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
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 
史墨的话,明以臣弑其君是合理的,且以“世从其失”与“世修其勤” 
的观点,说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秘密,此在当时
实是一种革命的言论,和他的五行说的唯物主义思想是相应的。于此,我们
必须指出,此具有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方法,即在于发见了一切相互背反的要
素皆存在或发生于同一性的事物的内部,因而,肯定了一切的对立与差别有
其相对的意义,发见了一切的同一性或统一性的事物,皆在其本性中孕育着
否定自身的矛盾的要素;而此矛盾的要素,又循相对性差别原理而转化为自
身的对立物;在此矛盾展开的过程中,发见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的逻辑的动力。这非常鲜明地显示着,所谓“两端”或“异端”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