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准,必乱于政而害于事,既然有害而无利,故命为凶言。(第三表)第一

表,证之于古而未信;第二表,取之于实而未举;第三表,验之于国民生活
而未利,所以他说: 
“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非命下)他用这一仪
法普遍地解析事理,如明鬼、非攻、非乐、兼爱。他的知识论的缺点主要在
于抹杀认识的发展过程。例如证之于古是他的第一表,但古人的知识有信有
误,信误原是人类知识的一过程。在知识过程的某阶段为信者,到了其他一
阶段可能反为误。然而他却认定一阶段的古人知识都可信。又如取之于实是
他的第二表,但实的真假,是有时间、地点、条件的,真假的判断也是人类
知识的一过程。在知识过程的某地某时为真者,到了另一地另一时可能反为
假。他却以有限的见闻来原察真实。验之于国民生活是他的第三表,利害之
认识是有阶级性的。在知识过程的某阶段是以一阶级的利为普遍的利,到了
其他一阶段反为别一阶级的害。然而他却以一阶级之利为永恒的利。
在这里,我们并非指责墨子的方法论,而是说明他的知识论的局限性。
然而他的方法论敢于从历史实际、社会实际以及人民利益来论证知识的真
伪,却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是从他的“无所顾虑的态度”而产生的知识武器, 
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因为,他的三表法,在战国的确不利于旧贵族的专政, 
他的非命论即用此武器针对氏族贵族进行了无情的袭击,对西周的天命论给
以有力的否定。
战国初年的基本问题是人类的贫富贵贱之区别。传统的氏族制下的贵贱
之区别,在理论上就形成人类性同异之辨别;在墨子方法论解剖之下,这一
破产的理论是难以立足的。所以,我们要看他如何基于三表仪法破坏历史的
古老传统。
墨子的尚贤论富有科学的精神,富有破坏氏族遗制的威力,在上面已经
详论过了;兹择其中关于贫富贵贱的论断,纳于三表法,以窥探其知识论的
人民性: 
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圣王以义举贤能,贤能者为贵富;以义
罚不肖,不肖者为贫贱。暴王以亲族定富贵,以非我族类定贫贱(墨子的先
王观是理想的)。
第二表,原察乎众人耳目之实:欲富贵是人的天性,人们都愿竞以义求
富贵,不愿恃亲族求富贵,一切国民如农与工肆之人都是这样。
第三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合于
人民利益的原则的,如果能者举之,无能者下之,那么贵贱无常的升降就有
利于国并有益于民了。
这是战国显族阶级的逻辑。这个证件不是封建性的,而是古代性的,因
为国民代替了氏族的激烈变革的历史,才反映于人类意识上有这样的阶级观
念。
墨子三表法的价值,是在于其勇于和传统思想作斗争这一点。他的第一
表“本之”,敢于批判了古言古服的先王传统,得出理想化的今言今服的先
王理想;他的第二表“原之”,敢于批判了习俗的传统成见,得出以社会实
情来判断是非的新命题;他的第三表“用之”,敢于批判了只问其当然的传
统的是非善恶,得出了须问其所以然的国民阶级的利益尺度。这便是“无所
顾虑的态度”,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因此,这个言表,他叫做“革思”言
表。
墨子是忠于他的思想方法的,并有殉主义的精神。请看墨子“革思”的

自信。他说: 
“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攈(拾)粟也。以其言非吾
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贵义) 
墨子立仪的知识论,上面已经说过,是企图建立知识的客观标准。它虽
然是绝对的标准论,因而是形而上学的,但它是主观主义知识论的反对物。
他为了证明知识的客观价值,不惜于把人类性向“机械化”方面规定,以反
对西周春秋时代传统的信仰。因此,他在知识活动的领域上,错误地否定了
人类的感情(六情)作用,以强调他的物仪或思维尺度。他说: 
“必去六辟(僻)。嘿(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用), 
必为圣人。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手足口鼻
耳(目),从事于义,必为圣人。”(贵义) 
这样看来,仁义的客观尺度(即利),只有去了六情才能现出实用来。
这是大胆的古代国民的前锋思想。这一点常遭后来学者所批判,例如庄子天
下篇就说:“其道大觳(尽也,薄也)”。

第四节 墨子的逻辑思想
在分析了墨子唯物主义的知识论以后,我们要进而剔抉他的逻辑思想。
但是,这一课题,首先需要我们克服一些偏见。此所谓偏见,就是说探讨墨
经作者的逻辑思想,虽是共许的,而一言及墨子的逻辑思想如何如何,似乎
不免令人有奇异之感。这种奇异之感,就文字表面上来说,虽亦不为无据, 
而就思想实质上来说,则完全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偏见。
就文字形式方面来看,不但前期墨家的可靠文献里没有逻辑学著作,而
且还有似乎足以否认墨子逻辑思想的旁证。例如: 
“楚王(楚威王)问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言多而不辩, 
何也?’田鸠曰:‘。。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览其文而忘其
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
其文而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故其言多而不辩。’”(韩非子外
储说左上) 
如果所谓“言多而不辩”的“辩”字可以解释成“逻辑”一词的同义语, 
则墨子之所以没有逻辑学的著作,就是因为“恐人怀其文而忘其用”,故意
地避免了逻辑学的研究,以自别于“辩说文辞之言”。这似乎证明了墨子本
来没有逻辑思想。
然而,如前所述,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偏见。因为从思想的实质上来看, 
一个思想家没有逻辑学的著作,并不能证明他没有逻辑思想。因此,我们有
根据从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等公认的前期墨家著作里,来
提取墨子逻辑思想的体系。
韩非子所说的“不辩”,应是指“不诡辩”。因为墨子的著作是,“明
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异同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摹
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 
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皆借用小取篇语)。他
的著作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与“逻辑学”同义的“辩”的精神,博学明智如韩
非,不应不知。
我们说墨子的著作充满着“辩”的精神,可以先就各篇文字的体裁来证
明:(一)尚贤篇是与无故富贵、面目美好的氏族贵族来辩难的;(二)尚
同篇是与“政以为便譬,宗于(族)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的
氏族贵族来辩难的;(三)兼爱篇是与以“兼”为“天下之难物”或为“于
(迂)”路的君子来辩难的,是与“非兼”的“天下之士”(“别士”)来
辩难的;(四)非攻篇是与不知“义与不义”的“天下之君子”来辩难的, 
是与“饰攻战者”以及“好攻伐之君”来辩难的;(五)节用篇是与“其使
民劳,其藉敛厚”的“为政者”来辩难的,是与“兴师以伐邻国”的“大人” 
来辩难的;(六)节葬篇是与“以厚葬久丧为仁也、义也”的“后世之君子” 
来辩难的,是与据“圣王之道”而“执厚葬久丧者”来辩难的,是与为葬埋
而“辍民之事,靡民之财”的“王公大人”来辩难的;(七)天志篇是与“知
小而不知大”的“士君子”来辩难的,是与“去义远”的“士君子”以及“好
攻伐之君”来辩难的;(八)明鬼篇是与“执无鬼者”来辩难的;(九)非
乐篇是与“说乐而听”的“王公大人”来辩难的;(十)非命篇是与“执有
命者”来辩难的;(十一)非儒篇是与“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说以及“丧
父母三年”说来辩难的,是与“强执有命”说以及“必古言古服然后仁”说

来辩难的,是与“胜不逐奔”说以及“君子若钟”说来辩难的。此外,耕柱、
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篇,所记几乎全为墨子与弟子及时人相辩诘的故
事。
总之,墨子书中前期墨家的著作,实可当作论辩文集读。就此点言,墨
子书的形式,颇不类于论语,而与孟子大致相仿。所以,墨子的活动年代虽
与孔子相接,而其辩诘的思想形式,则全是战国学风。在春秋末世,孔子尚
以辩诘为“佞者”,为“利口”,为“口给”,为“巧言”,为“便辟”, 
而列于所恶之中;到了战国初年,墨子则自称:“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
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贵义篇),并且主张“非
人者必有以易之”(兼爱下篇,即反对别人的错误论点必须拿出自己正确的
论点来代替)为辩诘的规律。
墨子既是充满着辩诘精神的思想家,便必然有其辩诘的方法。而这种辩
诘的方法就是墨子逻辑思想的所在。如果说孔子时代,由于国民阶级的曙光
尚被氏族旧人所掩蔽,其逻辑思想尚处于潜在阶段,有待于我们发掘;则墨
子时代,由于国民阶级已冲破了氏族旧人的桎梏而寻得了自己的经济生活, 
其逻辑思想也就呈现为显在状态,有待于我们剖解。就此点来看,墨子虽然
在文字形式上没有逻辑著作,而在思想实质上正是中国逻辑史的伟大发端。
并且正因为如此,由于在墨子这里已经奠定了逻辑学的基石,所以到了后期
墨家的墨经里面,才能在逻辑思想上独多成就,于战国学术中大放异彩。
(一)“类”概念的发现及其运用
墨子在逻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