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墨家的墨经里面,才能在逻辑思想上独多成就,于战国学术中大放异彩。
(一)“类”概念的发现及其运用
墨子在逻辑思想上的最伟大的发现,首推“类”和“故”这两个具有方
法论意义的重要概念。关于“故”概念部分,另项研究,兹先就“类”概念
说明如下:
在论语全书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二千七百个字中,只有一个“类”字(卫
灵公篇:“有教无类”)。在古文字中“类”字和“族”字同义,孔子的此
一“类”字,还保留着这样的成分,即类别是族别,也即是与古代地域区别
相对待的氏族血缘区别,绝无逻辑意味。在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上虽有分类
的学问,但它没有和哲学相联在一起。到了墨子,“类”概念才成为逻辑学
上的概念。例如:
非攻下篇两言“子未察吾言之类”。
非儒下篇:“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
公输篇:“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同篇:“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墨子的“类”概念的发现,无疑地是逻辑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这就是
说,依据“类”的概念,使他有了明是非、审治乱、别异同、察名实的方法,
使他获得了辩诘的工具,使他在“劝以教人”、“遍从人而说之”的理论斗
争中有了制胜的武器。更简单地来说,墨子的逻辑思想,即是依据着类概念
的类推方法,而这一方法就是墨子所到处运用的辩诘术的灵魂。例如: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有)利也;我不爱天下,
未云(有)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
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操)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
人?’巫马子曰:‘我是(肯定)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反对)夫掺火者之
意。’子墨子曰:‘吾亦是(肯定)吾意而非(反对)子之意也。’”(耕
柱篇)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孙棱作“献书惠王”)。惠王以老辞,
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悦),谓子墨子曰:‘子之言
则成(诚)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
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
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
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
乎?’”(贵义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
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
‘请献十(千)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
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
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
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乎(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
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
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轝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
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
(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
轩之与敝轝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鼈鼋鼉,为天下富;
宋所为(谓)无雉兔狐狸(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
梓楩枬豫章,宋无此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吏)之攻宋也,
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公输篇)此外,所有墨子的
主要思想,如尚贤、尚同、兼爱、非攻、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命、
非乐、非儒等,几乎都通过类推的方法表现出来;不但繁复举例,依类相连,
而文字转侧之处,也多用“是犹”、“譬之”等词。
墨子在类概念的运用中,显然有形式逻辑学家的“矛盾律”的思想,以
发现概念的矛盾为错误的证明。墨子书中以“矛盾律”为前提的例证是很多
的,兹举其一例如下:
“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礼)。’子墨子曰: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公
孟篇)
“矛盾律”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业已发生(见上章)。但墨子的“矛盾
律”思想则比孔子更为明朗。并且由于“矛盾律”与“类概念”相结合,墨
子在逻辑学的概念论上也有了新的成就。这一点,除本节前引子夏之徒将“君
子”与“狗豨”相比而陷于“不知类”的概念混乱,经墨子揭发以外,在上
节取实予名论中也多明证。兹为使问题明确起见,特再举二例于下:
关于“好”“恶”两概念的界说:“子墨子谓骆滑氂曰:‘吾闻子好勇。’
骆滑氂曰:‘然!我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从而杀之!’子墨子曰:‘天下
莫不欲与(兴)其所好,度(废)其所恶;今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
之,是非好勇也,是恶勇也。’”(耕柱)
关于“毁”“告”两概念的界说:“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之道,足以
丧天下者四政焉。。。’程子曰:‘甚矣,先生之毁儒也!’子墨子曰:‘儒
固无此若四政者,而我言之,则是毁也;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则
非毁也,告闻也。’”(公孟)墨子依据“知类”的逻辑,使其推理方法走
入了归纳法的途径。所以他说:“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
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非攻中篇)按此所谓“以往知来”与孔子
的推理方法貌似而实异。论语学而篇“告诸往而知来者”,是由特称推出全
称的以偏概全的错误推理,而墨子的“以往知来”则是由全称推出特称的演
绎推理。至于“以见知隐”,更是墨子所特别强调的。“见”即有情有状的
个别事物,“隐”即无形无象的抽象原则。不说“以隐知见”,而说“以见
知隐”,显然是从个别到普遍的归纳法。“三表法”所谓“本之”、“原之”、
“用之”,以及各篇中大量举例的叙述方法,都透露着这种归纳法的精神。
并且,又由于“以见知隐”与“以往知来”相结合,归纳的任务不仅是据过
去以知现在,而且在于藉通则或原理的光照去洞察未来。在第二节我们说,
墨子将“天志”作为“规矩”,“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以及“天下之方
与不方”,成了“方法性的手段”云云,即与此处的洞察未来是一脉相通的。
因为“知类”以后,过去、现在、未来,即不是互有鸿沟的三截,而成了发
展进程中的一条有机联系的长流。所以鲁问篇说: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设而(尔)
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良
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曰:‘乘
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乃)在(察)来矣’。”
诚然,墨子的类推方法,有时陷于纯量说的错误。这就是说,在运用着
类概念以明是非、别异同的场合,墨子往往见量不见质,不知由量变质的道
理,不知同量成分由于所系属的事物有高级形态与低级形态的差别;不知异
质异类不能相比,而仍视为同类,相为推论,以致陷于错误而不能自知。例
如,墨子的明鬼思想,他揭发了无鬼而学祭的矛盾,却不自知其有鬼而节葬
也是矛盾的。又例如,他揭发了命定论的矛盾,却不自知他的天鬼论和非命
论也是矛盾的。
然而,在中国逻辑史上,墨子首先提出了“类”概念,并在“知类”、
“察类”的水准上从事于思维规律的研究,其功殊不可泯!墨子的这一发现
及其运用,对思想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孟子惯用类比方法与人辩诘,
实承籍于墨子的类概念,但又在类的歪曲理解中形成了比附方法;至于后期
墨家的“以类取、以类予”的类概念的发展,其为直接承藉墨子而更具有发
扬光大的思想成就,尤为明显。
(二)“故”概念的发现及其运用
论语全书“故”字凡十二见,其作名词用的,皆与“旧”字或“故意”
一词同训。例如:(一)为政篇“温故而知新。”朱熹注:“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今按朱注非是。此所说“温故”之“故”乃指西周以
来的氏族宗法的历史;所说“知新”之“新”,是指东周以下的全部未来历
史的发展途径。全句的逻辑性格,是从特称推出全称。为政篇由夏、商、周
三代之礼的损益,居然能推出虽百世可知的历史规律,即是此义。(二)泰
伯篇“故旧不遗。”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小司寇注:“‘故’谓旧知。”(三)
微子篇“故旧无大故。”朱熹注:“‘大故’谓恶逆。”今按“大故”之“故”
即“故犯”之“故”。书大禹谟“刑故无小”可证。上引四“故”字都是实
义字,并无逻辑概念的意义。此外“故”字尚有:(一)子罕篇“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二)同篇“吾不试,故艺。”(三)先进篇“求也退,故
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四)同篇“是故恶夫佞者。”(五)子路篇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六)季氏篇“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七)微子篇“夫君子之居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