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钜”、“铁校”、“铁锁”、“铁鏁”、“铁錍”等名。
3。书禹贡(郭沫若考定为子思的作品)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厥
贡璆(鏐)、铁、银、镂、砮、磬。” 
4。左传昭二十九年,晋赵鞅“赋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孔子家语卷九引作“赋一鼓钟”) 
5。孟子滕文公上说:“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6。山海经中山经(廖平考定为邹衍或其门徒所作)说:“出铁之山,三
千六百九十。” 
7。荀子中有“铁釶”的记载。
8。韩非子中有“铁室”的记载。
9。国策有“铁幕”的记载。
10。吕氏春秋有“铁甲”、“铁杖”等记载。
11。越绝书有“铁■”、“铁剑”等记载。
12。管子书(罗根泽考定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作品)有“美金(铜)以
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土壤。”(按
国语亦有此言。) 
13。史记货殖列传讲到邯郸郭纵、蜀卓氏、宛孔氏、曹邴氏等,均以冶铁
致富。
14。 江淹铜剑赞序讲到:“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
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
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二汉之时,逾见其微。” 
上引资料,时代上有先后,价值上有高低;其解释的可靠性,也有商量
的馀地;然据此而断定铁器是发现于春秋,而普及于战国,似无大过。
铁的发现上距古代国家的成立约五六百年,而与“私学”思想家的出现
或所谓严密语义的中国思想史的发端,则相衔接。这决不是因缘凑巧、偶然
相遇的两个孤立现象,二者之间应有其复杂的内在的必然关联。我们知道, 
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直接影响上层建筑;但生产力是革命的因素,因了铁的
使用,显然改革了农业经营(如三圃制)和手工业生产(如考工记所记的), 
从而促使土地所有制形式进入了私有化的过程,促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意
识形态也就不能不通过政治法律的折射,改变了它的面貌。这里分为几项来
说明一下: 
一,至目前为止,我们极少发现青铜质的劳动工具。如果青铜器主要限
于鼎彝,而从未普遍使用于生产,则铁器的使用较诸石器或木器,便具有更
高的生产力的价值。这就是说,在石器或木器的生产力阶段上,一般地讲来, 
难以冲破氏族制的束缚,因而不可能发生生产资料私有的所有形态,也不可
能发生多种阶级关系;只有在铁器的生产力阶段上才具有改造生产方式所依
据的技术条件。郭沫若据小雅甫田、大田等春秋农事诗以证春秋土地私有制
的发生(青铜时代由周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可以参考。据我们的研究, 
只有在春秋文献,例如诗大雅的瞻卬、桑柔、抑,小雅的正月,曹风的候人, 
魏风的伐檀,北风的北门等篇以及作为最古的私学著作的论语中,才看出了
因土地私有而开始发生的向贫富两极端分化的社会内部的阶级分裂;反之,

在土地公有的西周文献中,则绝无贫富对立的字句。我们在前面曾说周人的
学在官府是以所有形态的土地关系的公有为原因,其一部分理由,亦与生产
力处于低级阶段相关联。
二,在没有铁的生产力基础上,一般说来,古代社会好像便失去了成立
的可能,但我们对于历史的复杂内容必须从具体的分析出发,资本论地租章
里就指示给我们研究的方向。如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其冲积地层的肥沃与
松软,就成为西周没有铁器而能“肇国”“作邦”来创出古代社会的特殊自
然条件之一;其他如克商以后劳动力的大量获得等等,更不容忽视。在此等
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之下,周人通过了“周因于殷礼”的“损益”(能动的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进程,使“小邦周”自己警惕着面临的“大艰”,在诚
惶诚恐的“敬德”与“孝思”等伦理观念下不断的努力中,终于形成了古代
奴隶制社会。
三,没有铁的发现而周代酝酿出了古代社会,但是,在“手无寸铁”的
条件之下出现的周代社会,毕竟是“先天不足”的古代社会。这就是说,周
人一方面在尚未长成国民阶级的时期,就“早熟”地作为古代社会创造者而
登场;另一方面就不能不保留着氏族组织的躯壳。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套
氏族组织的躯壳,并不是随便可以脱下的“外在形式”,而是与周人创建古
代社会的方法或道路等内部条件血肉相连的“形式”。我们前面所说中国古
代社会创出上所遵从的“维新”路线,或“亚细亚”道路,正是指周人所采
取的方法或道路而言。在历史的发展中,新社会的创出者舍去“革命”而采
取“维新”的道路,通常都是由于自身生产力的薄弱;周人当亦不在例外。
四,生产力薄弱的维新路线,在有关论述古代社会的经典著作上,特名
之为亚细亚的,以与“古典的”相区别。二者的历史途径是彼此对比的,恩
格斯有以下的分析:“我们在所有文明人民的历史初期所看到的不是‘大土
地所有者’,。。而是土地公有的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从印度到爱尔兰广
大面积的土地财产的利用,起初正是由这种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来进行的, 
这上面,耕地或是在公社名下共同耕种(第一种——引者),或是把耕地分
作各个小块,由公社在一定时期内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第二种——引
者)。。。”(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版,页一八○——一八一。)“在公
社或国家是土地所有者的那种东方国家里,土人的语言中甚至没有‘地主’ 
这样的字样。。。只有土耳其人在其所征服的国家里,首次推行类似地主封
建制度的东西。在希腊英雄时代,已经划分成许多等级,这种等级是以前长
久的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的显然结果。在那里,土地完全是由独立农民耕种
的,显贵的氏族的王公所有的较大邑地,是种例外,而且很快就消灭了。意
大利(指古代罗马——引者)之所以成为沃壤,主要是由于农民的劳功,当
罗马共和国末期,巨大的地产(所谓Latifundia,即大庄园),排斥小农而
代以奴隶的时侯,它们同时亦以畜牧代替了农业。”(参看同上,页一八一
——一八二。可同时参看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一章第四节有关引文的
说明。)这里所说的“第一种途径”,正是西周的“维新路线”,其薄弱的
表现,就在其没有像希腊、罗马那样,很快消灭氏族贵族所有的土地所有制。
而“土地国有”,一方面是学在官府的基础,同时也是使学术不能下于私人
的桎梏。打破这一桎梏的唯一关键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春秋发现了铁,则
显然是此种改变的主要的物质根据,同时也因了阶级分化出现了私学思想
家,开始了严密语义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其次,我们在研究春秋时代的思想的时候,又须从“维新的”古代社会
分工与“贤人”晚出两方面作一些分析。
由于周人采取“维新”路线以创出古代社会,所以虽在“肇国”“作邦” 
过程里显示了古代城市国家的起源,但这里的城市国家与农村却仍然保持着
“不可分裂的结合”。这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所规定了的社会分工不发
达的标帜。以此为根据,便派生出了观念家与事业家“不可分裂的结合”。
例如:据郭沫若在其杰作金文丛考周官质疑篇所统计,在大部分金文中出现
的西周官吏,有如下的名目:■事寮,大史寮,三左三右(左:大史、大祝、
大卜;右:大宰、大宗、大士),作册,宰(内宰、外宰),大祝,司卜, 
冢司徒,司工,司寇,司马,司射,左右走马,左右虎臣,善夫(宰夫), 
小辅,鼓钟,里君,有司等等。就中,大祝、大宗、大卜等官,同时即为宗
教的思想家。可知,“氏所以别贵贱”,同时派生的东西就是氏所以别智愚。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常见君子(贵族)与小人(鄙夫)的分类,而没有国民
性的智愚分奖,其秘密即渊源于此。这情形与走了“革命”路线的希腊古代, 
判然有别。
在希腊,自梭伦变法,城市国家确立,地域单位代替了氏族单位,因而
国家行政机关代替了氏族宗教行政,国民阶级参与了国事。在“革命”的深
度上讲来,氏族旧人类已经被清算,土地关系已由旧的公社所有,转化成新
的私人所有。然而,这不是一个自然的生长史,而是一连串的斗争史。所以
在国民阶级(自由民,起初占重要地位,后来被大地主贵族所战胜而渐趋没
落)与氏族贵族的历史斗争中,产生了希腊“古典”古代的民主制。在这里
和在中国“维新”的古代不同,观念家与事业家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达,从
氏族内部的统一中分化成独立的阶级。这种由事业家分离而独立发展其个性
的观念家,便是希腊哲人或智者产生的历史根据。所以恩格斯指出,在古代
希腊,既然旧的公社土地所有权已经崩坏,或至少早先的公社耕种制已经让
位给各家族单位分种小块土地的制度,那么,基于这个生产方式的古典古代
的大规模分工,便是希腊古代文化(艺术、科学、哲学)产生的摇篮。(参
看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版,页一八五——一八六。)没有希腊自由民,就
不会产生希腊古代悲剧艺术,这是千真万确的命题。
相应于“革命”与“维新”的不同,希腊古代的思想家谓之“智者”, 
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则谓之“贤人”。关于“智者”与“贤人”的异同,下
面尚有详论。现在,我们只讲一下由于“维新”而使“贤人”晚出的历史途
径与逻辑线索。
在卜辞中所称的“人”,还没有和氏族分立;西周人称“人”也仍有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