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弗为(‘弗’字衍)。”(贵生)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
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
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
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 
生死存亡之本也。”(情欲)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 
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 
则使人喑,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
之,此全性之道也。”(本生)这样看来,圣人是懂得声色滋味的人,“古
人得道者”就在于“声色滋味能久乐之”(情欲)。感官生活的情欲被肯定
为人生的最高意义,如果“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就“与死无
择”,丧失“生”的意义了。从这一原则出发,一切有目的的活动是否对己
有利乃是评判行为的准则,在这种准则下面,个人主观的利害关系乃是客观
价值上的唯一标尺: 
“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
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
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
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重己) 
因此,客观的事物对于人生是有意义的,但其全部意义仅在于对一己之
生命有利,对个人的生命有利,这种利益决定人和事物关系的意义与价值。
物是感官情欲的来源,也是一己利益的来源,它仅是利己的手段,而不包含
个人以上的社会的目的,如果拿“物”或“天下”来和人身相比,“论其轻
重”,则生与身为重,而物与天下为轻: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 
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 
(本生)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为)所以为,而轻重得矣。”

(审为) 
因此,“轻物”并不是无条件的把感官情欲加以全部否定,而是有条件
的加以适当的节制,“故圣人必先适欲”(重己),在这里,杨朱派的学说
不是如孟子说的邪说,也不是一般人说的纵欲主义。
依据上述杨朱学说的主旨来讲,其持论并不与老、庄思想合辙,因为老、
庄一派对感官的情欲无条件地加以全般否定,而杨朱一派对之则无条件地加
以肯定,并在一定条件之下主张节制。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和杨朱派的
重己说相反;庄子主张齐死生,也和杨朱派的贵生说相反。
以上所引各段的论旨可视为早期杨朱派的思想,这可以从墨子有关各篇
据兼爱说的观点而和这样论旨详为诘难,来分析出来。在这里,我们认为, 
杨朱一派与墨子的思想,在思维过程上讲来,出发点相似,而推论以至结论
却相反。兹分别详论于下: 
(一)杨朱主张“贵生”,墨子主张“义贵于身”,一以利己,一以利
天下,但对感官之物质利益,则同取肯定的态度: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
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
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
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 
墨子的这一段论辩显系和杨朱一派对立,其前半段似为杨朱一派持论之
复述,与重己篇人爱己之指一段大抵相同,审为中更有绝相类似的话:“今
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 
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由此可见,身物轻重
之论,实为杨、墨诘辩的常用命题。墨子承认身贵于物,“天下不若身之贵”, 
就此点而论,其思维过程的出发点好像和杨朱的论旨相似,然而墨子否认个
人主观的情欲为最高的价值,他所说的“万事莫贵于义”的“义”,是基于
客观价值而出发的,因此杨、墨的学说就趋于对立。
(二)杨朱重一己之利,墨子重兼爱之利。在对“利”之理解一点而论, 
杨朱所谓“利”,指个人感官物质情欲之利,故爱一己之利,墨子所谓利, 
指众人感官物质情欲之利,故爱众人之生。其言“爱”言“利”,虽然都有
实际功利的色彩,但其内容却在内包与外延上有 了分歧。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
爱中)
由此可见,“利”与“爱生”、“贵生”之论,也是杨、墨诘辩的常用
命题。墨子承认生之可爱,就其思维过程的出发点而论,和杨朱相似,然墨
子肯定天下之利高于一己之利,众人之生高于一人之生,因此两派学说趋于
对立。
(三)杨朱主张有害于生而节欲,墨子主张有害于义(即“不中万民之
利”)而非乐,他们对情欲同取肯定的态度,同取有条件的节制之义。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 
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
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 
身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

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 
这段话是为非儒而发的,但从此也可窥见杨、墨之同异。耳目口鼻之情
欲,当也是两派诘辩的命题。墨子承认感官情欲的利益,就其思维过程的出
发点而论,也和杨朱相似,然墨子非乐,不是因其有害于生或有害于一己之
利,而是因其“不中天下之利”,因此,杨、墨的学说趋于对立。
杨、墨两派既然是先秦的反对学派,他们之间的诘辩就是必然的。耕柱
篇曾载墨子与近于杨朱一派的巫马子的诘辩。在这诘辩中,结果都是巫马子
理屈,墨子理伸,这当然是墨者的口气,但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杨朱派持论与
墨者的持论的对立。此项材料,在杨朱派学说的研究上,颇为重要。
(1)“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言下之意,表示
了反对鬼神,而与墨子明鬼之义对立。
(2)“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
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言下之意,讥刺墨子兼爱之
说是一种空想。
(3)“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耶(服),鬼不见
而富(福),而子为之,有狂疾。’”此段话讥刺墨子“万事莫贵于义”的
利天下的空想。
(4)“巫马子曰:‘舍今之人而誉先王,是誉槁骨也,譬若匠人然,智, 
槁木也,而不智生木。’”此段否定先王的话,把先王拟于枯骨槁木,与墨
子之称道先王之教相对立,且其言下之意,依据活的生人来反对死的神性的
先王,这是贵生的应有的结论。
(5)“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 
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
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此段材料极为重要,杨朱派的社会观,仅此一
见,由重己为我出发来反对兼爱,其逻辑的路数是必然的。
前期杨朱一派的思想,已如上述,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探索此派的后期思
想。
在吕氏春秋的那四篇材料中,也含有一些与前期杨朱派的思想不尽相同
而倾向于道家的思想,但在基本精神上仍保持“贵生”的主旨。这种倾向主
要表现在这两点上:第一,杨朱派的原来论旨,并不把“生”与“欲”看成
是绝对矛盾对立的东西,到了后期思想则有“生”、“物”相矛盾对立的倾
向,前期的节欲(“适欲”)的涵义是从对“欲”的肯定而出发,而后期去
欲的涵义是从对“欲”的否定而出发。第二,杨朱派的原来论旨,并无养生
之义,故对于生,只“重”之、“贵”之,而不是“全”之,且无顺逆自然
之说,而后期思想反是。这二点都富有老、庄后学的色彩。我们且取有关材
料论证于下: 
“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节)欲。” 
(重己)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
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生) 
之斧。”(本生) 
这二段话都把“欲”与“生”对立起来,并在绝对的意义上否定了“欲”。
顺生之义更近似于道家的安顺自然之义。此外,我们还看到许多类似庄子外、
杂篇中的养生理论:

“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 
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 
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
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本生) 
“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
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重己)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瞻,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
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