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渡河谷:五月的急流与山风
大渡河古称沫水,发源于川、青交界的果洛山(海拔5369米)东麓,聚高原雪山的涓涓清溪,汇成滚滚洪流,以一泻千里之势,击穿大雪山、邛崃山、大相岭、大凉山和峨眉山山脉,经阿坝、甘孜、雅安、凉山等地区,于乐山汇入岷江,全长1150公里,自源头到河口总落差4177米。
大渡河两岸高山耸峙,流域内文化呈多元形态。
要读懂它,首先要了解横断山。严格说来,横断山不是一座山,它是西部一大片山系的总称。这片山系西起西藏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东到四川盆地边缘,南至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尽头,包括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部、南部地区,总计区域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由许多条南北向并列的山脉组成。自西向东有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碧罗雪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等,其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峰为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在山岭间,自西向东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6条大河。山顶与谷底的高差大多在2000米以上。由于横断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印度洋西南季风可顺河谷北上,河谷气候湿热。6条大江在横断山的挟持下汹涌南下,切割出区域内无数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圈,生息着二十多个民族及上百个支系,保留着从母系氏族到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及社会形态。
自史前时代起,这里就是中华各族往返迁徙的大通道,史称“横断山民族走廊”,费孝通先生明确提出命名为“藏彝大通道”。在众多两山夹一川或两川夹一山的险峻地形中,大雪山和邛崃山相夹的大渡河谷最富特色,它不但是70年前红军北上的主要通道,也是汉民族农耕文明和藏羌民族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著名的古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与河谷走向相重叠,虽说大渡河在石棉被小相岭梗了一下,河水向东急拐,但大雪山和邛崃山支脉(小相岭、螺髻山等)一直向南延伸,穿过八百里凉山,在今攀枝花附近与金沙江干热河谷相汇,然后越过皎平渡向南延伸到云南大理。
自大渡河谷往西的若干走廊,行者主要是藏人和彝人。因此,作为民族分界的交汇地,这里成为丰富的文化积淀带,其文化渊源之古老、人文生态之复杂,超出我们的想像。在汉民族的迁徙流动中,大渡河谷成为他们行为和心理最西的边界,无论是石达开还是毛泽东,他们都无意越过这条边界。至于所谓民族交汇处,往往是民族冲突最激烈的地区。如在丹巴和小金,沿路都能看到成群的碉楼,清乾隆帝“十大武功”中耗资最巨、耗时最长的大小金川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因此泸定和打箭炉(康定)自古就是军事要冲。明代两位天才的作家罗贯中和吴承恩,他们话本小说的许多精怪人物就出没在这一带,它们强烈地影响过少年时代的毛泽东。
从5月初起,我钻进这片边缘山地,从四川石棉安顺场溯流而上,一路向北,行经磨西、泸定、岚安、丹巴等地。一路上,大渡河穿行于高山深谷间,河床强烈下切,不少河道宽不及百米,两岸高山耸峙,河中巨石横梗,急流汹涌澎湃,吼声如雷。当我站在安顺场边的“红军渡”时,脚下的河水一如70年前那样湍急。河滩上,躺着一条当年强渡大渡河时所用船只的复制品,船头高翘。当地社会学者周万龙先生解释说:“这是本地渡船的特点,高翘的船头是为抵挡湍急的水流。1935年5月25日,十七勇士就是乘这种船强渡的。”
安顺场是大渡河谷的一片开阔地。据我沿途观察地貌,从安顺场北上到泸定,长达百余公里的河谷里,河滩谷地一片连一片,5月的山风从大峡谷深处吹来,掠过河滩,吹绿青草,它强劲、清新。那是雪山过来的风。河滩上是整齐的农田和屋舍,间或杵着一座藏羌碉楼。清亮的水渠边,桃花、梨花和樱桃花开得耀眼,空气里充满清香。让我惊奇的是,在这里的乡间行走,看到连机耕道都铺上了水泥。周万龙解释,这是当地政府为农民兄弟办的实事。 “不要以为到了乡下就一定是尘土飞扬、泥泞不堪,我们也在奔小康嘛!” 据悉,石棉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近3000元,高的达四五千元,其富庶超过了重庆。
红军将士如果在天有灵,对此会感到欣慰的!
第一章 大渡河谷五月的急流与山风(2)
70年前的5月,中央红军在这里发起著名的大渡河战役,包括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为北上打开了通道。由此上溯73年(1863年),也是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安顺场惨遭覆灭,4万将士的鲜血染红大渡河水,石达开本人也在成都遭凌迟而死。
为什么大渡河会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呢?
70年过去了,5月的大渡河依然湍急,5月的山风依然强劲,山谷里的索玛花(大叶杜鹃)寂寞地开放着,缤纷落英无人理睬。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和路经这里的领袖们,大多已作古,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还有多少故事在流传?
1。 安顺场
历史之魅——“我们不做石达开第二!”
1935年的5月对中央红军来说,是段不寻常的日子。
此时中央红军已经离开江西7个月了。从1934年10月中旬起,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其中一军团19880人(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三军团17805人(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叶剑英),五军团12168人(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参谋长陈伯均),八军团10922人(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因湘江血战损失惨重,后并入五军团),九军团11538人(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明)。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红军一路向西,先后突破三道封锁线。11月下旬,红军遭遇长征中最残酷的湘江血战,苦战五昼夜,终于撕开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7万人。
1935年1月,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1月至4月,3万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主要在贵州高原上与40万敌军兜圈子,先后四渡赤水,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后乘虚进军云南。5月初巧渡金沙江,摆脱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随后,红军顶着5月烈日穿过金沙江干旱河谷和八百里凉山,向大渡河急进。
安顺场是大渡河上的重要渡口,河宽300米,地势险要。中央红军自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蒋介石震怒,亲往昆明督战,急令第二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西昌进击 ;令川军第二十四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 ;以第二十军主力及第二十一军向雅安、富林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石达开率4万大军进抵大渡河南岸,在安顺场渡口陷清军重围,最后全军覆没。如今,红军又来到这里,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数万将士的生死存亡。“我们不做石达开第二!”5月21日,军委和毛泽东决定,以迅速、坚决、勇猛的行动,消灭阻我前进的川军,强渡大渡河!
5月24日夜,中央红军红一师红一团经过80多公里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当晚,红一团由团政委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三路隐蔽近敌,突然向安顺场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占领安顺场,并在渡口缴获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战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红军著名神炮手赵章成和3个特等射手组成强大火力。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密集枪弹,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炮弹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两年后,红一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作为主力团首战平型关;又过了13年,由红一团骨干组建的志愿军第三八军在朝鲜战场上拼杀出“万岁军”称号,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写的就是这支部队。现驻港部队前身也是红一团。
第一章 大渡河谷安顺场(1)
安顺场:眺望远远近近的背影
一
咆哮的大渡河在横断山东部大峡谷中折腾够了,到石棉后突然来个90度大转弯,掉头向东,将川西高原的深峡甩在身后。大渡河的粗犷烈性一直在乐山附近才静下来。
要去大渡河谷,必须翻越大相岭。大相岭,古名邛崃山,是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岭,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当三菱帕杰罗越野车从海拔3000米的大相岭公路盘旋而下时,我的耳膜一直嗡嗡作响。这是气压反应。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和云雾。这段路上,我一直想弄清一个问题,大渡河谷作为藏彝大走廊的主要通道,当年从凉山过来的彝人为什么到石棉后就不再北进了?凉山是我国彝族最集中的聚居区,彝族人口近200万。其实,并非彝人不想北上,而是为横断山峡谷错综复杂的自然区域所限定。因为从石棉北上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