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围棋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步无名妙手相比,大家更愿意面对哪步妙手呢?”

这个时候,李小强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他根本就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他用一个最简单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的,他根本就不用说什么话,大家都理解李小强的意思。

围棋到了一定水平以后,像所谓的“古今无类之妙手”,大家需要去研究吗?不需要的!只要有业余5段以上水平,甚至连参考图都不用摆,大家就可以很快知道这两步棋的意思。如果配上两个参考图的话,只要有业余初段以上水平,也根本不用花多长的时间,就可以很快弄懂这两步棋的意思。至于“丈和3妙手”中的那第3步妙手,李小强根本就不好意思摆出来。必须承认,李小强的面皮还是比较薄的。

同样是一步好棋,一步妙手,一步棋人家看一眼就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另外一步棋由一群人在那研究半天才弄得懂。如果让你坐上去和人家对局的话,你会觉得那个更高深?哪个更难对付?

必须说明,大部分“崇古派”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无论你的道理讲得多么天花乱坠,你先在棋上找出更好的办法再说吧。你说人家的棋不行,你可以找出更好的招法,证明人家的棋确实不如你,那就无话可说。“当湖十局”存在了几百年,那个棋谱一直在那里。除了一些无聊的口水以外,有人提出更高深的观点,更先进的下法吗?没有的,一直到新世纪都没有。

说起来,李小强好像真的跟“古今无类之妙手”有仇。李小强经常觉得,自己就曾经被它“毒害”了,因此总想提前挑起“古今之争”,以免更多的人受到毒害。

如何看待“古今无类之妙手”,有一位韩国的“围棋教授”曾经有过很精辟的归纳,他的观点,好像也一直代表了围棋界的主流观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位“教授”虽然只是一位职业五段,但是他一直从事围棋教育工作,因此他的观点在普通人中影响很大,正是因为如此,这种观点的毒害也更大。不过还好,到了后世,这位“教授”的脸,就被他的同胞李石头他们打得啪啪作响。

“如何理解“古今无类之妙手”,有必要拔高到“古今”的高度吗?这三步妙手不是穷尽了算路之机巧,而是作为经典确实分野了古今之棋。通过弃子换取空间和效率,着眼点在于空,而不是棋子,这局棋体现出来的意识即使放到当代也是相通,分明比古棋,尤其比中国的古棋高了一个维度。中国的古棋,作为一种“子棋”达到了杀棋之极致,但那只是“二维”的围棋。千百年来中国积攒下来的古棋棋谱,几乎没有“弃子”一说(尽管发明了“弃子争先”之警句),当弃不弃通盘绞杀在一起,无端变得纷繁复杂,以致反而给人“精深”的错觉。因空间,才有子效,弃子转身,以子力换取空间,这种意识的层差是中日围棋发展史的核心问题。”

的确,这个观点好像很有道理,也很有迷惑性,其实根本就是经不起推敲的。想起自己以前居然也会相信这样的观点,李小强就会感到脸红。为自己的无知感到脸红,为自己毫无逻辑性感到脸红。

这种观点的核心,就是把“目棋”置于“力棋”之上。把围棋中的“铺地板”看成一种更高深的境界。李小强一直认为,就是因为职业围棋界一直存在这样的观点,日本围棋可能还真的没有达到中国古棋的高度。很明显,这种观点还处在“看山不是山”的阶段,根本没有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当吴清源大师稍微加一点“看山还是山”的棋,就把日本围棋揍得满地找牙。当李石佛把“看山不是山”的棋练到极致,照样敌不过后面出现的“看山还是山”。当世界棋坛刚刚再次出现“看山还是山”的萌芽,就被聂旋风称为“比我们那个年代涨了一段不止”。

说中国古棋不会“弃子”。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在中国古棋中,其实也一直出现过“力棋”和“目棋”的争论。

说一千道一万,围棋就是一门“胜负的艺术”。由围棋中演化出来各种各样的棋理,其实都是要用来阐述胜负的。黄施范他们为什么被尊为“棋圣”,因为在他们眼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目棋”和“力棋”,强行把这样的外在表现分出高下,才是真正的落了下乘。

李小强常常开玩笑似的想,假如中国古棋真的只有“斗力”的话。那么黄施范他们岂不是只处在“下三品”,因为在中国古棋的“九品制”当中。“斗力”是排在第7品,仅仅比“守拙”,“若愚”高一点点。这3品就是大家常常说的“下三品”。

在中国古棋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也只有黄施范他们三位被民间称为“棋圣”,而其他人都要差一点,其他最高的也只能称为“大国手”。这是大家认为,也只有他们3位的棋,才真正达到了“入神”的境界。其他人还没有这个资格。现在有人说,我们的祖先把几位“下三品”的棋手尊为棋圣?到底是他们无知,还是我们的祖先浅薄呢?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太大了,也不是现在的李小强能够回答的。他只要把“古今之争”提前挑起来,在这些业余高手心目中留下怀疑的种子。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从李小强的内心来说,他是希望这样的争议对中国围棋有所帮助。不过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的围棋水平没有达到那种高度的话,自己的观点也只能成为无数的“口水”之一。

我们李小强可是想成为一名“大师”的,他绝对不愿意沦为一个“口水男”。因此他乘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很不负责任的溜走了。

“小强,小强,你别走啊,我们正聊得起劲呢。来来来,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

“我说张大记者,有什么问题还是留在以后问吧。对了,你不就是还想多了解一点中国古棋的东西吗?,你不要忘了,你今天可是输了,我看你今天还是好好准备准备吧,明天来棋盘上接受我的指导。”

“咳。。咳。。”

“哈哈哈哈!”

239。第239章 名局再现

李小强抛下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以后,很不负责任的开溜,继续做他的“围棋大师梦”去了。按照李小强的本意,他认为“古今之争”应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带有学术性的问题。中国围棋不应该跟在日本围棋后面人云亦云。不要等到后来被“韩流”完全压制,等到日本围棋彻底落后。那个时候才来怀疑,才来幡然醒悟。

李小强并不是认为日本围棋就完全不好,只是日本围棋理论中有很多偏见,部分东西被过分贬低,而部分东西又被过度神秘化。这样做显然对围棋没有什么好处。李小强也不会去想在职业围棋圈推行自己的观点,自己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更何况,中国围棋学习了几十年的日本围棋,很多观念都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相对来说,业余围棋界反而更容易接受新观点。这样的人不用拘泥于胜负,反而对围棋有更多的思考。这也是后世的“古今之争”首先从业余围棋界发起的原因。

在这个年代,能够参加“晚报杯”的棋手,不仅都是各个地方的业余高手,他们更是围棋的传播者,是围棋的普及工作者。在李小强看来,如果自己能够影响这部分人的一些观点,那么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不过很可惜,当李小强离开以后,他想象中的“大讨论”根本没有出现。大家虽然还没有离去,虽然还在那讨论和围棋有关的话题,不过主题显然已经跑偏了。有的时候必须承认,无论是多么严肃的“学术探讨”,永远都是敌不过“八卦”。

一帮业余高手依然聚在那里,不过他们已经不再探讨“古今之争”了,在张大记者无意中起了头以后,大家对另外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哈哈,我刚才发现了一个秘密,我就说嘛,小强平时看上去和别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啊?大家说说看,他的围棋水平之所以那么厉害,是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特别好?这个是不是就是他强大的秘密呢?”

听了张志东的话以后,大家很快把什么“古今之争”抛在脑后。大家开始兴致勃勃的对李小强个人展开了“八卦”。

李小强“横空出世”虽然已经3年了,大家在关注他成长的同时,其实一直对他这个“人”兴趣不减。不仅日本围棋界在“研究”李小强,其实中国围棋界也一直在“研究”李小强。

当李小强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神秘少年,他的“棋”已经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了。因为他的棋谱就放在那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他目前的围棋水平肯定还不如这个年代的顶尖水平,他只是进步速度有点快而已。他的围棋技术不再神秘,不过正是大家熟悉了李小强,才让大家对另外一个问题更感兴趣。因为这里面就牵涉到围棋界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下围棋。”

相比于围棋技术上的一些问题来说。很多业余高手其实对这个问题更感兴趣,因为有很多业余高手同时也是基层教练,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选材”问题。特别是到了后世,学习围棋的孩子越来越多,职业围棋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你跟我说实话,我的孩子学习围棋到底有没有出息。。”

相信所有的基层围棋教练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吧。必须承认,这样的问题很难,很不好回答,可能关系到一个孩子“人生道路”的选择。这些围棋教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很正常的。

当然,这样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回答,大家能够做的,无非就是拿一些现成的例子来对比。成功有成功的例子,失败有失败的例子。在很多基层教练看来,像李小强这样的,明显就是个“特例”。因此当张大记者扯到这个话题以后,当然就没有多少人去关心“古今之争”。

李小强3年前刚“出道”的时候,那完全就是以一副“绝世天才”的模样出现在世人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