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汉军对待那些满清官员却毫不留情!
满清帝国秉承着代中国官商结合的传统,每一家大商户几乎背后都有朝廷官员的支持,甚至不少商户干脆就是官员本身的资产!
所以说,汉军每攻陷一城一县,都会对满清官员的资产进行强制收用!
汉军的这一做法无可厚非,朝代的起义造反者,能成事的固然会优待文人,但对待前朝的官吏,却很少有优待的,当然,这里不包括主动投诚的前朝官吏!
只是,汉军的武力超绝,根本不需要接受那些肥的流油的满清大官的投诚,一路打过去就是了!
这些满清大官的总体资源或许没有汉人士绅来的多,但满清官僚的个人体量,绝对要比那些乡下的汉人士绅庞大得多!
无论是田产还是现银,汉军对满清官员的抄家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汉军士兵只需要银两即可,那些抄家得来的商铺田产什么的,自然就成为了汉军用来组建汉人新军治安部队的依靠!
诚然,满清官员抄来的田产总和远不如整个汉人士绅地主阶级,但汉人新军的规模也不需要太大,只要足够维持地方治安即可!
现如今的首要目标是击垮满清帝国政权,而不是搞土地改革!
赵杜天用通俗易懂,且容易拉拢人心的分田分地的策略,和一堆大汉帝国淘汰下来的燧发枪,没有花费多少成本,就拉起来一大批地方治安部队性质的汉人新军,也在中华大地上拉拢起第一批汉国政策的受益者!
这一点很关键!
那些汉人百姓对满清帝国的忠诚是很麻木,但不代表来自海外的汉军就能获得多少汉人百姓的支持!
而汉人新军的兵员都是从汉人百姓中招募的,且分发汉人百姓十分看重的土地,自然也就能获得新军士兵家属的拥护!
至少,这些获得土地的汉人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会为了守护自己的田产跟汉军站在统一战线上!
就这样,汉国渐渐在中华大地开始站稳脚跟!
当然,满清帝国那面也不是坐以待毙的应对,干隆皇帝毕竟还算是一个头脑清晰的帝王,现在也没有到老眼昏花的地步,床事什么的还是很给力的……
在干隆皇帝的大兴团练之下,那些有野心,有财富的地方乡绅,纷纷开始响应!
这些地方上有威望的人群,拿着家族里世世代代积累的财富,和干隆皇帝圣旨的宣传副本,在官府里走个过场报备一番,就可以回乡将自家的佃户,亲朋好友,私塾学生,还有学生的学生,好友的好友,佃户的亲戚等等,凭借着这些乡亲的关系纽带,地方上有威望的乡绅很快拉起了小到数百人,大到数千人的团练来!
这些地方乡绅也知道他们面对的敌人不好惹,所以那些力量较小的乡绅,一般都会几个人联合起来组织团练,或者是干脆投靠到大的团练里,混个一官半职!
当一个普通的乡绅,和当一个团练里的大员,可是大大不同的!
团练里的将领大多是封建儒生地主,实际上,在满清帝国,地主家里基本上都是儒生,都读过书,在这个科举是王道的社会里,只要家里有钱,都会供养自己孩子去念书,寒窗苦读十年,只为金榜题名!
自然而然的,越有钱的地主,培养出来的读书子弟越多,甚至不少士绅自己开办私塾,教育出一大批以师生情谊链接的贫苦人家高材生!
在满清时代,师生的关系可是仅次于父母血脉关系的纽带,要是学生对老师不尊,那是要被街坊邻居戳嵴梁骨戳到死的!
就连皇帝这种高高在上的人,都不敢对自己小时候的恩师不敬!
不少皇帝登基后,都会将自己的老师放在一个位置很高的地方,高高的供起来,先不说这位皇帝老师的权利多大,单单‘帝师’二字,就能让他的逼格凭空涨好几倍!
因此,这些士绅自然而然的大多数都是当地儒生,起码考个秀才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就是,这人有了文化,头脑就灵光,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有着本质区别!
这种区别在后世里那种全民教育的社会里看不出来,再不济的人也能小学毕业,所以老百姓在后世里基本上都被开了民智,不过在满清帝国,拥有后世小学毕业标准的人,可个个都是标准的读书人,也可以勉强称之为儒生!
这些当地儒生本身就是士绅地主,他们在成为团练将领后,开始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招募士兵!
每一个大地主小地主士绅都有自己的佃户,团练可不单单看威望,还看你能招揽到多少士兵!
这些士兵可不是朝廷拨款,而是招募那个团练将领供养!
充当将领的儒生跟上面的老大有着同学、师生、亲友,然后这些将领又各自通过关系招募到士兵,由于士兵的招募和粮饷完全自筹,这些儒生将领的兵,基本上跟私兵没啥区别,再加上都是通过自己人脉召集起来的,可以说天然就有着亲切感,个个都是堪比家丁的存在!
团练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426章 曾光头
湖南长沙首府乡下某地,一群穿着得体,后面拖着一条大辫子的儒生士绅,在家丁护院的护卫下,押运着一个个沉重的箱子来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地界。
这群乡绅中,隐隐以站在最前面的一个孔武有力的大光头为首,在满清帝国不留辫子敢留光头的人,不是和尚就是关系门路很硬的,可以假借和尚之名将自己剃光!
相对于男子留长发来说,将脑袋剃光这点,满清朝廷的法令还是比较宽裕的,毕竟和尚这类人群基本上都是一个个大光头,满清朝廷又不是要跟佛祖过不去,自然不会对光头这方面太过严格。
这就给那些有权有势,但却不想留长辫子的土豪们一个有利的途径,这些身份地位很一般,但在本地上属于地头蛇,黑白俩道通吃的乡绅,就会伙同官府,给自己伪造一个和尚的身份,然后光明正大的顶个大光头横行。
自然而然的,能顶着大光头四处转悠的,也在侧面昭示着这个人在当地的权势人脉有多么硬朗!
在以光头为首的乡绅群对面的人,则显得很单薄,除了抬箱子的苦力外,只有俩个包着头巾的印度阿三奴仆和一个穿着绅士服饰,带着宽檐三角梅的大胡子白人。
“约翰先生别来无恙啊,这一次又带来了什么好东西?”为首的光头乡绅笑着对这位白人男子问道,眼睛不时飘向那十数个大箱子,显然,对里面的东西十分期待。
“啊哈,我中国的朋友,这一次我带来的可是大英帝国最新列装的好东西——一个人就能使用的手榴弹!”
“手榴弹?”大光头和身后的乡绅不禁流露出疑惑的神情,显然没听过这个名词。
被叫做约翰的英国白人男子,来到一个箱子前,让搬运的苦力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早期的木柄手榴弹,样式与汉军使用的完全不同,加长的木柄更适合人力用手投掷,但却无法用掷弹筒发射!
实际上,这种木柄手榴弹在大汉帝国的科研院所早已经研发出来,只不过赵杜天为了追求手榴弹与掷弹筒的标准一体化,没有对其进行量产。
木柄手榴弹的远离远比掷弹筒发射的手榴弹简单的多,在美洲大战中感受过手榴弹威力的英国人,加大力度重视研发的话,很容易就能仿造出实用的手榴弹,甚至为了让士兵方便投掷,还加了个长长的木柄!
大汉帝国在满清帝国国土上的战争,英国人自然早已知晓,他们对赵杜天不管不顾欧洲战场,擅自开启满清副本的行为极大不满,只是英国人的精力被那个法兰西共和国牵制住,还需要维系与大汉帝国之间的盟约与和平,所以只能用暗地里的军火支持来阻碍大汉帝国的步伐!
给竞争对手造成阻碍和困难,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养,英国人为了给满清帝国输血,也算是拼了命了!
然而,还没等英国人将第一批军火运往中华大地,绿营和八旗军在汉军面前土崩瓦解,被揍成狗的消息就传到了英国人耳朵里!
满清帝国的军队败的如此华丽,如此快速,如此彻底,固然有武器上代差的问题,但绿营大量倒戈的事实,不得不让英国人重视!
英国人觉得清军太过腐朽,且满清帝国的政治制度不利于团结清国正规军,使得战场上出现成建制绿营倒戈现象!
理所当然的,英国人想扶植的是能战斗到底的汉军敌人,而不是一群三心二意的墙头草!
英国人在得知乾隆皇帝投在了沙俄怀抱中后,无奈之下,只好本着能送出去多少武器是多少的心态,跟满清帝国的地方团练搭上了线!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绿营已经被证明是一滩屎,八旗军倒是有战斗的勇气,不过已经开始被乾隆皇帝整编,有沙俄的武器支持,也用不着英国人去锦上添花了……
自然而然的,在满清帝国遍地糜烂的军队体系里,好像只有新兴的团练武装还算靠谱!
实际上,在势力扩充到马六甲海峡后,英国人一直在研究东方这个盛产香料,丝绸,茶叶的富饶国度,英国人对中华文化虽说是一知半解,但对于满清帝国的统治结构还是大体了解的,这也是英国人可以搜集的情报,毕竟这么富饶且落后的国家,不收集一些情报怎么对得起侵略成性的大英帝国?
于是乎,英国人自然也对汉人乡绅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些,特别是地方汉人师生,亲友,同窗之间坚固的利益链条,让英国人印象极为深刻!
满清帝国的官场向来讲究师生和同窗关系,只要肯下点力气研究一下满清的政府结构,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毕竟,这是满清帝国官员摆在明面上的事情,举荐什么的,都以自己的弟子,同窗和好友为先!
而且,满清帝国官场上的贪官,在外地当值时虽说十恶不赦,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