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的几十名官员,则明确表示支持吴凡的改革。

由此,朝堂内外数百名文武官员很快形成两大派:支持改革派和反对改革派。保持中立的,也就是对改革报无所谓态度的几乎没有。这也难怪,毕竟当前这个时代人们意识中深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平头百姓尚且如此,这满朝的文武官员就更是当仁不让了。

因为他们很清楚这十五项改革是在这个国家的根基动刀子,或成或败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历数以前所有朝代的所有变法,和这次改革相比,简直就像拿着老头乐挠痒痒和一斧头劈在后背一样

此外,由于吴凡提出的改革,有许多条是针对官员的,比如官员犯法量刑加倍,比如爵位不可世代相袭等等,这些改革都深深地刺痛了保守反对派的利益和权势,这让他们如坐针毡,简直是声嘶力竭地高喊不可。

吴凡扫眼看了看下面的形势,伸手示意了一下,下面正在争论不休的双方人员立即收声停止,齐刷刷向着吴凡这边看了过来。

“吴大司马,恕老夫直言。国家的体制就像一面鼓,百姓被蒙在鼓里面;他们不能知道太多,而鼓更是不能遭到破坏。则君臣协力执起鼓槌,鼓声铿锵振耳,隆隆不息。百姓在鼓声之中心存惶惑,方能在国家财力困顿之时对重税无怨,在国家遭受兵灾之时对征役无恨。如今,这十五项改革,就像斧锤相加将鼓彻底击碎,将百姓从鼓里面放出来,知道太多不应他们知道的东西。则国家再征重税时,百姓怨言四起;再强抓壮丁充军时,百姓甚至奋起反击,国家不攻自破矣”

抢在吴凡前面说话的人,是老臣杨彪。此人曾是献帝手下大臣,后来被迫加入曹营,成为吴凡第二军团旗下僚臣。其综合表现称得尽职尽责,尤其在吴凡妻女被困西河县时,还曾亲自率兵前往。

总的来说,吴凡对杨彪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不过,作为一名思想保守的老臣,尤其是意识中深植帝王尊统,百姓鱼肉的理念,杨彪对于吴凡改革中的引导人民思想自由,适当减轻酷刑,以及从人民当中直接选举官员指参议员和监察官选举制度这些举措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些举措会招至国内大乱。因此,自投身曹营后就一直少言寡语的杨彪也忍不住了,第一个站出来向吴凡表示反对。

本来吴凡让众人停止议论,是要直接宣布不论众人反对也好,支持也罢,改革必须执行。此刻见杨彪说的这番大道理貌似颇像回事儿,殿内外众多文武官员有为数不少的人都点头赞同,甚至,有些原本支持吴凡改革的人也因此产生了对摇。

吴凡就意识到自己必须回驳几句,以争取支持者。虽然自己有克服所有阻力推行改革的决心,但是,若是能争取到尽量多数的支持者,自然改革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由此,吴凡回应道:

“杨大人,也请恕在下直言,你的思维方式是时候转变一下了。国家之赋税不仅足以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尚可每年大量存余。之所以历朝历代逢灾年财力困顿,盖是因为皇室挥霍,官僚,私吞公吞所致我所提倡之改革,在启发民智的同时,亦加重官员刑罚,并完美监察机质,此三管齐下必定会令官员忌惮不已,迫使其清廉自律,而皇室亦由于权力被削弱,不得再与前朝那般奢华无度。由此,灾年来临之际,国库之存银完全可以应对,何需再征重税?至于兵役,我请问再场的每一位臣僚: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迫人民充军抵抗外敌,而不是号召他们自发地充军去保卫自己的家园?”

吴凡的这个问题让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在战时都有可以抓壮丁充军的相关法令,从没有人像吴凡这样换了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况且,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不是强抓壮丁,有几个人会自愿充军去保卫国家呢?

众人觉得吴凡的问题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

而吴凡在等了一会儿,见无人回答后,顾自道: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应该转换之处。人民之所以要被我们强抓着去抵抗外敌,是因为我们知道若非如此,自愿充军去抵抗外敌的人将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人民并不爱这个国家,至少,人民没有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她至于人民为什么不爱这个国家?诸位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父母把孩子蒙在鼓里,制造恐惧和惶惑伴随着孩子成长,并且严格束缚孩子的思想碌碌而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有几个会去发自心底去爱自己的父母呢?”

此一番说法听得在场许多人恍然顿悟,纷纷点头称赞是这个道理,并自愧自己怎么就一直没有这么想过呢?

由此,支持吴凡改革的人又多了一部分,比照反对方的人数,双方已经形成2:3之势。

反对派中的顽固分子们当然是不愿看到这一局面的,其中有一人再站出来高声道:

“古语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吴大司马应该是听过这句至理圣典的?”。

复回中原第322节力排众议

第322节力排众议

鼓捣了半天总算登陆来了,一直提示登陆异常。

这句话对于很多国人来讲并不陌生,它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说的。

吴凡当然对此自然是十分清楚。

抬头看了一眼语出之人,站在殿外,是个小字辈。年纪轻轻,约莫十五六岁,一脸稚气未退,但却有着一份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据傲写在面。

此人名为杨修,字德祖,为杨彪之子。

见一向老成持重的父亲被吴凡一番话驳得哑口无言,年轻气傲的杨修沉不住气了,不顾朝堂规矩直接就在外面开口叫道。叫完了这句话,才挤过人群向着吴凡这边走来。

历史的杨修恃才傲物,在眼下这个世界也是如此。对官职地位高了他十几级的吴凡全无谦恭之态,随意之处就好像走在大街碰到个熟人一般。

虽然吴凡想要推行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那毕竟是改革成功,并且信仰深入人心后的社会景象。现在,改革尚未开始,自己作为除了皇帝曹冲之外这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必要的威严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否则,自己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强行实行改革?

由此,吴凡对于杨修的表现脸明显有些不悦。站在下面群臣第一排的杨彪见到吴凡脸情绪变化,连忙回头以眼色示意杨修,赶紧退回去。但杨修却故意装做没看懂父亲眼色的样子,仍然执意向着吴凡走来。

他认为自己搬出的这句圣典已经让吴凡无言以对,因此故意表现出不悦的样子,意在逼退自己。而自己偏偏就不按吴凡的意思去做,倒要看看吴凡怎样辨解。

最好能让吴凡在众人面前出一回丑,那样也就为父亲搬回几分颜面。

杨修如是想着,自然不肯依杨彪的眼色退回去。径直来到吴凡面前,拱了下手算是见过礼,随后就站在吴凡面前等着吴凡回应。

虽然对杨修的表现有些不悦,但必要的回应还是不能省略,毕竟,吴凡已经决定争取多数臣僚的支持,以使改革的成效更好一些。

扭头看向站在身后的无所事事的内侍文官,招了招手。内侍文官不知何事,满脸疑惑地走了过来,吴凡对他道:

“你去把他指杨修的眼睛蒙起来。”

内侍文官听得越发糊涂,但身为大司马的吴凡要他这样去做,他不敢不做,只好走下台阶,向着杨修拱了下手致以歉意,随后就从袖子里掏出一块绢布,将杨修的眼睛蒙起。

满朝文武看到这里一脸的困惑,都不知吴凡所为何意。而杨修则一改此前的傲慢自据,变得木然不知所措,想摘下蒙在眼的绢布又不敢,只能愣愣地站在吴凡面前。

吴凡面无表情,伸手抽出斩蛇之剑,锵地一声响,银光耀眼令整个朝堂为之一闪。满朝文武见此场面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杨修的父亲杨彪更是惊惧非常,急忙前几步刚要出言向吴凡求情,却见吴凡已经将剑置于杨修颌下约五公分处,问杨修道:

“杨主簿,请问我手中之剑,现在何处?”

杨修被问得一愣,过了好一会儿才道:

“在下眼睛已被蒙住,无法见物,又怎会知吴大司马手中剑置于哪里?”

吴凡听罢后知后觉地点了点头,道:

“原来如此,杨主簿所言极是。”

顿了一下,吴凡继续道:

“如此,我再进一步问杨主簿一个问题: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能否知道除了井口之外整个天地之面貌?”

杨修这次回答倒是挺快,道:

“井中青蛙只得抬头见一方天空,自然无法知晓井外之大千世界。”

吴凡再点了点头,道:

“原来杨主簿什么都懂,头脑并无问题。但却为什么要用一个数百年前处在奴隶社会晚期之人的言论,来质疑改革呢?孔仲尼孔子,字仲尼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不假,但他归根到底也只是一个凡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难免使他的眼光和视界受到局限。如此,将他的所有言论奉为圣典者,无异于身在井外,思想却仍然处在井中。无知也许不是你的错,但用你的无知来质疑别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说完,吴凡手中斩蛇之剑一挑,吹毛立断的剑刃刷地一声将蒙在杨修眼睛的绢布挑断,而杨修的脸却是毫发未伤。仅此一式就令在场的所有人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又在内心里为吴凡剑技之高而深深折服。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对重甲不把孔圣人的话奉为圣经而不满,重甲就此唠叨几句。

孔子当然很了不起,他所提出的思想和信念影响了国人二千多年,并且传播到日韩等国家,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但是,归根结底,孔子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也要娶妻生子,并不能如传说中的神仙那样前知几千年,后知几千载。

既然是凡人,那就难免有错误。再说孔子当时所处的奴隶社会晚期,社会统治阶层与人民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概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