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中国最近两年风力发电大跃进也利益于EB提供的资金,如果不是CDM咨询机构不断穿梭往返在中国、欧洲及美国,中国的风力发电企业也不太可能坐在家里就可以用欧洲企业的钱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了。
截至2009年10月,中国政府已批准了2232个CDM项目,其中663个已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预计年减排量为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放量的58%以上,注册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
据CDM执行理事会数据的估计估计,在2006…2009年的三年里,中国通过核证减排量转让带来的直接收益已经超过6。5亿美元。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09 18:03:26
而现在问题却现出在了EB这里。在2009年,中国提交的近百个项目中,成功注册的不超过10个。而在2009年底,EB几乎停止了对中国风电CDM项目的审批。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风电企业得不到EB的那个资格证书了,没有资格证书,欧洲的企业凭什么给你钱?
别人如果不给钱,那中国的风电企业怎么办呢?这势必影响到中国风力发电企业的收益。
如果某项目的收益率只有5%,而预测的碳收益可以超过3%,那么项目整体的收益率就达到8%,投资者就会发现这笔生意可以做。市场上大把利润率在8%以上的项目,又何必赚5%的辛苦钱呢?
如果预期的CDM的收益被活生生砍掉了,这个项目就根本无法运行了。所以说。CDM是火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有人分析说,如果EB一直在资格审查上和中国较劲,中国的风能等新兴能源发电将可能遭到重创。
常言道有理行遍天下,如今EB阻挡中国风电企业发财,这戏又唱的是哪出呢?
原来,EB拒绝中国的理由是中国政府在上网电价上玩了小花招,中国不断降低风力发电等新兴能源的上网电价。
中国政府把原本该有的经济补贴转嫁给了CDM,中国政府在制定上网电价的同时考虑进去了CDM的收益,是利用CDM来减少政府的开支,这样使得来自CDM的补贴刚好能填补投资空缺。
这意思就是说,本该由中国政府承担鼓励发展新兴能源的义务转嫁到了联合国身上,这回是联合充当了大力促进中国风能发展的活雷锋。
但问题又来了,这个CDM机制本身不就是鼓励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吗,中国风电建多了,自然为世界减少二氧化碳事业做贡献,中国政府给补贴还是联合国给补贴不是一样吗?
EB是不是搞了双重标准呢?
在一般人看来,中国的风电企业确实冤枉,以前审批都走得顺顺当当的,现在突然不干了,不是拿中国人开涮吗?
如果把中国的风力发电完全拒绝在EB门外,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否则需要修改整个CDM的机制。
上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欧洲的企业愿意出钱买中国的碳排放量,你看中国的企业多自由,想排多少就排多少,中国搞风能等新兴能源别人还给钱?
在CDM背后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09 18:16:49
二、老骥伏枥:“碳减排”与欧盟雄心
欧洲人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拉丁帝国”梦和对“拉丁民族精神”的向往,法国哲学家科耶夫曾对“拉丁民族精神”进行了描述,它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美感”和“非常别致的均衡感。”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耶夫所设想的拉丁帝国理念已经发展成为欧盟,其拉丁精神也变成为欧洲的精神。
前面也提到,欧洲是一个资源储量相对较少的一片大陆。煤碳虽然有,但难与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相比,石油就更少。
欧洲的资源禀赋使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并不占优,让美国占得了先机,在全世界的抢油大战,欧洲只能跟在美国屁股后面喝汤,看着美国吃肉。
由于欧洲资源禀赋的原因,极力想摆脱对煤碳与石油的依赖,不让自己的经济受到能源的胁。发展可替代能源,基本上成为了欧洲各国领导人的共识。
撒切尔夫人任上,一直有两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是英国煤炭工人的罢工,撒切尔上台前的卡拉汉政府就一直被煤碳工人的罢工所缠绕,成为他下台的导火索;第二个是中东石油危机,对中东原油高度依赖的英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威胁。
英国帝国在辉煌的时候也是其煤碳产量最高的时候,1913年开采量曾达2。9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随后英国煤碳开采量大幅下降,英国也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下来。
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但它的安全性仍受到质疑。当全球气候变暖理论出现后,终于使撒切尔夫人找到一个很好的理由去发展核能,为大英帝国找到有保证的能源供应。撒切尔夫人一次到英国皇家学会,对科学家们说:“桌上的钱,你们用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理论吧。”
应撒切尔夫人的请求,英国气象学会创立了一个气候模型,开始象新成立的一个国际委员会“政府间气候委员会“(IPCC)提供基础资料,英国政府和IPCC的姻缘也正式建立。
法国由于没有足够的煤碳及石油资源而在第一次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均没有太大的作为,这直接导致了法国在国际地位的下降。同样,德国因为石油而失制于人,也窝了一肚子火。
因此,英、法、德三国都有发展可替代能源的潜在动力和紧迫感,关乎欧洲的整体利益,关乎欧盟的国际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德国、英国、法国、英国、丹麦、荷兰等国在新兴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核电、潮汐能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由于有丰富石油、煤碳资源的美国则在节能环保方面建树不多,其优势主要在于传统的军工、航天和信息技术领域。
与传统能源的低成本而言,在国际贸易中,欧盟手中的新兴能源技术并没有为欧盟赚取太多的利益,这显然是欧洲人心有不甘的地方。
而在推动人类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欧盟的技术储备仍显不足,仍是美国吃肉,欧盟所占的便宜并没有美国大。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芯片和软件,从英特尔及微软这两个超级恐龙我们就能感觉到美国在信息技术上的霸气,而这只是一部分。对欧洲来说,除了眼红就只有用垄断这个借口来对WINTEL联盟进行限制。
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与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相比,欧洲的力量实在有限,为了削弱南斯拉夫在欧盟中的地位,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原因,必须对南斯拉夫进行肢解。
但这时欧盟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个能力,最后只能请美国出面,对南联盟空袭了一个多月,最后使“南联盟”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呢,靠实力说话这条路明显走不通?
欧盟手中的底牌只有新能源技术,这才可能成为欧盟复兴的重要手段,寄托了伟大的梦想。
而要让全世界都使用新能源技术,光靠一张嘴肯定是不行的,欧盟必须有制衡的手段。经过欧盟这只巧手的精心编织,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末日恐慌、二氧化碳减排等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也有了内在的联系。
要防止全球变暖,避免人类的灭顶之灾,就只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原本只占温室气体一小部分的二氧化碳便成了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所有所有国家都要减排二氧化碳。
而二氧化碳主要是由于使用煤碳、石油等高碳产品所产生的,降低煤碳、石油的使用必然提高新能源的使用,而新能源技术主要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欧盟。
当所有国家都用上欧盟的核能、太阳能、风能时,欧盟也实现了它崛起的梦想。
这个过程多么完美。
欧盟那么卖力把自己树立成“碳减排”的领导者,没有利益谁干啊?
作者:stevenk2003 回复日期:2010…05…09 19:14:00
赶上直播了!
作者:初入异界 回复日期:2010…05…09 19:42:24
卖碳排放权本来就是一个阴谋。可惜了,美国未必买他的帐。中国
也免遭灾难了。欧盟的崛起要死在美国的手里了。
作者:中原向前进 回复日期:2010…05…09 20:04:55
阅
作者:不粉白不粉 回复日期:2010…05…09 20:18:08
等更新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09 20:40:47
欧盟光赚到新能源技术转让的钱就满足了吗,如果有人这样想,那就太小看了欧盟的智慧了,费了这么大劲搞环保,搞减排就为了赚这些辛苦钱吗?
欧盟还有更大的抱负,那就是欧元霸权。欧盟也要像美国人那样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赚钱,欧盟要让欧元成为世界的主要流通货币,让中国把他的外汇储备都换成欧元。
这才是欧盟的终极目标。
说欧盟搞碳减排,仅为了赚钱,岂不太庸俗了。
当然,要实现这欧元霸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目张胆地搞,那不是拆美国的台吗?美国人花了上百的功夫才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美元霸权就这么容易让欧盟给搞跨了,那也太小瞧山姆大叔的智慧了吧。
所以,欧盟搞欧元霸权,只能是鬼子进村,悄悄地进行。
欧盟为了建立欧元霸权,给他披了一个“碳金融”的外衣。当然,“碳金融”也是碳减排的延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碳金融”这套体系是怎么运转的呢,这就得从《京都议定书》开始,看它是如何为欧盟的减排战略服务的。
《京都议定书》的核心是减排。按欧盟的逻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