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特提出以醒眉目、古人但以舌绛二字了之、后学何从解悟、故以细心体认比例法直告 
之、俾无误认之弊。)舌质深红如红萝卜干有盐霜者。乃热邪深入久留。误投攻燥之药 
。胃阴大伤之候。温热末传危症也。(三)黄苔类总论。黄色有深浅老嫩之殊。其形似 
亦有燥润滑涩之异。有正黄色。老黄色。黄如炒枳壳色。黄如锅焦粑而兼微黑者。有嫩 
黄色。牙黄色。有色如表心纸而兼灰青色者。有黄如粟米染黄者。有黄如鱼子者。有黄 
如虎斑纹者。有黄如黄蜡敷舌上者。有水黄如鸡子黄白相兼染成者。此皆黄色之类。而 
症候之殊。及分别诊断法。已详前六经舌苔勘语中。 
(四)舌质无苔类总论。舌质无苔。亦有分别。如舌质紫而无苔者。热在阴分也。舌质 
红而无苔者。热邪初入阴分。或老人伤食。胃气不能上升。或忧思郁抑。阳气不能上升 
。须以脉症参断。舌光如镜。为胃阴胃阳两伤。肠胃中之茸毛贴壁。完谷不化。饥不受 
食之候。亦有顽痰胶滞胃中。茸毛不起。皆有此候。须以脉症诊断。前症完谷阴伤。脉 
必细涩。后症痰滞。脉必洪滑而大。质干如刺无苔。紫而干者。热伤阴液。红而干者。 
气不化津。须以脉症参断。舌质无苔。中凹如驳去者。胃有燥结伤阴。或盲肠有燥结久 
留不去之候。舌质无苔。中有直沟如刀背印成者。阴液元气皆虚也。舌中横裂。素体阴 
亏也。舌生裂纹如冰片者。老年阴虚常见之象也。少年罕见。有此不吉。前半光滑无苔 
。后根有肉瘤二粒如舌肉色者。阴虚劳症之象也。表面无苔。而皮肉有一块如钱大。或 
黄或白者。正气不足。血液又虚。或有痰凝之候。须以脉证参断。苔上见圆晕分二三色 
者。燥气内 
结。燥屎不下之候。其症必险。苔见青绿二色。必死之症也。(五)苔色变换吉凶总论 
。总之黄苔为正。白次之。无论何症。若用药当。皆由白而黄。由黄而退。由退须生新 
薄白苔。此为顺象,无论何症。若用药不当。则由黄而白。由白而灰。由灰而黑。由活 
苔变为死苔。此逆象也。骤退骤无。不由渐退。此陷象也,更有气聚苔聚。气敛苔敛。 
气化苔化。气散布苔亦散布。气凝结苔亦凝结。气结于一边。苔亦结于一边。故气郁之 
症。苔边整齐。如石阶之起边线。线内有苔。线外无苔。但红边而已。若气化则散布。 
内密而疏散。则不似斩然齐一之边矣。故苔有边齐如斩者。皆气聚也。有积滞抑郁者也 
。若苔之真退真化。与驳去骤退有别。真退必由化而后退。何谓化退。因苔由浓而渐薄 
。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渐疏。由舌根外达至舌尖。由尖渐变疏薄。由退而复生新苔。此 
皆吉兆。若骤然退去。不复生新苔。或如驳去。斑斑驳驳。存留如豆腐屑铺舌上。东一 
点西一点。散离而不连续。皆逆象也。皆因误攻误消或误表所致。胃气胃汁俱伤。故有 
此候。 
【荣斋按】刘吉人察舌辨证法第一条,已见于本章第二节何廉臣先生勘语中,故此 
处仅从第二条“白苔总论”起。 


第七章·伤寒本证
属性: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言求其受病之本因也。有本因。斯有本证。如伤风恶风。 
伤寒恶寒。伤热恶热。伤食恶食之类。病轻者无传变。重者多传变。谓之变证。其证有 
五。条治于后。 

第七章·伤寒本证
第一节·小伤寒
属性:(一名冒寒。通称四时感冒。如冒风感寒之类。皆属此病。) 
【因】四时偶感寒气。或因贪凉冒风。 
【证】肌肤紧缩。皮毛粟起。头痛怕风。鼻塞声重。频打喷嚏。清涕时流。身不发热 
。故无传变。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润。 
【脉】右浮。左弦而缓。浮则为风。弦而缓。则为受风中之凉。此即偶尔冒寒之小 
疾。但袭皮毛。不入经络之病。俗称小伤寒是也。四时皆有。吾绍颇多。 
【治】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轻而扬之。宜以辛散轻扬法。疏达皮 
毛。葱白香豉汤主之。 
鲜葱白 五枚(切碎) 淡豆豉(三钱) 鲜生姜(一钱,去皮) 
上药用水碗半。煎成一碗。去渣热服。覆被而卧。俄顷即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 
腻数日。自无传变。 
【秀按】此例。创自元丹溪翁。继起者明王氏肯堂。今则惟俞君根初矣。宜古宜今 
。简要不繁。后学当奉为 
圭臬。案语以文言道俗。罗罗清疏。方则出自外台秘要。最切时用。 
【廉勘】四时猝然感冒者。为小伤寒。叶氏云。当视其寒暄。或用辛温。或用辛凉 
。要在适中。惟照此立案开方。最为简要。吾侪可作立方程序。临床医典。不必趋异求 
新。 
【荣斋按】此所谓“小伤寒”,其实就是普通感冒症。既然身不发热,似乎不能称 
做伤寒?不过,摆在眼前的虽是“小病”,但也可能发展到“大病”。所以何廉臣先生 
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提出∶“冒风,即鼻伤风也。病患每视为微疾,多不服药,不 
避风寒,不慎饮食;必至咳逆痰多,胸闷胃钝,或身发热,而成肺病”。防患未然,提 
高警惕,是作者引起人们重视“普通感冒”的一个提示!因而把它称作“小伤寒”。又 
此症用程钟龄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八钱,陈皮四钱,甘草三钱; 
共研细末,每用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二三次。)极有疗效。据叶橘泉丹方会报第十五 
期王聘贤实验报告说∶“鄙人用此方研细末于临卧时用姜、葱汤送下,大有殊功。且昼 
服不如夜服(盖被睡眠)之功效来得可靠。近来施用治愈者,指不胜屈;有一服即愈者 
,最多两三服必全愈。” 
又按∶这里所订病历(因、证、脉、治四项),在当时确是一个合理化的处方程序 
。不过,它说脉部分,多数引用经文以印证脉象,各篇一律,仿佛从前的注疏文本,但 
求合式,不考虑到应用方面;以这样注疏模式来解说脉象,是否可能反映出当前病情? 
是否可能推断出过去病因?我认为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只要能够理解贯串整个脉象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主导脉搏的动力;懂得了脉的原 
理,脉的形象,脉的主病,然后以脉理来推勘病理,以病理来印证病状,进一步再以脉 
象来判断病情;我们的认识,就可以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仅凭脉象来判断 
病情,而忽略了病理和脉理的连贯性,“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 
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引实践论原文)。下面各节脉象记录,我们都应该以 
明确的理智去运用它,否则是不能贯彻到实际任务中去的。特述于此,以概其余。 

第七章·伤寒本证
第二节·大伤寒
属性:(一名正伤寒。张仲景先师但名曰伤寒。) 
【因】立冬后。严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触受之者。或露体用力而着寒。或脱 
穿衣服而着寒。或汗出当风而着寒。或睡卧傍风而着寒。故张长沙伤寒序例云。伤寒多 
从风寒得之。 
【证】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胸痞恶心。舌多无 
苔而润。即有亦白滑而薄。甚或舌苔淡白。 
【脉】左浮紧有力。右多浮滑。浮则为风。紧则为寒。有力而滑。则为表寒实象。 
此太阳经表证标病也。 
【治】法当辛温发表。使周身汗出至足为度。遵内经寒者温之。体如燔炭。汗出而 
散之法。苏羌达表汤主之。妇女宜理气发汗。香苏葱豉汤主之。小儿宜和中发汗。葱豉 
荷米煎主之。若发汗不彻。表寒虽散。而水郁在里。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 
甚或短数淋沥。舌苔纯白而浓。脉左弦滞。右浮弦而滑。此水蓄膀胱。太阳经传里证本 
病也。法当化气利水。苓术二陈煎治之。张氏五苓散。(生晒术一钱、浙茯苓四钱、猪苓 
二钱、泽泻二钱、官桂五分、共研细末、每服三钱、广皮一钱、生姜二片、泡汤调下。 
)亦可收效。虽然伤寒一证。传变颇多。不越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从火化者 
。多少阳相火证。阳明燥实证。厥阴风热证。从水化者。多阳明水结证。太阴寒湿证。 
少阴虚寒证。从水火合化者。多太阴湿热证。少阴厥阴寒热错杂证。试举各经腑脏形证。 
以印证化生之病。大抵吾绍患伤寒者。火化证多于水化。水火合化者亦不鲜。 
x(甲)邪传少阳经证。x寒热往来。两头角痛。耳聋目眩。胸胁满疼。舌苔白滑 
。或舌尖苔白。或单边白。或两边白。脉右弦滑。左弦而浮大。此邪郁腠理。逆于上焦 
少阳经病偏于半表证也。法当和解兼表。柴胡枳桔汤主之。 
x(乙)邪传少阳腑证。x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 
干呕呃逆。胸胁胀疼。舌红苔白。间现杂色。或尖白中红。或边白中红。或尖红中白。 
或尖白根灰。或根黄中带黑。脉右弦滑。左弦数。此相火上逆。少阳腑病偏于半里证也 
。法当和解兼清。蒿芩清胆汤主之。如服一剂或二剂后。呕吐虽止。而寒热未除。胸胁 
尚痛。膈满而闷。已成小结胸者。治以和解兼开降法。柴胡陷胸汤主之。服后、胸痛膈 
闷虽除。而寒热仍发。腹满而痛。便秘溺赤。此少阳上焦之邪。渐结于中焦阳明也。当 
以和解兼轻下法。大柴胡汤去姜半夏加川朴(一钱)风化硝(一钱)治之。 
x(丙)邪热传入胃经。x身灼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心大烦。揭去 
衣被。 点隐隐。溺短赤热。甚则谵语发狂。舌尖红。苔边白中黄。脉右浮洪而数。左 
亦弦大。此外而肌腠。内而肝胆。上则心肺。下则小肠膀胱。无不受其蒸灼。但尚为散 
漫无形之燥热。未曾结实。宜清透而不宜攻下之阳明外证也。辛凉泄热为君。佐以甘寒 
救液。新加白虎汤主之。服后。 发虽透。谵语狂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