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藿香正气汤加紫金片。芳香避秽以解毒。毒解秽除。继与香砂二陈汤加炒谷麦芽。温
和胃气以善后。
【秀按】俞君审因辨证。对症施治。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治疟一道。殆无遗
蕴。至若截疟以常山草果最效。半贝丸(生半夏、生川贝各三钱、研细、姜汁捣匀
为丸、每服三厘至五厘、生熟汤送下、)亦验。若三阴老疟。 疟除根丸如神。截止后
。仍须服药以调理之。庶免复发增重。
【荣斋按】关于疫疟,俞何原作,俱失重心;由于绍兴在那个年代里,不发生过疫
疟,两先生又不肯无中生有,捏造治验,所以说理比较零乱些。现下我把一九三四年江
苏省如皋县中医公会巡回诊疗队任务报告,摘录于下,以充实治例。因如皋县及其附近
地区,在这一年秋季,曾发生过大流行性的疫疟。根据报告上说∶“照保甲调查,各区
染疫者多至五、六万人,一甲内,最少有半数以上之住户,患此疫疟,每保中死亡者约
计三十
人,总共已达五千人以上。”报告者∶为实地参加巡回诊疗任务的黄星楼先生。他说∶
致疫原因 入夏气候太凉,大暑中霪雨不止,华氏寒暑表最高不出九十度以上,虽盛夏朝
暮犹着夹衣;迨立秋后,天气忽暖,寒暑表常达百度,夜静又恒降至八十度左右,寒暖
不时,病根因兹潜伏;加以近月余来,天干少雨,气候异常亢燥,伏邪乘机暴发,宜乎
斯症之猛且烈也。
疫病症状 始则憎寒战栗,继则壮热无汗,或热后微汗,间日轻重,热
退不清,头痛脑胀,肢节酸麻,胸膈痞满,饮食减少,面色黄滞,舌苔白腻,间有吐泻
;久延失治,则发斑疹,出白 ,或昏热头汗,或谵语发狂,或舌黑便难,或下血吐蛔
,甚则面赤足冷,夜热神糊,气喘呃逆,烦躁螈 等现象。
病名考证 前贤论疫,以喻
嘉言、张石顽、吴又可、雷少逸诸家为最详,兹择要节录于后∶喻氏谓四时不正之气,
感之者因而致病,初不名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和不正之气,斯为疫矣!又云
温暑热湿之气,交结互蒸,人在其中,无隙可避,焉能幸免?张氏谓疫邪皆由湿热郁蒸
而发,人触之者,皆从口鼻流入膜原,而至阳明之经,阳明居太阳之里,少阳之表,为
三阳之中道,邪犯膜原,当从和解,兼以逐秽。吴氏谓疟二三发,或七八发后,忽然昼
夜发热,烦渴不恶寒,舌苔生刺,心腹痞满,饮食不进,此疫疟也。雷氏谓疫疟之为病
,因天时寒热不正,邪气乘虚而袭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达,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作
寒热往来,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无定期;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沿
门合境,长幼相似,此疫疟也。证诸各家论说,验之当前症状,斯名疫疟。
处方撮要
疫邪初发,宜藿香正气散;兼湿热者,宜甘露消毒丹;神昏闷乱者,宜清芬辟疫汤;湿
重郁闷者,宜开郁通络饮;兼湿温者,宜三仁汤;先寒后热者,宜小柴胡汤;寒热便秘
者,宜大柴胡汤;热多寒少者,宜白虎加桂枝汤;瘟疫瘴疟,宜解毒万病丹;夹痰者宜
常山饮,夹食者宜清脾饮。此数方,不过略举其例。他如
兼温热者,仍须以温热门中诸法治之。
【廉勘】前哲皆谓疟不离乎少阳。故治疟皆遵仲景法。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执死法
以治活病。学识如张景岳徐灵台魏玉横诸公。尚犯此弊。何论其他。岂知叶天士先生早
经申明。谓疟之为病。因暑挟痰食而发者居多。初起必胸膈不宽。呕吐不食。岂非食物
停滞而为痰乎。即久疟不已而成疟母。亦多因顽痰与瘀血互结为患。大方疟证。须分十
二经。与咳证相等。幼稚患疟。多因脾胃受病。乃幼科多以小柴胡去参。或加香薷,葛
根之属。适犯张凤逵《治暑全书》曰。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致变屡矣。后贤学博
如张千里。亦谓江浙人病多挟湿。轻投柴葛提剂。瞑眩可必。获效犹赊。叶氏忌用。实
阅历之言。徐氏妄评。乃拘泥之说。刘河间所以有古法不可盲从之激论也。医学渊博如
王孟英。亦谓疟疾本是感证。不过轻于伤寒耳。近世南方正伤寒少。温热暑湿之病多。
疟亦正疟少。时疟多。温热暑湿。既不可以麻桂正伤寒法治之。时疟岂可以小柴胡正疟
法治之哉。必当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执是三
说以观之。柴胡治疟之流弊。信而有征。故予治疟。多遵叶法。凡夏秋之间。先辨暑与
湿。暑疟多燥。其治在肺。桂枝白虎汤为主。湿疟多寒。其治在脾。藿香正气散加减。
暑湿并重。治在脾胃。桂苓甘露饮加减。若兼痰多者。加半夏、川贝。食滞者。加枳实
、青皮。屡投辄验。间有不验者。则用除疟胜金丸以截之。或用金鸡纳霜丸以劫之。亦
多默收敏效。久疟则明辨气血阴阳。阳虚气馁者。四兽饮为主。阴虚血热者。青蒿鳖甲
汤加桑叶、首乌、乌梅。疟母则用活血通络汤送鳖甲煎丸。外贴鳖苋膏。信任持久者。
亦收成绩。其余诸疟。及伤寒转疟。悉遵氏成法。奏功亦速。
【荣斋按】关于疟疾用柴胡的标准,根据何廉臣先生看法,同意叶天士、张凤逵、张千
里、王孟英诸家,认为∶“正疟可用,暑湿疟不可用。”莫枚士在《研经言说》∶“伤
寒邪从表入,其里无根,以柴胡提之则出,夏秋之病,新凉在外,而蕴暑在中,其里
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则外邪虽解,而内热即升,往往有耳聋目赤,谵语
神昏,汗漏体枯,延成不治者。”他从实际问题里,肯定了柴胡的可用与不可用,是比
较有根据。然而日人汤本求真,却另有一说,他认为∶“仲景之书用柴胡皆有胸胁苦满
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如响;不仅疟疾如是,其他病亦然。无胸胁
苦满症者,用之则无效。”是则柴胡之能治疟疾,在胸胁苦满而不在寒热。陆渊雷先生
流行病须知里,更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说∶“用柴胡之证候,在古医书曰“胸胁苦满”
。此“满”字须读作“闷”,意即胸口自觉气闷也。然通常之胸闷,由于胃病,其闷之
重心在当心口,此非柴胡所主,宜黄连黄芩之类;胸胁苦满之闷,重心乃在两旁肋骨之
内,似胀似痛,又似窒塞,甚者,以指头沿肋骨圈下向上挖按,则坚硬而痛,若是者,
为柴胡之的证。”
又按∶廉臣先生此条勘语。系概括本节的九个疟型而言,不是单指疫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五节·伤寒兼疫
属性:(一名时行伤寒。通称寒疫。)
【因】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而为病。长幼率皆相似。互相传染。其所
以传染者。由寒气中或挟厉风。或挟秽湿。病虽与伤寒相类。而因则同中有异。
【证】初起头疼身痛。憎寒壮热。无汗不渴。胸痞恶心。或气逆作呕。或肢懈腹痛
。舌苔白薄。甚或淡灰薄腻。若传里后。亦有口渴便闭。耳聋神昏者。舌苔由白而黄。
由黄而黑。
【脉】左略紧。右弦缓。
【治】春分后挟厉风而发。头疼形寒独甚者。苏羌达表汤。加鲜葱曰(三钱)、淡
香豉(四钱)、辛温发表。秋分前挟秽湿而发。身痛肢懈独甚者。藿香正气汤加葱豉。
辛淡芳透。均加紫金片以解毒。如有变证。可仿正
伤寒传变例治之。
【秀按】时行寒疫。俞君区别挟厉风挟秽湿两因。按时求原。对症立方。确有见地
。若其人素体阳虚。外寒直中阴经。陡然吐利腹痛。肢冷筋吊者。则为时行中寒。应仿
阴症伤寒例治之。以予所验。寒疫多发于四五六七四个月。若天时晴少雨多。湿令大行
。每多伤寒兼湿之证。藿香正气汤。加葱豉紫金片。汗利兼行。避秽解毒。确是对病真
方。若寒挟厉风。邪气独盛于表。而里无伏热者。则活人败毒散。每用三四钱。葱豉汤
泡服。亦奏肤功。即圣散子治寒疫。其功亦着。
【廉勘】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此非时之寒为寒疫。秋应凉而反热。冬
应寒而反温。感此非时之暖为温疫。此皆四时之常疫也。通称时疫。近世寒疫少。温疫
多。医者尤宜注意。前哲吴坤安曰。治时疫。当分天时寒暄燥湿。病者虚实劳逸。因症
制宜。不可执泥。如久旱天时多燥。温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剂。久雨天时多湿
。民多寒疫。或兼吐泻。宜燥湿散寒。忌用润剂。此治时疫之正法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六节·风温伤寒
属性:(一名风温兼寒。俗称风寒包火。)
【因】伏气温病。感冷风搏引而发。或天时温暖。感风寒郁而暴发。一为伏气。一
为新感。病因不同。病势亦轻重迥异。
【证】冷风引发伏温者。初起必头疼身热。微恶风寒。继则灼热自汗。渴不恶
寒。咳嗽心烦。尺肤热甚。剧则鼻鼾多眠。语言难出。状如惊痫。手足螈 。面若火熏
。舌苔初则白薄。边尖红燥。继即舌赤苔黄。甚或深红无苔。风寒搏束温邪者。初
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甚则白
燥起刺或
由白而转黄。
【脉】右寸浮洪。左弦缓者。此新感引动伏气。仲景所谓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
风温是也。甚则寸尺浮洪。且盛而躁。乃外风引动内热。仲景所谓伤寒七八日不解。时
时恶风。舌上干燥。大渴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是也。若右浮数。
左弦紧。乃外寒束搏内热。仲景所谓心烦口渴。背微恶寒者是也。发汗后。脉转浮洪有
力。仲景所谓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是也。
【治】冷风引发伏热。先与葱豉桔梗汤。轻清疏风以解表。继与新加白虎汤。辛
凉泄热以清里。里热大盛。已见风动螈 者。速与羚角钩藤汤。甘咸静镇以熄风。终与
人参白虎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