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舌干绛而起裂。热劫液枯者宜清滋。清燥养营汤去新会皮。加鲜石斛、熟地露、甘蔗 
汁。心动而悸。脉见结代。舌淡红而干光。血枯气怯者宜双补。复 
脉汤加减。冲气上逆。或呃或厥。或顿咳气促。冲任脉搏。舌胖嫩圆大。阴竭阳厥者宜 
滋潜。坎气潜龙汤主之。亦有凉泻太过。其人面白唇淡。肢厥便泄。气促自汗。脉沉细 
或沉微。舌淡红而无苔。气脱阳亡者宜温补。附子理中汤。加原麦冬、五味子救之。 
【廉勘】春夏间伏气温热。秋冬间伏暑晚发。其因虽有伤寒伤暑之不同。而其蒸 
变为伏火则一。故其证候疗法。大致相同。要诀在先辨湿燥。次明虚实。辨得真方可下 
手。俞公此论。颇有妙旨。耐人研究。后贤如王孟英。论伏气之治。亦语语精实。大旨 
谓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 
但察其脉 。或弦或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 
。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绛咽干。甚有肢冷脉伏之假象 
。亟宜大清阴分伏邪。继必浓腻黄浊之苔渐生。此伏邪与新邪先后不同处。更有邪伏深 
沉。不能一齐外出者。纵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一二日。舌复干绛。苔复黄燥 
。正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不比外感温暑。由卫及气。自营而血也。秋冬伏暑。证势 
轻浅者。邪伏膜原。深沉者亦多如此。苟阅历不多。未必知其曲折乃尔也。此真阅历有 
得之言欤。然金针虽度。奈粗工只知新感伤寒。不知伏气温暑。羌苏荆防。随手乱投。 
不知汗为心之液。恣用辛温燥烈药。强发其汗。则先伤其津液。涸其汗源。汗何能出。 
汗不出。反益病。往往发 谵语。衄血喘满。昏迷闷乱。发痉发厥。变证百病。目击 
心伤。石顽老人曰。世人只知辛温药能发汗。不知辛凉药亦能发汗。华岫云曰。辛凉开 
肺。便是汗剂。故余治伏暑内发。新凉外束。轻则用益元散加葱豉薄荷。重则用叶氏荷杏 
石甘汤加葱豉。皆以辛凉泄卫法解外。外解已。而热不罢。伏暑即随汗而发。必先审其 
上中下三焦。气营血三分随证用药。盖暑湿内留。多潜伏于三焦膜络之间。外与皮肉相 
连。内与脏腑相关。伏暑传膜外溃。从皮肉而排泄者。气分病 
多。入络内陷。从脏腑而中结者。营分血分病多。阴分病亦不少。凡病在上焦气分者。 
酌与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味。(杜藿香叶。苏佩兰叶、苏薄荷叶、霜桑叶、炒香枇杷叶、鲜 
卷心竹叶、青箬叶、活水芦笋、鲜冬瓜子、荷花露。)宣上焦以清肃肺气。若在上焦营 
分者。酌与叶氏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尖、鲜生地、银花、连翘、广郁金、鲜石菖蒲 
、鲜大青、粉丹皮、竹叶卷心、鲜茅根、野菰根。亦可重用生玳瑁代犀角)。清上焦以 
凉透心营。若邪犯包络。舌色纯绛鲜泽者。前汤调下安宫牛黄丸。舌罩一层垢浊薄苔者 
。调下《局方》至宝丹。芳香宣窍以清包络。病在中焦气分者。酌与王氏连朴饮加味。 
(川连、川朴、焦栀、香豉、仙半夏、水节根、石菖蒲、枳实、条芩)。苦降辛通以清 
胃气。若在中焦血分者。酌与吴氏养营承气汤加减。(鲜生地、生白芍、老紫草、白知 
母、小枳实、真川朴、生锦纹酒浸汁、鲜茅根。)凉血泻火以保胃液。病在下焦气分者 
。酌与桂苓甘露饮加减。(官桂、赤苓、猪苓、泽泻、滑石、石膏、寒水石、小青皮。 
)辛淡降泄以清化肾气。若在下焦阴分血室者。酌与章氏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脑、 
生鳖甲、归须、新绛、细生地、东白薇、银胡、地骨皮、鲜茅根、来复丹。虚谷治热入 
血室、邪结血分、长热不退、夜多谵语、左关脉沉涩、服二三剂后、夜即安睡至晓、畅 
解小便、色深碧、稠如胶浆、谵语止、热即退、历验、较吴氏青蒿鳖甲煎、效尤速。) 
透络热以清镇血海。若在阴分精室者。酌与陶氏逍遥汤加减。(西洋参、知母、川柏、 
韭白、 鼠矢、青竹皮、秋石水炒槐蕊、滑石、生甘细梢、 裆灰。肾茎及子宫痛甚者 
、再加杜牛膝、当门子。)逐败精以整肃髓热。善后之法。则一以滋养阴液。整肃余热 
为主。如叶氏加减复脉汤。(北沙参、龙牙燕、陈阿胶、吉林参、麦冬、大生地、生白 
芍、清炙草、白毛石斛、鲜茅根。)及甘露饮加西参蔗浆汁。往往得育阴垫托。从中下 
焦血分复还气分。阴分转出阳分。少腹部及两腰部。发白 黑疹而解。惟病在中下焦胃 
肠。夹食积者最多。每用陆氏润字丸。磨荡而缓下之。或用枳实导滞丸。消化而轻逐之 
。此皆治伏暑晚发。博采众长之疗法也。然素心谨慎。选药制 
方。大旨以轻清灵稳为主。以近今膏粱体。柔脆居多。故于去病之时。不得不兼顾其虚 
也。 
【荣斋按】本节(伏暑伤寒)俞氏指出“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为实证,邪舍于 
营,外寒激动而发为虚证。”治疗方面∶把在膜原气分的伏邪,区分“传胃而暑重湿轻 
,传脾而湿重暑轻。”的不同病型,订出不同的治法;把“邪舍于营而在血分“的病型 
,另立一种治法。何氏则分析上中下三焦,气、营、血三分,随证用药,较俞氏治法更 
灵活;他自己也承认是∶“博采众长之疗法。”然而,他晚年对伏暑的理解,更有宝贵 
的实验。他说∶“伏暑解期,以候为期;每五日为一候,非若伤寒温邪之七日为期也。 
如第九日有凉汗,则第十日热解;第十四日有凉汗,则第十五日解;如无凉汗,又须一 
候矣。以热解之先一日,必有凉汗,此余所历验不爽者。”他对桂苓甘露饮的用法,也 
另有一种经验。他说∶“古法所谓桂苓者,先用紫 桂钱半,泡浓汁,渗入茯苓片一两 
五钱,晒干;然后对症酌用分量,配入煎剂为君。每剂如是,始有捷效。”(见全国名 
医验案类编)这个经验虽创获于绍兴张畹香(见张氏《温暑医旨》),然经过何氏实验 
有效而转载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帮助了这经验更具有可靠性。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十三节·秋燥伤寒
属性:(总名秋燥。俗通称风燥)。 
【因】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 
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然间有夹暑湿内伏 
而发。故其病有肺燥脾湿者。亦有肺燥肠热者。以及胃燥肝热者。脾湿肾燥者。全在临 
证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推求其受病之源而已。 
【证】凉燥犯肺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惟唇燥嗌干 
。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 
串疼。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扪之戟手。温燥伤肺者。初起头疼身热。干咳无痰。即 
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懑胁HT 。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 
。边尖俱红。若秋燥伏暑。当辨其挟湿化火两端。如湿遏热郁者。浅则多肺燥脾湿。一 
起即洒淅恶寒。寒已发热。鼻唇先干。咽喉干痛。气逆干咳。肢懈身痛。渴不思饮。饮 
水即吐。烦闷不宁。胸胁胀疼。大腹满痛。便泄不爽。溺短赤热。舌苔粗如积粉。两边 
白滑。深则多脾湿肾燥。肢懈无力。周身疼重。咳痰咸而稀粘。气喘息短。颧红足冷。 
脚心反热。甚则痿厥。后则便泄。泄而后重。前则精滑。溺后余沥。妇女则带多腰酸。 
舌圆胖嫩。上罩一层粘苔。边滑根燥。若暑从火化者。浅则多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 
。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 
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 
起刺。兼有裂纹。深则多胃燥肝热。大渴引饮。饮不解渴。灼热自汗。四肢虽厥。而心 
烦恶热。时而气逆干呕。时而气冲脘痛。筋脉拘疼。不能转侧。甚则手足螈 。状如惊 
痫。男子睾丸疝痛。妇人少腹连腰牵疼。脐间动气。按之坚而震手。便多燥结。或便脓 
血。或里急欲便而不得。或后重欲圊。欲了而不了。溺短赤涩。或点滴而急痛。 
【脉】燥证脉多细涩。虽有因兼证变证。而化浮洪虚大弦数等兼脉。重按则无有不 
细不涩也。 
【治】凉燥犯肺。以苦温为君。佐以辛甘。香苏葱豉汤去香附。加光杏仁(三钱) 
炙百部(二钱)、紫菀(三钱)、白前(二钱)、温润以开通上焦。上焦得通。凉燥自 
解。若犹痰多便闭腹痛者。则用五仁橘皮汤。加全栝蒌、(四钱、生姜四分、拌捣极烂) 
、干薤白(四枚白酒洗捣)、紫菀(四钱)、前胡(二钱)、辛温以流利气 
机。终用归芍异功散加减。(归身二钱、白芍钱半、潞党参、云茯苓、清炙草、蜜炙广 
皮。各一钱、金橘 、蜜枣各两枚、切碎)。气血双补以善后。温燥伤肺。以辛凉为 
君。佐以苦甘。清燥救肺汤加减。(冬桑叶三钱、光杏仁二钱、冰糖水炒石膏、大麦冬 
、真柿霜、南沙参各钱半、生甘草八分、鸡子白两枚。秋梨皮五钱)气喘者加蜜炙苏子 
(一钱)、鲜柏子仁(三钱)、鲜茅根(五钱)。痰多者。加川贝(三钱)、淡竹沥( 
两瓢冲)、栝蒌仁(五钱、杵)。胸闷者加梨汁(两瓢)、广郁金汁(四匙)。呕逆者。 
加芦根汁(两瓢)。鲜淡竹茹(四钱)。炒黄枇杷叶(一两)。凉润以清肃上焦。上焦 
既清。若犹烦渴气逆欲呕者。则用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蔗浆、梨汁、(各两瓢冲)、 
生姜汁(两滴冲)、甘寒以滋养气液。终用清燥养营汤、加霍石斛(三钱)、营阴双补 
以善后。肺燥脾湿。先与辛凉解表。轻清化气。葱豉桔梗汤加紫菀、杏仁。辛润利肺以 
宣上。上焦得宣。气化湿开。则用加减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